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晚清思想家、史學家龔自珍在此住過5年,離開時將這座宅院賣給廣東番禺人潘仕成,潘將其贈給番禺在京同鄉會,院子被改為廣東番禺會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龔自珍故居
  • 地理位置:西城區手帕胡同21號
  • 門票價格:20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龔自珍故居簡介,名人簡介,北京故居,地名溯源,民間記憶,政府聲音,專家訪談,杭州故居,故居尋跡,交通信息,主要景點,

龔自珍故居簡介

地址: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
西城區手帕胡同21號
杭州城東馬坡巷6號小采園
西城區手帕胡同21號,龔自珍在京住地之一。故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另有東西跨院。前院有北房3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東西廳房各3間。院內當年曾有道光御筆“福”字匾及“耕讀堂”匠。故居基本保持 原狀。

名人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以詩文見長,自成一家,有“龔派”之稱。1839年辭官歸家。
龔自珍故居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是我國近代進步思想家、著名詩人、文學家。他博學多才,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全力支持林則徐禁菸,寫過不少批判和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政論文章。龔自珍的宅院前面是住宅,後面有花園。1831年他將這所宅院賣給廣東番禺縣人潘仕成,潘後贈與同鄉會,遂成為番禺會館。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故居

地名溯源

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晚清思想家、史學家龔自珍在此住過5年,離開時將這座宅院賣給廣東番禺人潘仕成,潘將其贈給番禺在京同鄉會,院子被改為廣東番禺會館。宅院的大門以及後花園、戲台、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現僅剩西廂房和兩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處已被闢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記憶

這裡原先有亭子、戲台、假山
潘延康(74歲,在龔自珍故居出生,生活至今)
我小時候聽我奶奶說,我爺爺光緒年間進京趕考時就在這裡住過。我爺爺認識這番禺會館主事的,好像也姓潘。我們家每月付給會館房錢,就一直住下來了,我父親也是出生在這裡。
原來這會館有兩扇大門,紅紫色,鑲著金邊,上面有塊牌子寫著"廣東番禺會館",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南邊還有後花園,有亭子,有戲台,還有假山、丁香樹、棗樹。我老伴經常帶著我們家孩子上後花園玩。"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門、戲台、亭子全都給弄沒了。1976年地震的時候,很多人沒有地方住,就在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房子,就是現在你看見的這個樣子。最早這裡住了十來戶人家,現在,這兒差不多有五六十戶了吧。

政府聲音

目前只能說是"保存"
賈文靜(北京宣武區政府文物科科長)
龔自珍故居龔自珍故居
雖然宣武區文物部門已將龔自珍故居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它目前的狀態還稱不上保護,只能說是保存。
不止龔自珍故居,宣武區的故居和會館占全市的比例較大,而且保存現狀也很差,這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安排了大量居民在裡面居住,要恢復就要讓居民騰退,政府通常的做法是結合危房改造來做。另一方面是資金問題,我們只能根據每年資金情況來有計畫地進行。
2003年開始,紀曉嵐故居就已經修繕完了,還有老字號德壽堂藥店、長椿寺都在去年修完了。宣武區有一個《宣武區古都風貌保護規劃》,其中就有對那些已經列為文物的地方及其周邊環境的整治修繕方案。計畫在2008年之前,將這些工作大部分都完成,恢復宣武區的文脈及人文景觀。

專家訪談

龔自珍是位有遠見的社會改革者
李長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教授)
龔自珍故居龔自珍故居
問:如何看待龔自珍的歷史影響?
答:在清朝的歷史中,龔自龔始終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用犀利的詩文抨擊時政,是一位有遠見的社會改革者。我們都知道經學致用是晚清重要而主流的學派,而龔自珍就是清代經學思想演變過程中的一位很關鍵的人物。他開晚清"喜以經學作政論"的先河,對維新派的梁啓超、康有為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龔自珍的詩作得很好,但似乎繼承他文風的人並不多。
問:他有哪些學術成就呢?
答:簡單地說,龔自珍對古文經學中一些於當時社會有實際意義和積極內容的部分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詮釋。比如古文經學著眼於學術本身的多,所以學術風氣很樸實,而今文經學則更多著眼於政治,並不符合經義本身,因此,他倡導學術界要打破勢若水火的門戶之見。其次,他對公羊學進行了改進,使它更為改革思想和批判專制所用。當然,他的一生其實都在進行哲學探索,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卻大都圍繞社會改革這個目標進行,很有實用性和目的性。
據介紹,北面原本有個大門,是兩扇紫紅色的木門。現在,門已經被封上了,向外伸出1米多後做了住房。而院子南面的後花園和戲台、假山、亭子也都在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時消失了。與兩幢北房相呼應的西廂房已被隔出了50號院,剩下的兩幢北房,檐和
窗還有些老屋的影子,門卻被換成了玻璃的,或者糊著塑膠紙。北房共有五間,西房有兩間,現在住在這老屋裡的大都是居住在此三代以上的老住戶。住在後搭的房子裡的居民,大都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搬來的。據說,當時只要跟房管所說一聲,就能在院子裡搭起一小間。漸漸地,院裡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杭州故居

龔自珍紀念館位於杭州城東馬坡巷6號小采園內,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開館。龔自珍,名鞏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則徐等人共同開啟了抨擊時弊,抗禦外侮,通經致用的進步思想,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龔自珍紀念館 建於清末,屬中式宅院,為清代桐鄉人汪維所建“小米山房”,俗稱“小米園”。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出生於馬坡(婆)巷。龔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學務博覽,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革圖強,“以朝章國政世情民隱為質乾”,“誦史鑑,考掌故,慷慨論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龔自珍雖自11歲隨父親去京,久居在外,歸杭次數不多,但對家鄉眷戀之情在詩中時有流露,“從此與誰談古外,馬婆巷外立斜陽”。1988-1989年,小米園整修後作為龔自珍紀念館。館占地約0.7公頃,建築面積498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主體是座清代風格的兩層樓房,上下五開間,兼有耳房,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館內正廳安放龔自珍半身古銅色塑像,四周懸掛沙孟海趙朴初等名家提寫的匾額、楹聯。四個展室,陳列了龔自珍生平圖文簡介、大事年表、史料、龔氏年譜、詩選和後人研究文集等。庭院內小橋流水、假山亭榭,在花木襯托下,富有古典園林的特色。他的作品尤其受老年人喜愛。

故居尋跡

尋訪龔自珍故居,頗費了一番周折。
書載,龔宅在手帕胡同。但北京手帕多矣,共四條:一條在廣內,一條在崇外,一條位於西單路口,一條位於東直門內。廣內、崇外少有可能,於是,先臨西單街口,但那一方手帕,因道路拓展,已丟失了。我又尋至東內,手帕尚在,卻與龔氏無關。
後查地方志才知,他的故居位於宣外。而丟失的那手帕里,確曾有少年龔氏的“眼淚”。我尋至宣外上斜街50號院。若非有案可查,無人會將此地與龔氏相聯繫。這裡已尋不見官宦人家雕樑畫棟、油漆彩繪之類昔日排場的蹤影;這裡也尋不見亭榭相望、遊廊迴轉、曲徑通幽那樣優雅環境的痕跡;這裡更尋不見龔氏所心儀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樣的超然氛圍。如今,它連一個宅門都沒有,一條夾道,直達院中,院中橫橫豎豎的幾排房子,經過修繕、翻蓋、換瓦、搭建……早已面目全非了。但這確為龔氏舊宅,是地方志上所載明的。不知怎的,我想起了龔自珍的《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繡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
這裡曾是龔氏不辭辛勞、上下求索被後人譽為“龔派”詩歌漫漫途路中的一個驛站。舊宅庭院中,想必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舊宅書房裡,當年或曾出現紅袖添香夜讀文章的求學情景;舊宅華堂下,曾上演過對酒作歌談笑古今的豪邁場面……秉燭達旦的夜讀,終年累月的思索,一篇篇憂國憂民之作,相繼出世;一首首別具風采的詩歌,如涓涓溪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
龔自珍生於1792年,祖籍浙江杭州,祖父、父輩都曾為官,他本人也曾專心考取功名,也曾上書言事,但後來看清了朝廷的真面目,己亥年(1839年),他終於下決心辭官南歸了。先獨自南下,後回京接眷屬,但不廢吟事,遂成《己亥雜詩》。後人大約能從中窺見這位晚清思想家、愛國詩人的思想脈絡和心路歷程。經過曾欲有所為,而終無可為的痛苦,最後選擇了歸田,既是無奈之舉,也不失為明智之策。在那樣的官場中,賣官鬻爵,集體舞弊,正直愛國之士自然不會得到讚賞和重用。
雖不能兼濟天下,但卻要獨善其身。於是他對陶淵明便心嚮往之了。“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詩中似在稱道身在村野,心憂天下的陶隱士,但那字裡行間,又何嘗不是詩人自己感情的真實流露呢?
只可惜,詩人在辭官南歸後不久,1841年(鴉片戰爭後的第二年)就在江蘇丹陽雲陽書院謝世了,年僅五十歲。所以他未曾親歷英法聯軍燃於圓明園的大火;也未曾親見官逼民反的太平天國革命;他斷不會想見,七十年後,“天公”真的抖擻了,一場革命,結束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
這處曾經“想見停雲發浩歌”的所在,如今早已人去屋空了,眼前的房舍,雖終不免成為殘垣頹壁,卻曾是文章詩歌自成一格的先賢生命之舟的一處避風港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5月31日第七版)

交通信息

捷運
乘坐2號線(外環),至長椿街站下車(C1口出),步行600米左右到。
公交
乘坐9路、673路、特14路至宣武門西站下車,步行500米左右到。

主要景點

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是晚清思想家、史學家。龔自珍在此住過5年,離開時將這座宅院賣給廣東番禺人潘仕成,潘將其贈給番禺在京同鄉會,院子被改為廣東番禺會館。宅院的大門以及後花園、戲台、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現僅剩西廂房和兩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處已被闢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另有東西跨院。前院有北房3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東西廳房各3間。院內當年曾有道光御筆“福”字匾及“耕讀堂”匠。故居基本保持原狀。
西城區手帕胡同21號,龔自珍在京住地之一。故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另有東西跨院。前院有北房3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東西廳房各3間。院內當年曾有道光御筆“福”字匾及“耕讀堂”匠。故居基本保持原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