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鎮(撫州市臨川區下轄鎮)

龍溪鎮(撫州市臨川區下轄鎮)

龍溪鎮位於撫州市臨川區西南邊境,介於臨、宜、崇三縣(區)七鄉鎮之間。鎮人民政府駐在龍骨渡(宜黃河水系“三渡”之一:龍骨渡、上頓渡、李渡。),距上頓渡35公里,東與本區河埠、榮山為鄰;西與崇仁的許坊、航埠接壤;南與宜黃縣的梨溪、桃陂交界;北與崇仁航埠及本區秋溪毗連,東西長11.7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為106平方公里,合159000畝,全鎮總人口20130人(全系漢族江右民系),總戶數5367戶,轄區有22個黨支部(12個村支部、機關直屬、離退休、中學、國小、衛生院、橋東、糧管所、供銷社、工業、居委會支部),806名黨員,其中女黨員100名,農村黨員595名(農村女黨員76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溪鎮
  • 外文名稱:Longx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轄龍溪、易家、金坑等1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龍骨渡
  • 電話區號:0794
  • 地理位置臨川區西南邊境
  • 面積:106平方公里
  • 人口:2萬(2013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撫州站
  • 車牌代碼:贛F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地理交通,名人,

歷史沿革

1958年設龍溪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改鎮。1997年,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龍溪、易家、金坑、陳園、廖坊、司堯、梅溪、竹葉、山下、湯家、雷李、棲源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骨渡。

行政區劃

轄龍溪街居委會,龍溪、易家、陳園、廖坊、梅溪、雷李、湯家、司堯、山下、竹葉、金坑、棲源等12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龍骨渡,距上頓渡35千米。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比2004年增長5.9%,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0.99億元,同上增長16.7%,實現財政收入115.9萬元,同比增長2.6%,農民人均純收入3332元,同上增長31.6%,糧食總產3743萬斤,龍溪鎮政府現有幹部職工38人,其中科級以上幹部15人。

基礎設施

龍溪鎮向為臨川區西南商業重鎮,是“四方輻輳、商賈雲巢”之地。藉助中央和省市區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東風和我鎮被列為全省開展創建生態鄉鎮之一的發展機遇,新一屆鎮黨委、政府按照環境生態化、布局科學化、建築精品化、景觀藝術化的要求,加快投資1.2億新城鎮開發建設步伐,打造好一個臨川區南部具有最現代化的集商貿城、小康住宅樓、農貿交易中心、教學、休閒於一體功能齊全的亮麗新城區,新城建設雛形初現,已經完成了新城一期、二期建設;完成了投資1000萬元龍溪新橋和投資200萬元的龍溪新門診大樓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另一方面投資3300萬元完成了河街、老街、派出所至龍溪老橋街面的改造、硬化、拓寬、綠化、亮化工程。
民生事業蓬勃發展,民政方面:全鎮享受農村低保1065人,城鎮低保戶86人,散養五保戶52人,敬老院集中供養人員26人;醫療衛生方面:龍溪的鎮、村兩級衛生工作也得到長足進步,鎮衛生院吸引周邊鄉鎮民眾前來就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面覆蓋參合達到率98%;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也朝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方向邁步。
龍溪鎮交通以鎮連地為中心龍溪至山下村級公路、龍溪至榮山鄉鎮公路輻射11個村(司堯至湯家村級公路正在修建中),撫吉高速公路、臨宜線穿境而過,形成了全鎮交通便利的公路網路。隨著渡改橋工程梅溪大橋、山下大橋、雷李大橋、鄧家大橋的全面建設和通車,進一步方便宜黃河鎮內二岸民眾的生產、生活出行。2012年在鎮黨委、政府積極加大發展步伐,“爭資金,跑項目”一舉完成龍溪新大橋建設立項工作, 2013年年底全面通車。一方面緩解了全鎮的交通壓力,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城鎮建設框架。

地理交通

龍溪鎮屬丘陵地帶,山勢起伏不大,宜林荒山多,在荒地上種植了黃梔子、果樹,山上還栽有杉木、楊樹、銀杏等。宜黃河南北貫穿龍溪境內,河床中的沙石資源豐富,而且沙石中富含沙金;宜黃河東的龍崗山上有燒制耐火磚的原材料,宜黃河西的懸壁峰周圍有優質石資源,石料可用作建築、鋪路等,宜黃河沿河兩岸屬沙質粘土,土壤通氣性能好,土地肥沃,適宜栽種各種農作物,如:水稻、棉花、西瓜、花生、大豆、紅薯、三七等。
集鎮建設規劃及管理情況:現有農貿市場兩座,木竹專業市場兩座,小城鎮建設納入規劃,並組建了街道整治專業隊伍和街道專業管理人員。臨寧線貫鎮而過,陸路交通較為便利,鎮內修通環城公路。另外有龍榮公路與鄰鄉榮山鎮相通,有龍溪至山下公路溝通境內,水路交通,可經宜黃河通航至上頓渡。

名人

紀大奎(1756-1825,一說1745-1825)字向辰,號慎齋,江西臨川龍溪人。清代史學家、文學家、理學名家。
大奎幼涉群籍,從父學《》,父囑其牢記《易》中的“獨慎”,書之於壁;還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慎齋”,朝夕誡勵。
乾隆三十九年(1774)選拔人都,四十二年(1777)選拔貢,四十四年(1779)登順天鄉試舉人,任《四庫全書》館謄錄。其道德文章受到人們稱讚,京中有個大官想請他當家庭教師,答應薦他進翰林院或內閣做官,他秉性耿介,堅辭不就。五十一年,出任山東商河縣知縣,後調丘縣、昌樂、棲霞、福山、博平等縣,均能廉政愛民,輕徭薄賦,深受各地民眾愛戴。後因父喪,辭官歸里,在家潛心著述。
嘉慶十一年(1806)復出,奉命赴四川什邡縣任知縣。當時那裡的社會秩序混亂,他採取懷柔政策,辦學校,興教化,振風氣,修水利,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嚴懲盜匪淫賭,獎勵勤勞耕織。在任十餘年,“歲皆大熟”,縣邑大治。政績聞於朝,提升為重慶府合州(今四川合川)知州。所到之處,頗有政聲,民嘆服。道光二年(1822),告病歸家。五年(1825)九月病卒,年八十。祀合州名宦。
由於他以心命之學釋經傳,往往過於玄虛,其詩文也多迂腐之氣,但其中保留了湯顯祖、李夢松、何輝寧、揭重熙、李茹曼等諸多鄉賢名人傳記,具有研究價值。他校訂外祖何輝寧的《甑峰遺稿》2卷也收入集中。在《筆算便覽》中,兼及籌算,文字簡明易懂,便於自學。此外,他在什邡任職期間,親自編纂《什邡縣誌》54卷;告病回鄉後,又主編《臨川縣誌》32卷,序言中稱他“其識超然,其才卓然,其德粹然,學貫古今,胸羅經史,足與李穆堂先生輝映先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撫州市文昌橋西端有一條街命名為“慎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