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夜坐

《龍潭夜坐》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詩作。詩中前三聯著意描寫夜裡山中澄澈寂靜的景象。通過描寫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聲、鳥兒的鳴叫聲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風,染了月夜的靜謐氛圍,凸顯了詩人月下獨行的落寞心境。結句詩人筆鋒陡轉,以“無限情”直接抒發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龍潭夜坐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王陽明全集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王守仁
  • 題材:即景感懷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1夜坐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2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3濕,松風偏與葛衣4輕。
臨流欲寫猗蘭5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龍潭:這裡指的是滁州的龍池、又稱“柏子潭”、“柏子龍潭”。遺址在滁州的龍池街。
2、幽人:幽隱之人。
3、芒屨(jù):草鞋。
4、葛(gé)衣:泛指秋冬間所穿的衣服。
5、猗(yī)蘭:即《猗蘭操》,也稱《幽蘭操》,琴曲名。《樂府詩集》卷五八: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雲”。

白話譯文

哪來夜花香氣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隱者月出每獨行,空山偶一傳鳥鳴。
草鞋不怕露珠濕,松風偏愛葛衣輕。
水邊琢磨《猗蘭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創作背景

此詩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於滁州任上所作,時年四十三歲。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因督理馬政至滁州,公務之餘,時與師友遊覽當地名勝琅琊山、龍潭等處,並和學生隨處討論學問,相互啟發,心情十分愉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遭謫邊多年。劉瑾敗後,官至兵部尚書。但其安邦定國大志終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悶,故有夜不入眠,尋幽解悶之舉。《龍潭夜坐》便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首聯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遊興。此處開篇點題,扣住“夜坐”落筆,先從嗅覺、聽覺寫起,“花香”撲鼻而不知所自,“溪聲”充耳卻隔著石林茅屋。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著,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嚮往,激發了詩人的遊興。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此聯寫詩人月夜獨游。詩人這裡自稱幽人。明月當空,詩人踏著月光,在龍潭附近夜遊。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這裡,詩人意在表現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這一聯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鬆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嚮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尾聯抒發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蘭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泄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鬱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
全詩寫龍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發了詩人厭倦世俗官場,眷然歸與的思想感情。

名家評論

錢謙益:俊爽之氣,往往湧出於行墨之間。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生於浙江餘姚。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兵部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觸怒權宦劉瑾,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諡文成。針對明代道德淪喪引起的社會動盪,他主張以心學更新理學,意識到重樹思想標準的重要性。其學說在當時風行一時,並流傳到海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