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士澄臨證醫案選

《龔士澄臨證醫案選》內容簡介:醫案即病案,是醫者診治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實況記錄,也是中醫界相互交流和傳授學術經驗的傳統形式之一。章太炎先生認為:“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學者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讀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鑽研,事半功倍。”俞長榮先生亦指出:“醫案不僅在交流臨床經驗,傳播中醫學術方面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對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龔士澄臨證醫案選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279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 作者:龔士澄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2396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龔士澄臨證醫案選》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龔士澄,男,1926年5月出生,安徽天長人,安徽省名老中醫。少從儒醫葉鼎銘、名醫戴星甫,攻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兼習聲律。謹承二師教誨,均受其長,並通曉各家學說,善治內、婦科疑難雜病和時病。行醫六十餘年,醫學有素養,治驗頗豐富,講究辨證立法之思路和技巧。及至晚年,嘔心瀝血為中醫“立言”不遺餘力。出版主要著作有:《跛鱉齋醫草》(安徽科技出版社)、《杏林小品》(人民衛生出版社)、《臨證用藥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證方藥運用心得》(人民衛生出版社)等書,醫理和文采並茂,深受讀者歡迎。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內科
溫熱病類
暑溫邪閉危殆
暑病大汗亡陽
低熱
濕熱痢疾(菌痢)
暑濕吐瀉
濕溫
“時病”垂危
暑溫化燥傷陰
風熱化燥
時辰病類
朔望寒熱
定時失眠
夜尿暈倒
夏至哮喘
周期性發熱
臨經前發熱
上午低熱
脾胃病類
脾虛不食
不能食
吐血便血(潰瘍病出血)
漏底
呃逆
飯醉
肝胃氣痛
肝火灼胃
脾癉
胃下垂
食管水腫
食管血腫
殘胃慢性炎
液虧氣逆胃痛
五香丸愈胃脘久痛
虛寒兼瘀胃痛
穢濁傷脾吐瀉
胃陽脾陰虛弱久不思食
脾陽虛吐血便血
積熱嘔血
肝胃鬱結證
噎膈(賁門痙攣)
痰瘀交阻嘔吐(食管失弛緩症)
氣虛邪戀久痢
暑痢
濕熱脘痛(急性胃炎)
寒氣腹痛
……
肝膽病類
虛勞病類
漢症類
肺系病類
腎系病類
肢體經絡病類
情志病類
第二卷 婦科
第三卷 兒科
第四卷 外科
第五卷 雜症類
肝胃鬱結痛(反流性食管炎)
便秘
肝膽病類
肝腎陰虛失眠
失眠
頭痛眩暈
低熱
脅痛
小柴胡湯證(一)
小柴胡湯證(二)
肝鬱積聚(肝炎肝大)
頑固脅痛
活血逐瘀治泥沙樣膽結石
通腑泄熱靖肝陽上亢
膽囊炎嘔吐不止
神不歸舍失眠
濕熱膽脹(急性膽囊炎)
膽熱失眠
虛勞病類
血虛頭昏
闌尾炎手術後頭痛
青紫病輕證
青紫病反覆發作證
青紫病急症
大氣下陷
積勞氣陷
汗證類
濕郁多汗
自汗盜汗
盜汗
半身汗
漏泄
陰損陽浮盜汗
肺系病類
陰火胸熱
陰虛痰盛咳血
伏風胸癢咳嗽
陰虛燥咳
肺熱咳喘(大葉性肺炎)
肺癰膿痰實證
肺癰陰虛膿血證
肺脾虛損癆瘵
培土生金治肺癆
寒熱哮喘
肺腎兼顧治哮喘
痰熱壅肺(大葉性肺炎)
息艱胸悶
痰濕咳嗽
久咳
太息(嘆氣)
腎系病類
腎陰虛(慢性腎盂腎炎)
……
第二卷 婦科
第三卷 兒科
第四卷 外科
第五卷 雜證類

文摘

患者自訴於1985年因上腹久脹,難以進食,在本市就醫無效而至南京某醫院,經胃鏡及有關檢查,疑似胃癌,建議手術治療。又請腫瘤研究所醫師會診,終於切除全胃1/3的“病灶”。後至上海腫瘤醫院鑑定,確認該病並非惡性腫瘤。但遺“殘胃慢性炎”這一“難題”。
來診時上腹部均脹,中脘如覆盤,屈身即脹甚且阻,並欲嘔吐,直身又有前後夾脹之感而隱痛增重,平臥復苦於上腹繃急緊束,惟有背略前傾作“俯就”之勢比較輕鬆。近4年來知飢而不能食有形之食品,食則即脹即瀉,疲憊難支。每年均往滬、寧住院。居家時依賴牛乳和流質營養品維持生命。望其形銷骨立而上腹膨隆,膚色白皙,舉止文靜,語言有序而聲低,對話間似聞腸鳴,即央其弟扶之如廁,歸坐定,訴其所苦有四:一則上腹脹滿六七年始終不消,立、坐、行、臥均受限;二則有輕微脘疼與嘈雜,食慾尚可,又怕進食;三則晝夜便泄三四次,一有便意立即解,遲則不及;四則四肢手足怕涼喜暖,雖炎暑亦然。言迄,出示病歷,儼然厚冊。六脈細遲,推筋著骨仍不絕如縷,舌白胖苔澤潤。思脾胃一陰一陽,合為坤土,系後天資生之本,主中州以溉四旁。術後之胃,僅剩一線殘陽,不成水谷之海,難以受納、腐熟水谷,脾無以營運而中陽式微,致呈一派陽衰陰盛之象。惟主症為虛脹,驟補非宜。先與張景岳五君子煎(四君子加炒乾薑)以旋轉大氣,溫培坤元。

序言

醫案即病案,是醫者診治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實況記錄,也是中醫界相互交流和傳授學術經驗的傳統形式之一。章太炎先生認為:“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學者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讀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鑽研,事半功倍。”俞長榮先生亦指出:“醫案不僅在交流臨床經驗,傳播中醫學術方面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對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龔士澄先生是我所敬仰的名老中醫之一,他所著的《杏林小品》、《臨證方藥運用心得》、《臨證用藥經驗》(均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我都一一研讀過,受益良深。最近,我又有幸在《龔士澄臨證醫案選》一書出版之前細讀了全稿,龔先生的醫案既有傳統醫案的辨證準確、論析精闢、文字簡潔扼要等特點,又有現代醫案的真實、周密、完整、曉暢易明諸優點。全書有頗多精彩的案例,其中大多屬於疑、難、重症,例如:青紫病、哮病、髒躁(癔症、發作性精神病)、吐矢、產後三急證、產後麻瞀、五色帶下病、爛喉丹痧(猩紅熱)、癲癇、急喉風、麻疹亡陽險症以及目內眥進藥治癒腰痛(此為先生的獨特經驗)等。捧讀之際,仿佛跟隨先生侍診,在他的引領下,不難領悟到怎樣與患者進行交流,怎樣進行望、聞、問、切,怎樣恰當地運用成法、成方及其自製方,並怎樣有創造性地權宜達變。當然,讀者也不難由此領悟到先生的獨到之秘,進而感受到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及其蓬勃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