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寺(三國時期留存至今的龍潭寺)

龍潭寺(三國時期留存至今的龍潭寺)

龍潭寺,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之子劉禪路過此地,因天氣炎熱,便到一水池裡沐浴,後劉禪稱帝,人們便把此池故名"龍潭"。因龍潭右側有一寺廟而得名"龍潭寺"。龍潭寺是"東山五場"之首,也是東山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區,這裡90%以上的人都是客家人,講著有別於四川方言的客家話。1962年3月12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批准,龍潭公社分為龍潭、院山兩個公社。1977年11月2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批准,撤銷院山公社,合併為龍潭人民公社,屬金牛區人民政府管轄。1984年4月,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將龍潭公社調整為龍潭鄉人民政府。1991年,區劃調整,龍潭鄉人民政府屬成華區人民政府管轄。2004年8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實行街道管理體制,將龍潭鄉調整為龍潭街道辦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潭寺
  • 地位:“東山五場”之首
  • 坐落澧州城西北郊遼闊平原邊上
  • 方    言:有別於四川方言的客家話
澧陽城北門外,曾有一座龍潭寺。它是崇信禪師的道場,至遲建於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歷來被視為著名的佛壇禪院,又是令人神往的風景名勝——澧州外八景之一,引來過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為之賦詩著文。如果說唐詩人李群玉的《題龍潭西齋》、唐詩僧齊己的《龍潭作》、明理學家王守仁的《龍潭夜坐》、清澧知州何璘的《夏日游龍潭寺》等題詠,能使人吟誦而生無限的遐思,則《直隸澧州志》描述的“值曉風殘月,夢回酒醒,鐘韻悠揚清澈,足以惕昏振聵”的古典叢林之美,定會誘人以不游之憾。再若讀過明代“公安三袁”之小弟袁中道的《澧遊記》,為之傾倒之情更會油然而生。因為在袁小修筆下,游澧州龍潭寺的人,會禁不住產生一種“見鞭影而行”(馬望見鞭影即馱騎者迅跑)的衝動,以至“忘食忘寢”,“恬然不復問”其他的雅趣。 自唐直至明、清時代的古澧龍潭寺,確實具有這種非凡的魅力:
龍潭寺
龍潭寺是坐落在澧州城西北郊遼闊平原邊上的一組古建築群,臨市邑而靠原野,占近了風水地利。遠遠望去,脊聳檐挑,綠掩紅牆,巍峨壯觀中凸現出誘人的神秘。來到寺前,是一池深不見底的碧水,傳系潺水洞白龍王留居於此,夜聽龍潭禪師誦讀度人經的老龍潭。又有一條藍藍的小溪,名虎溪水,實為澹水河支流,把潭與澧水連通,遠接洞庭湖。若逢天旱,只要“民多於是處祈求雨澤”,被禪經感化的白龍王,就會涌動老龍潭,取來洞庭水,為澧浦大地普降甘霖。溪、潭邊上,則長年簇生一種金蓮花,人見而遽生美善意。
走過老龍潭,是焚經台,為周金剛(宣鑒禪師)焚燒《青龍疏鈔》的遺址。想當年,四川簡陽人周氏,20歲出家,初修習北禪,把一本《金剛經》倒背如流,還自著成一大本箋注文字——《青龍疏鈔》,獲得了“周金剛”的稱譽。當他聽說南禪倡導“頓悟論”,主張“見性成佛”,與自習的“漸修”主張相悖,就認為是“魔說”。於是肩挑經、箋,出川南來,誓將南禪“摟其窟穴,滅其種類”。當他來到澧陽道上,見一老婆子正賣油糍餅,因息肩買餅點心。老婆子看了看擔子,問是些個甚么文字?講習何經?周金剛答:是本衲寫成的《青龍疏鈔》,講解《金剛經》的。老婆子一聽,就說:我有一問,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快請別處討吃的。周金剛只不屑一笑的點點頭。老婆子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不知道你要點那個心?周氏一聽,半天無言以對,扎紮實實吃了一“點心棒”。遂空著肚子,投龍潭寺而來,但他決不甘心於如此失敗。一到龍潭法堂,就大嚷:久聞龍潭大名,來到這裡,怎么潭又不見,龍又不現?崇信禪師只悠悠回了一句:你不是親自來到龍潭了嗎?。周金剛又無言接招,頓失挑戰勇氣,只好依禮退下,棲止於寺。後又經過幾次較量,徹底認輸後,便自行點了一把火,將《青龍疏鈔》焚成灰燼,真誠地拜倒在龍潭崇信門下,習禪開悟,潛心修煉了30年。不僅對南禪由嫉恨而心服,而且最終修煉成德山乾明寺住持,法號宣鑒。從此,以棒喝“德山棒”威震天下,傳承了石頭希遷一脈,開啟了中華南禪“一花五葉”中的“雲門”、“法眼”二宗……這些故事,都會使觀瞻焚經台的人產生一種心靈的震撼。
焚經台的另一側是斗笠山,曾是光臨澧浦的仙人掛放仙家斗笠的地方。那無論從哪一角度看去,都酷似斗笠的神形之奇,總是透出仙山寶地的靈氣,不由人不去摸一回,抓一把,作一番尋頂笠帽遮擋人世風雨烈日的祈求。
走進寺院內,只見奇花異草滿地,蔥籠古木盈庭。唐時栽種的四、五株合抱辛夷(木筆樹,今喚玉蘭)馨香四溢;一蔸蔸天竺國引來的桫欏(樹蕨)直衝霄漢,蔭庇遊人。更有栩栩如生的“石女兒”、“石羊駒”等遠古石雕佇豎其間,妙不可言。一排以《北海碑》(唐北海太守李邕討嶺南,雖大功卻貶為澧州司馬,即於此以為各寺院手書碑刻為事)、《澧陽帖》(澧州古碑拓本刻)、《右軍書》(澧州舊存的王羲之書刻)、《道人龍》(一瓢道人,又呼畫龍道人所繪的墨龍)等碑刻組成的碑林,令人留連。而明代華陽王鑄造的一大一小兩口精美銅鐘,及其“一聲喚起老龍眠”的金律之韻,更使人過目不忘。
放眼禪院,不說那上下五進的的殿堂中令人肅穆的神塑、五彩紛呈的彩繪,奇雕巧構的樑柱等等,只是那興盛的香火與充溢四維的“幽齋瞑煙起”,“青苔龍氣浮”的景象,就可激起遊人的不盡虔誠。一路走過,那種“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的快意,用“心曠神怡”不足以寫真,說“如臨仙境”亦不過分……
可惜的是,這樣一座佛壇勝地,這些構成“龍寺曉鐘”之美的一切,都在幾十年前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以至當今的澧浦民眾,已說不清道不明那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龍潭寺遺址,究竟位在何處。竊以為此說大妙:既說出了難覓其蹤的事實,又以一“隱”道出了它消失的癥結,更委婉表露出呼喚的心聲。因為盛世無“隱者”,“隱”逢盛世出。假設龍潭寺消失之時,有今日之和諧繁榮,它何以會“隱”去?而以今日澧州發展的速度,或許美之重現,已可翹待!君不見有商業步行街的建設者,在遠離古龍潭寺遺址幾公里的地方,還騰出一塊黃金商埠地段,專辟草坪花壇,立一堆仿石岩,大書“龍潭寺”字樣,激起人們的幾許念想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對於早已消失的澧州龍潭寺,不僅澧州人在念想,中國和外國的文化、教育、宗教、商貿等界的一批專家、學者、企業家們,已經採取多種不同的方式,掀起了一股重新認識、科學解讀它的熱潮:
幾乎一批接一批的港澳、東南亞,特別是韓、日等國佛教界的友人,不斷的來到沅、澧流域,登德山、謁藥山,拜夾山、尋欽山,一再追尋他們要頂禮膜拜的禪宗祖庭和祖師。最終,他們從中華佛禪史籍了解到:石頭希遷以下,開創南禪禪林基業最早的禪院是澧州龍潭寺(僅以天皇道悟於建中三年初次住錫澧陽計算),修煉出了唐代連傳三代著名法嗣大禪師的祖庭也是澧州龍潭寺!澧州龍潭寺是天皇道悟 (748~807年) 、龍潭崇信(約770—840)、德山宣鑒(782—865)三大禪師的道場和修煉地,又是唐尚書李翱謫遷澧州,訪禪問道,由一反佛大儒,轉變為護法大居士,寫出了糅合儒、佛思想的千古雄文《復性書》,開宋、明理學之先河的地方。而由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三代禪師下傳的雲門宗、法眼宗佛禪,至今名響國內外。三大禪師在澧州龍潭創立的佛教思想,遺留的公案、偈語,甚至故事、語錄等,不僅為當今世界佛禪史高度重視,而且已成為全球現代社會人們的重要精神智慧營養。因此,這些遠道而來的國內外宗教界朋友,面對“能掬澧水洗塵,卻不能謁龍潭接引”的尷尬,只得呼籲:尋根澧陽城,希望有朝一日能“喜見龍潭,驚聞龍現”。
有一朋友,特給筆者轉送一本書,說原是他的上司、一個跨國公司老總送的,實在不錯。不過他要求先陪同尋找龍潭寺,再讓看書。原來,那是韓國作家崔仁浩2003年出版的一本長篇小說《商道》。書中對 “龍潭和尚”點化一輸再輸的周金剛,修煉成威力無比的“德山棒”的禪道功德、及其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啟示作用,作了很大篇幅的介紹。引起了關注商業社會發展趨勢的各路人士的廣泛興趣,更是商海大腕們爭相求讀的熱銷書。一經問世,立即行銷數百萬冊,在韓、日、新加坡等亞洲文化圈內,風占榜首。作者和讀者都認為:澧州龍潭寺蘊藏著“參悟商業最高境界的詣趣詣旨”,深研龍潭禪理,可以啟迪商道、商術乃至人生之道。可說是好評如潮。知道了這個事實,我最初見到商步街仿石堆的一種不倫不類感覺,也就有些釋然了。當然,最令人心動的還是,一位外國作家娓娓講述的澧州盛事,自己卻知之不多,恐怕是難以“慚愧”二字消責的!
2005年高考剛結束,遠在杭州的一個親友電告筆者,說他的兒子作文高考後,要專程回澧,解讀龍潭寺,望予幫助。咋聽此話,一頭霧水。待考生歸來詳告,方才明白。原來浙江考區200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唐詩曰‘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宋詩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見春’;尋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八百字的文章”。當時考場上,不少考生想破了頭,也難以流暢走筆。下場後,找到答案提示,才恍然大悟。原來此題的禪機,深藏在禪宗史上一段著名公案——龍潭崇信與天皇道悟對待燒餅問題的參究上。這是個“一與十”的公案,簡稱“龍潭公案”,類似於 “一葉一菩提”的話題。閱卷的專家、教授們指出,“如以澧州龍潭公案去理解這個題旨,一枝一葉至少可以窺探到的是你我的世界、心物的世界、有無的世界,甚至是整個宇宙本身。”
為了理解這個題旨玄機,不妨看看龍潭公案:
天皇道悟,原是婺州東陽人(今浙江金華東陽),俗姓張。年十四出家,二十五歲於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後遁餘姚大梅山。建中元年 (780) ,至江西參訪馬祖道一。二年後乃謁石頭希遷大師,盡得玄旨。此後住錫灃陽,未久,應荊州天皇寺之請,振復“天皇門風”。被後世稱為“天皇道悟”禪師,其法嗣為龍潭崇信,崇信門下為德山宣鑒。中華南禪中的雲門、法眼二宗,即出自宣鑒的這一法系。
龍潭崇信系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窮困,流落到天皇寺旁,擺一個賣燒餅的攤子,連住所也沒有。道悟禪師憐他,就將寺中一間小屋讓他居住。為了感恩,崇信每天送十個燒餅,給道悟做齋飯。道悟收下後,總拿一個還崇信。一天,崇信終於提出抗議:“燒餅是我送的,你為什麼退還一個?”道悟溫和解釋:“你能送我十個,我就不能還你一個?”崇信不服氣:“我能送你十個,何在乎你還來一個?”道悟哈哈笑道:“一個你嫌少嗎?十個我沒嫌多,一個你也不能嫌少啊!”崇信聽後,似有所悟,便請求道悟禪師為其剃度出家。道悟點化說:“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萬,諸法皆從一而生”。崇信悟道:“一生萬法,萬法皆一”!就這樣,道悟禪師剃度的燒餅師徹悟之後,被委派到道悟早年住錫過的澧陽龍潭結庵居住,弘法傳道,傳承天皇道悟燈續,世稱龍潭崇信禪師。
這段公案,表現的是自他一體,能所不二的禪心。天皇道悟讓房,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龍潭崇信送燒餅,天皇道悟先照數收,再回饋一個,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當然,天皇道悟的苦心,一個賣燒餅的俗人開頭無法知曉,但天天如此,終於觸動了燒餅師的靈機。從參究這個疑團,到直接的抗辯論爭,龍潭崇信終於覺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無不二”的道理。原來宇宙萬有,千差萬別,皆一禪心也。具體地說,就是人與人的交往可以從細節中看出,一個人的心性修養可以從點滴中領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必須從細微處做起。就是宇宙的奧秘,也只能先從細部入手,方可探奧索源,如此等等。這就是“一生萬法,萬法皆一”。當然這個“一”,顯然已不僅僅是“一葉一枝”了。能領悟到這些,考生們不僅會在考場上下筆有神,也一定會在人生旅途中躍馬騰飛。
如此看來,澧州龍潭寺所蘊涵的玄機哲理與學問,如此豐富、深刻,簡直像一座智慧的寶庫,可以讓各界精英從中挖掘到寶藏,甚至找到人生的正道與真諦。對此,澧州人如不改變“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現狀,跟隨全社會對它的探究與解讀熱潮,深刻理解它、大力弘揚它,正確宣傳它,使之在傳統文化建設、現代經濟建設、社會政治文明建設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或許將是一種無可估量的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