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窩鎮

龍窩鎮

龍窩鎮位於廣東省紫金縣境東南部,東鄰水墩、洋頭,西連瓦溪、九樹,南接蘇區及惠東縣馬山鄉,北與烏石鄉及水墩的秋溪、群豐村相接。鎮政府駐地龍窩圩,西北距紫金縣城28公里。全鎮總面積4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333公頃、耕地50121畝;下轄3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76604人(2017年)。

龍窩鎮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窩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政府駐地:龍窩鎮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428
  • 地理位置:廣東省紫金縣境東南部
  • 面積:422平方公里
  • 人口:7660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龍窩圩天主堂、牌樓村節孝牌坊
  • 車牌代碼:粵P
  • 行政代碼:441621
概述,簡介,由來,沿革,經濟發展,自然環境,政治建設,文化教育,民主法治建設,計畫生育,安全衛生,旅遊資源,

概述

簡介

河源市紫金縣龍窩鎮是由原龍窩鎮、洋頭鎮九樹鎮官田村合併而成的全市人口最多(76604人(2017年))、面積最大的鎮(422平方公里),下轄34個村(居)1個居委會,距縣城28公里,是2001年省政府批准設立的中心鎮之一。龍窩鎮歷來是紫金縣南路各鎮的商貿和經濟中心,輻射人口近20萬人,鎮內交通便利,有條件成為紫金南路加快發展的啟動區。其次,龍窩擁有優越的人緣優勢,是推進各項基礎建設,加快各項事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由來

龍窩得名:相傳有一占天師為尋找一條“龍脈”,由崑崙山經江西到此,發現卻是條“孽龍”,施法叫它永駐於此,故名龍窩。境域明代屬琴江都寶洞、彭坊、龍窩社,部分屬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屬寶洞、彭坊、嶂下社,龍窩約,部分屬松坑、琴清溪、瀧下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屬第三區龍璜鄉,民國34年改為龍光鎮。建國初為龍璜鎮,1952年為第三區,1957年分設龍窩、嶂下鄉,1958年10月建立龍窩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頭公社,1963年3月洋頭公社併入龍窩,1972年8月又分出洋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龍窩鎮。

沿革

【沿革】龍窩得名,相傳有一占天師為尋找一條“龍脈”,由崑崙山經江西到此,發現卻是條“孽龍”,施法叫它永駐於此,故名龍窩。境域明代屬琴江都寶洞、彭坊、龍窩社,部分屬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屬寶洞、彭坊、嶂下社,龍窩約,部分屬松坑、琴清溪、瀧下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屬第三區龍璜鄉,民國34年改為龍光鎮。建國初為龍璜鎮,1952年為第三區,1957年分設龍窩、嶂下鄉,1958年10月建立龍窩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頭公社,1963年3月洋頭公社併入龍窩,1972年8月又分出洋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龍窩鎮。位於縣境東南部,東鄰水墩、洋頭,西連瓦溪、九樹,南接蘇區及惠東縣馬山鄉,北與烏石鄉及水墩的秋溪、群豐村相接。鎮政府駐地龍窩圩,西北距縣城28千米。
1988年,龍窩鎮總人口8715戶475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78人,總面積212.14平方千米,轄龍窩(龍光、河塘、黃塘、樟橫、仕坑、下茶、火磚寨、羅屋排8個自然村)、琴江(茶高、大窩、下仕、合水4個自然村)、高坑(要和坑、上高坑、上完、吉洞、宅子、橫徑6個自然村)、排摟(雄塘、靈坑、南塘、松排、羅塘、新屋6個自然村)、彭坊(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10個自然村)、嶂下(上嶂、佳仕、新布、雙徑、礦瀝5個自然村)、紅星(留塘、黃沙、馬徑、龍福、新山、呈塘6個自然村)、寶洞(冠群、上社、甘棠、長安、布頭5個自然村)、梅園(扶橋、梅園、龍塘、河徑4個自然村)、羅洞(寶樹、樟坊、東風、李塘、坳下、馬屋6個自然村)、黃田(白佛、黃田、田多、定中4個自然村)、雙下(古竹、北徑、磜頭、供坳、上莆5個自然村)、南奮(超坑、宅門、水中、下南奮、中崀5個自然村)、茶松(茶坑、東寨、鴨子塘、愛民、松坑、馬塘、青塘、金寨、金前、上茶、下茶11個自然村)、慎田(合水、陽和寨、中心、慎田圍、紅東、文光、群光、白石8個自然村)、上坑(保富、長定、下坑3個自然村)、禮坑(東聯、西聯2個自然村)、竹徑(寥布、高塘2個自然村)、蓮塘(黃坑、禾坪、樟洞3個自然村)、琴星(小嶺、橋頭、坪嶺3個自然村)、桂山(新果、寨頂、新桂、石樓、長愛、大塘6個自然村)、黃洞(下村、紅旗、白雲背、黃坑、上村5個自然村)22個行政村和龍窩圩居委會(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5個街道小組)。
2003年,將原洋頭鎮和原九樹鎮的官田村併入龍窩鎮。2004年,總面積308平方千米,總人口70028人,轄慎田、上坑、龍窩、琴江、禮坑、竹徑、黃洞、琴星、連塘、桂山、高坑、牌樓、茶松、南奮、雙下、黃田、彭坊、嶂下、羅洞、紅星、寶洞、梅園、官田、琴口、洋頭、琴南、五星、東坑、公柘、公村、光明、慶豐、黃竹塘33個行政村和龍窩1個居委會,179個自然村。
原洋頭鎮鎮名因境域是南琴江發源地之一,它最後流入太平洋,取太平洋和水源頭兩意而得。明清時屬琴江都松坑社(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三區(龍窩)慎洋鄉,民國34年屬琴南鄉。建國初屬第五區(龍窩),1957年12月建立洋頭鄉,1958年10月屬龍窩公社,1961年4月及1963年3月兩次分合於龍窩公社,1972年8月恢復洋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復稱洋頭鄉。位於縣境東南部,東鄰五華縣登輋,西接龍窩,南連蘇區、南嶺,北毗水墩,鄉政府駐地洋頭圩,西北距縣城46千米。 1988年,洋頭鄉總人口2317戶1411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4人,總面積82.21平方千米,轄光明(上馬石、甘坑、左番、羅陂、石陂、大窩6個自然村)、慶豐(豐窩、圍子、下角、富嶺、東隆、車坑、北坑、五斗8個自然村)、公村(樹山下、昂湖、洋坑、公村坪、埔頂、羅塘6個自然村)、公柘(柘口樓、柘口寨、嶺田、小布、雄塘、蘭華6個自然村)、洋頭(圩下、甘塘、馮坳、洋頭寨、洋坪5個自然村)、琴口(珠坑、東塘、新塘、坳下塘、上完、寨肚、瀝魚塘7個自然村)、琴南(小磜、群高、坪圍、桐子、倉下、白墳、竹園7個自然村)、五星(七月 、石子崗、龍星、龍上、顯揚5個自然村)、東坑(九曲水、珠坑、東溪田3個自然村)、黃祝塘(上村、下村、黃磜角3個自然村)10個行政村。 1993年撤鄉建鎮。2003年,撤銷洋頭鎮,併入龍窩鎮。

經濟發展

2009年,龍窩鎮委鎮政府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作部署,以“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為工作主線,促進全鎮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3億元,財政收入有效增長,2009年實現財稅總收入2048萬元,比2008年增長6.3%;完成702萬元的稅收任務,年稅收增長目標基本實現,國稅、地稅、財政兩稅分別比2008年增長11.6%、13%和18.5%;財政一般預算外收入260萬元,比2008年增長10%,財政收入占全鎮生產總值比重為3.2%,財政綜合增長率為12.5%。農村人均純收入4258元,比2008年增長7%。
龍窩鎮
在農村經濟方面,全鎮農業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種植業占農業的53%,養殖業占19%。2009年,投入農業和水利建設資金640萬元,維修、改造工程20宗,建立村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覆蓋率98%。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全年投入科技經費6.3萬元,舉辦各種農技培訓班5期,共1800多人次。全鎮創辦各類型大小莊園863個,新峰莊園等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戶6718戶,特色產品“三華李”及良種楊梅種植面積7.3萬畝,全鎮三鳥飼養量501542隻,淡水養殖1964噸。20畝以上種糧大戶農業補貼全部到位。鎮內企業經濟運行良好,礦產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業發展加快,逐漸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工業企業方面,龍窩鎮內工業企業有陶瓷廠、工藝廠、石材廠、木器加工廠、玉軒涼果廠、合板廠、彩瓷廠、麻石開採場,黃洞、仕坑、茶松瓷土開採場共28個,10個小水電站,洋頭木材加工廠、甜竹加工廠、藤花廠、紅磚廠、造紙廠、竹木加工廠等企業90家,從業人員2064人。
在招商引資方面,大力打造發展環境,各項公益設施改造步伐加快,實際利用外資凸現新成效,往年籌建、在建以及往年投產項目增資擴產情況樂觀,全鎮新引進外引內聯項目11個,其中800萬元以上項目2個,利用外資總額達8560萬元,比2008年增長38%。
在個體私營經濟方面,本鎮積極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2009年全鎮有個體工商戶361戶、私營企業34家,從業人員2362人。全鎮工商戶經行銷售總額2860萬元,主要行業有五金、家電、家私、餐飲、服務、百貨、修理等;較大的私營企業6家,年生產總值840萬元。
龍窩鎮木偶龍窩鎮木偶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鎮34個村行政村道硬底化工作改造工作基本完善,2009年共完成120公里硬底化改造任務,固定資產投資6600萬元;合洋線、龍窩圩過境公路路面拓寬工程已經完工,街燈、街磚、綠化、亮化等配套工程由縣公路局支持改造,預計總投資350萬元;供水工程管網鋪設工程正在實施;供水工程在原來國債資金350萬元的基礎上追加投資額500萬元;綜治維穩中心已完成一層主體工程建設;龍窩敬老院建設得到了相關掛扶單位及外出鄉賢的大力支持,已完成一層主體工程;垃圾處理場經重新選址已解決臨時堆放問題。此外,重新興建龍窩農貿市場的工作方案正在組織實施,2009年正加緊立項審批等工作,2010年6月可動工建設。

自然環境

龍窩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與烏石鄉交界的官山嶂為最高峰,
海拔796米。龍窩河(又稱南琴江)流經洋頭,流向五華。主要資源有木、竹、油茶、藥材、松脂及礦產等。其中黃洞村沙梨馳名紫金縣內外;木薯、柑桔、三華李的產量聞名全縣;瓷土、鎢礦、錫礦儲量豐富,開採歷史悠久。
龍窩鎮自然風光龍窩鎮自然風光
和平“小草仙”木偶採茶戲參展動漫博覽會和平“小草仙”木偶採茶戲參展動漫博覽會

政治建設

在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有序推進;特色水果發展協會等“兩新”組織的黨建工作紮實推進;下基層駐農村工作基本結束,駐(掛)點幹部為民眾辦實事好事132件,協助解決扶持資金85萬元,幫助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6個,累計投入資金187萬元;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有序開展;民眾事務黨員代辦實效明顯;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全面鋪開;其次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健全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加大了對集體資產、財政資金、工程建設和監督力度,紀檢監察工作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做足規定動作,自加壓力創新活動形式,要求鎮村幹部學乾結合,取得了明顯實效。
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方面,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戶、文明村評比活動。全鎮評出16個文明單位、191戶文明戶、10個文明村。全年舉辦民眾性文藝節目20場次,觀眾3.8萬人次。

文化教育

在教育事業方面,龍窩鎮有琴江中學、龍窩鎮中學、龍窩鎮第三中學、洋頭中學4所初級中學,國小34所,2009年有中學教職工338人、國小教職工474人,在校中學生4680人、小學生11032人。龍窩鎮努力改善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民主法治建設

在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積極辦理人大督辦案件及人大代表提案,2009年共辦理人大議案、建議4件。認真聽取群團組織及民眾的意見建議,黨政決策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認真辦理信訪案件,年均結案率達98%。鎮、村政務公開工作全面鋪開,“五五”普法工作逐步推開。嚴厲打擊偷稅騙稅、制售假冒偽劣等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綜合治理方面,龍窩鎮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綜治辦緊密配合,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2009年,著重抓了“六合彩”整治及嚴厲打擊“兩搶一盜”,先後打掉各類犯罪團伙6個。全鎮全年發生刑事案件16宗,破案15宗;發生治安案件19宗,處理18宗;發生糾紛案件28宗,調解28宗。
在文體廣電方面,全鎮有文化站、文化室、老人活動中心等文化娛樂場所34個。文化站堅持送戲下鄉,宣傳黨在農村基層的各項方針政策,全年共送戲下鄉46場次。全鎮有體育場地50個,建有健身街1條,2009年配備健身器材30件套,有大型健身房1個,全民健身運動逐步展開。2009年,全鎮舉辦民眾性體育活動20場次。

計畫生育

在人口與計生工作方面,堅持將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認真做好計畫生育工作。2009年,全鎮計生率為88.66%,比2008年提高3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3.51‰,自然增長率為8.49‰,通過了市、縣計生工作考核驗收。經縣計生綜合考評,官田、上坑、琴星、公村、公柘、琴口、琴南、東坑、五星、黃竹塘等10個村創建“雙無”村驗收達標。

安全衛生

在安全生產方面,2009年,本鎮認真開展礦山、易燃易爆物的清理清查工作。重點整治了瓷土及石場的開採,先後關閉無證開採礦山4間,及時處理安全事故5宗。
在衛生保健方面,龍窩中心衛生院1996年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1998年被衛生部授予“愛嬰醫院”稱呼。該院院內設有住院部、門診站、婦產科、預防保健科、中醫科、放射科、檢驗科等科室,有病床35張。設有洋頭分院和村衛生站38個。2008年全鎮有醫務人員83人,其中鄉村醫衛人員60人。龍窩鎮積極發動民眾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10年農村參加合作醫療59595人,參保率為88.6%。

旅遊資源

鎮境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區之一。1923年成立龍窩區農會。1925年建立中共龍炮區支部。同年冬,蔣中正、周恩來率東征軍駐龍窩圩。1927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師在龍窩會師。同年,成立中共龍窩區委、區蘇維埃政府。保存文化遺蹟有龍窩圩天主堂、牌樓村節孝牌坊。桂山石樓位於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村,又名“長春樓”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該樓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主樓為六層結構,通高20米,一、二層同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厚1.5米,於2003年重修。這是一組以花崗岩條石和特釗大青磚砌築的建築群。該樓設計精湛、結構牢固、氣勢宏偉,對研究紫金地區乃至河源地區的民居建築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龍窩鎮桂山石樓龍窩鎮桂山石樓
該樓於1999年1月公面布為縣級保護單位,2004年公布為河源市第一批受保護古建築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