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山古墓群

龍頭山古墓群

龍頭山古墓群中國唐代渤海國(698~926)王室貴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1980年發現並發掘了貞孝公主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區範圍約長200米,寬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頭山古墓群
  • 地理位置: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
  • 景點級別: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龍頭山古墓群
簡介,墓區範圍,龍頭山,龍頭山公園,壁畫,發現,貞孝公主墓,記載,

簡介

中國唐代渤海國(698~926)王室貴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 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
1980年發現並發掘了貞孝公主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範圍

約長 200米,寬 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墓室多以石塊和大石板修築,封土上散布有磚瓦,可知原來應有建築物。貞孝公主墓位於山坡頂部,由墓室、甬道、墓門、墓道及墓塔等構成,南北長15米,東西寬 7米。墓葬早年被盜。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米,東西寬2.1米,高1.9米。底鋪方磚,四壁以青磚砌築,東西兩壁上部用磚和石板搭疊出兩坡式頂,再橫搭數塊大石板封蓋。室內有磚築棺床,前置石板門。墓道後端作斜坡式,前段為 5級台階。墓塔修築在墓室正上方,磚砌塔基近方形,南北長5.65米,東西寬5.50米。正中為一平面方形的空心塔,南北長2.7米,東西寬2.6米。上部早年已毀。墓壁塗白灰,繪壁畫。甬道後部東西兩壁各繪一頭戴兜鍪、身穿鎧甲的武士。墓室東西北 3壁繪侍從、樂伎等10人,頭戴幞頭或系抹額,身著圓領長袍,腰束革帶,足踏靴或麻鞋,手持樂器等物。人物均以細線起稿,敷染朱、紅、赭、青、綠、白等色,最後用墨線定稿,筆觸工謹,形象豐腴,作風悉同盛唐。墓中出土有貞孝公主墓碑 1通,另有陶俑、陶器殘片、鎏金銅飾等。墓碑通高 105厘米,寬58厘米,厚26厘米,陰刻漢字楷書,共18行, 728字。據載,貞孝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的第四女,卒於大興五十六年 (792)。墓中骨骸分屬兩個男女個體,推知此墓當為公主與駙馬的合葬墓。碑文明確記載公主“陪葬於染谷之西原”,推知這一帶應有渤海王族的陵墓。
1981年文物部門在貞孝公主墓上建造房舍,並對壁畫作了化學封護。

龍頭山

龍頭山為滴水洞南面屏障,主峰海拔440米,系韶山沖第3高峰。《韶山毛氏二修族譜》描繪龍頭山“拔地而起,昂頭獨立於千山萬壑之中,別開生面,山極峻。上有田土,沃甘泉……山撲人面,雲生馬頭。”相傳北海龍王府有一條巨龍,其尾潛入洞庭湖,龍首昂起韶山沖,竟形成滴水洞龍頭山。由此,便有了若干神秘色彩。龍頭山有一終年不絕的山泉 龍頭山古墓群,被稱為龍王涎液,晶瑩甘冽,純淨可口。山泉匯集成溪,自幽深山谷流向山口,宛如銀鉤,斗折曲行,跌宕而下。小溪上曾經有座小橋,橋頭有個天然石洞,口小中空如瓮,泉水滴入洞內,叮咚悅耳,常年不斷,當地人稱之為滴水洞或吊水洞,這就是滴水洞之名的最初來源。整個山谷亦因此成名,被稱為滴水沖。滴水沖似乎不如滴水洞順口,久而久之,村民便將此山沖稱之為滴水洞。登上龍頭山,只見山脊一片怪石嶙峋,形似龍鱗,嬉藤逐木,神妙多姿,如同天然石畫。立於龍頭上遠眺:西南,碧鏡千面,良田萬頃;東面,木梓、祝融兩山相夾;東北,韶山沖建築群鱗次櫛比;南面,韶峰如柱,直聳雲霄。近處翠綠叢中,陡然兀立一尊高達20米的青色巨石,旁無所倚,大小兩塊毗連,形如母親摟抱孩子在依偎親昵,當地稱為“觀音石”,又名“觀音抱子”。此石頂部平坦,可坐三五人,因在龍頭下,故也有稱登龍台的。在龍頭山麓龍涎汩出的山坡,桃樹婆娑。早春二月,滿樹繁花,或白色,或粉紅,如織錦,似彩霞,美不勝數。烈日炎夏,櫻桃掛滿枝頭,白裡透紅,芳香撲鼻,誘人垂涎。
龍頭山古墓群龍頭山古墓群

龍頭山公園

龍頭山公園位於釜山繁華的市區。龍頭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由於山峰像一條龍從海里飛向天空的樣子。登上龍頭山,可俯瞰繁華市區全景和海洋風光。晴天時,甚至可瞭望到遠方的對馬島。觀賞夕陽和夜景,更具浪漫情調。公園內設有抗日救國英雄李舜臣將軍的銅像。釜山塔,高120米,是市區標誌性建築物。
龍頭山古墓群龍頭山古墓群

壁畫

墓址在吉林和龍縣東北龍頭山。為唐代渤海國公主墓。1980年發掘。墓主貞孝公主為渤海第三代大興寶曆孝感金輪聖法大王大飲茂之第四女,大興五十六年(729)卒,葬於染谷之西原。在甬道和墓室的東、西、北壁均有壁畫,繪武士、內侍、樂位、侍從等,人像圓臉朱唇,面龐豐腴,戴幞頭或系抹額,著圓領袍,腰束革帶,穿靴或麻鞋。壁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渤海國的繪畫水平,是渤海國的珍貴文物。
龍頭山古墓群龍頭山古墓群

發現

龍頭山古墓群
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間,黃埔區文化局在龍頭山腳發現了一座巨大古墓。有關專家認為它是廣州所發現的最大古墓,墓主人至今仍是謎團。古墓靜躺荒草中:在龍頭山半山腰,大古墓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墓台分為五大級,每級兩旁都有梯級。墓深達60米,墓最寬處20~30米,面積約150平方米。古墓上分別有竹子、仙鶴、鹿等不同類型的花草灰塑。墓碑上刻著“吳興縣沈氏歷代太先祖、1999年重立”等字樣。初步判斷可能是明代古墓,有關專家看過後,認為它是廣州所發現的最大古墓。後人不知祖先情況:附近民眾說,每年來此古墓祭祖的後人絡繹不絕,數以百計。古墓後面的山下,曾經有六七間馬房,就是專門為了古墓後人來祭祖時系馬用的。如今,馬房已蕩然無存。附近鄰居黃大叔回憶,在上世紀60年代古墓曾被人炸開。“據說墓裡面什麼也沒有,有一本書,好像是族譜。”“古墓主人仍然是一個謎團”,有關考古的同志說,雖然每年來古墓祭奠的後人不少,但他們都說不清楚墓里的祖先生於、葬於何年何月等具體情況。文化部門只知道墓主姓沈等簡單情況。若有知情人士,可與黃埔區文化局聯繫,以儘早揭開古墓主人的神秘面紗

貞孝公主墓

龍頭山古墓群 渤海貞孝公主墓是中國唐代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第四女貞孝公主夫婦的合葬墓。位於吉林和龍龍水鄉。1980年發掘。貞孝公主葬於大興五十六年(792)。墓建於龍頭山東坡,地面尚存方形磚砌墓塔殘基。墓室為長方形,青磚砌築,以石板封頂,前設甬道和墓道。甬道中置墓碑,碑文728字,記公主生平。墓室中央有磚砌棺床。墓壁壁畫共繪12個人物,有甲冑武士、侍從、伎樂等。所繪形象豐腴,服飾畫風同於盛唐。該墓曾被盜。出土陶俑殘片及鎏金銅飾、銅釘等,出土墓誌為渤海國重要遺物。渤海國是唐代在我國東北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但這個政權並不具有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性質,只不過是當時大唐封建帝國中央管轄下的一個邊州,即忽汗州。在渤海存在的二百二十八年歷史中,從高王到末代王,共經歷了十五世;貞孝公主即是第三代王大欽茂的第四女。考古工作者於一九八○年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水鄉龍海村西龍頭山發現了貞孝公主的墓葬,墓內發現了造型生動的彩色壁畫,第一次展現了完整的渤海人形象;墓室內的隨葬品雖在早年已被盜空,但卻保留下這塊完好無缺的墓碑。此碑系花崗岩質,圭形,通高一點零五米,寬零點五八米,厚零點二六米,正面鐫刻志文,陰刻,楷書,共十八行,計七百二十八字。貞孝公主墓誌,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有序有銘。 序文記述公主一生的行狀,銘文對公主表示讚頌和悼念,此墓誌駢偶講究,對仗精當,韻腳諧調,辭藻華麗。全篇多數以四六相間的句式定句,以四四、六六句式變化,如“婦德昭昭,譽名期於有後;轅馬悲鳴,傾郊野而低昂”。
龍頭山古墓群龍頭山古墓群

記載

《尚書》、《春秋》、《左傳》、《詩經》等,可以看出渤海文人對儒家經典十分嫻熟,碑文作者並諳知屈原宋玉劉向曹植謝靈運阮籍盧照鄰王勃駱賓王等人的作品,例如墓誌中的“簫樓之上,韻調雙鳳之聲”句,就是襲用了唐初盧藏用在《奉和安樂公主山莊制》中“簫樓韻逐鳳凰吟”的詩句脫化而成的。由此可見,墓誌作者對中原文學的造詣是很深厚的。貞孝公主墓碑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還對渤海紀年作了補充和訂正。如墓誌中記貞孝公主於“大興五十六年夏六月九日壬辰終於外第,春秋三十六。其年冬十一月廿八日已卯,陪葬於染谷之西原。”據《兩千年西曆對照表》和《二十史朔閏表》得知,大興五十六年為壬申年,唐德宗貞元八年,即公元七九二年。金毓黻著《渤海國志長編》,將大興五十六年繫於癸酉年,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將壬甲年定為寶曆十五年(等於大興五十五年)。這顯然都是存在誤差的,應據貞孝公主墓誌而改正。另外,貞孝公主墓誌,進一步證實了渤海使用漢字。渤海國是否有自己的文字,還存在一些爭議,但使用漢字,則已成定論。貞孝公主墓的發掘及墓碑的發現,是渤海考古最大的收穫之一。
龍頭山古墓群-龍頭山古墓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