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古鎮

龍溪古鎮

龍溪古鎮(南浦)一帶由於河名龍溪,設在溪邊的墟場叫龍溪墟,因而以“龍溪”為總地名。(原屬龍溪縣管轄)

又因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盛產米谷,雅稱“錦田”。這一帶原屬漳浦縣所轄,元代至治年間(約1321年)劃屬新設立的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管轄。民國時期,屬南靖縣龍園鄉所轄(取龍溪、官園地名各一字作為鄉名)。鄉公所設在九龍嶺下的官園村。

中西、大坪一帶為革命老區,國民黨政府常在龍溪墟派駐正規軍或保全隊,國共雙方在這一帶常發生衝突,

至1948年,全國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共靖和浦縣委控制了龍溪墟一帶局勢,1949年上半年,在漳浦縣城和平解放之前,已先和平解放龍溪墟一帶(今南浦鄉)。

新中國成立之初,按照原來行政區域,這一帶屬南靖縣程溪區所轄,設南浦、馬苑、中西3鄉,1957年2月,這3鄉劃歸漳浦縣管轄,暫屬於石榴區。

1958年9月,劃出中西鄉設立中西林場;南浦、馬苑2鄉劃屬長橋公社,設立南浦管理區,轄橋頭、大坪、美林、馬苑、興巷5大隊。

1961年,南浦管理區升格為南浦公社,經過調整,轄馬苑、後坑、興巷、橋頭、大坪、南浦、美林7大隊,1984年9月,南浦公社改為鄉,所轄各大隊改為行政村,其中,橋頭村改名龍橋村。[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溪古鎮
  • 外文名稱:longxiguzhen
  •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南浦鄉
  • 氣候類型: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3.9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美麗鄉村—後坑村,小三平—向陽寺
  • 始於:元代至治年間(約1321年)
  • 地位: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沿革,龍溪縣轄區,漳州市轄區,龍海縣轄區,薌城區轄區,

歷史沿革

唐初貞觀間,分天下為十道,福建地區屬嶺南道管轄。到武周時,龍溪縣(漳前地區)產生了重大變化。其原因如《八閩通志》所云:“嗣聖元年(即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梁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梁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梁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大周垂拱二年(686年),以龍溪縣南境設立漳州,隸屬廣州。漳州於“開元十三年自(廣)州管內割屬福州,二十二年又改屬廣州。二十八年又改屬福州”,這時龍溪仍不隸屬漳州,據《舊唐書》云:“龍溪舊屬泉州,聖歷二年屬武榮州,景雲二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屬漳州。”龍溪縣始置時,縣地在今龍海大部、薌城區、華安縣、龍文區全境和廈門的海滄以及閩西一帶。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綏安、蘭水兩縣併入龍溪縣,轄地兼有今漳州市和廈門的海滄及閩西一帶。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置漳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龍溪縣西部地域置汀州。
元至治二年(1322年)從龍溪縣30都中析出7個都(14~20都)及龍巖、漳浦縣地置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割龍溪縣21都7圖、25都5圖共12圖歸南靖縣。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龍溪縣境域為“東至同安縣界八十里,西至南靖縣界三十里,南至漳浦縣界四十里,北至長泰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海八十里,西南至漳浦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長泰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漳平界一百五十里。東西相距二百二十里,西北相距六十里”。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1567年1月)橋龍溪縣1~9都及28都之5圖和漳浦縣23都之9圖置海澄縣。縣治在月港(今海澄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龍溪縣境域為“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里。東至景莊墓七十五里,與泉州府同安縣山邊社分界;西至墨場上蔀水溝東三十二里,與南靖縣溝西分界;南至九龍嶺三十里,與南靖縣馬坪分界;北至梅水坑東二百四十里,與漳平縣坑西分界;東南至石碼龍海橋東三十二里,與海澄縣橋西分界,西南至秀潭十五里,與南靖縣徑口分界;東北至五里亭三十里,與長泰縣古溪分界;西北至月嶺鋪三十里,與南靖縣寨仔後分界。”
民國17年5月,龍溪縣華封(曾駐縣佐)升制為華安縣。龍溪析出二十四都的寨坂、銀塘、沙建和二十五都的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封、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共14保屬華安縣。
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一區、二區設漳州市(今薌城區)。
1957年2月17日,南靖縣程溪區外雲、白雲、程溪、塔潭、粗座、人家、官園、洋奎8個鄉劃歸龍溪縣。3月,同安縣灌口區錦宅、金山2鄉及角美墟的同安街、眠床街劃歸龍溪縣。11月,龍溪縣古塘、市尾、詩浦3個鄉劃歸漳州市(今薌城區)。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併為龍海縣,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67年4月,漳州市、龍海縣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龍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漳州市、龍海縣屬龍溪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漳州市革命委員會、龍海縣革命委員會改為漳州市人民政府、龍海縣人民政府,仍屬龍溪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7月,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龍海縣屬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龍海縣撤縣建市,由漳州市代管。
1996年5月,將漳州市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村委會,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村委會,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龍海市的郭坑鎮,龍海市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崎嶺、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村委會和梧浦村委會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成立龍文區,直屬漳州市管轄。
2011年7月,將龍海市角美鎮角美開發區,龍池開發區成立漳州台商投資區,直屬漳州市管轄。
2014年9月,將原南靖高新區,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程溪鎮大部分區域以及薌城區天寶鎮、橋南片區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漳州高新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

龍溪縣轄區

唐設鄉、里、村(在城設坊)。宋初,設6鄉33里115保,淳祐間改33里為30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設3隅,附廓設4廂,在鄉村設15都。隅
東北隅 行春街、東橋街、興賢街、馬坪街、旗纛廟前街、北橋街、桂林廿九街,共7街。
西隅 開元前街、后街、西市頭街、布政司前街、碩仁橋街、察院前街、縣前街、西橋街、觀巷,共8街1巷。
南隅 南市街、花園前街、雙門街、東坂后街、府學前街、龍駭瀛街,共6街。
東廂外 表忠街、迎恩街、新亭街、岳前街、草市街、御史巷、德安巷,共5街2巷。
南廂外 鎮海樓街、驛路街、薑黃亭街、船頭巷、柵尾下巷,共3街2巷。
西廂外 西門外街、社稷壇街、西湖社,共2街1社。北廂外 威惠廟前街、嶺下亭街,共2街。
一二三都 蘇林、青礁、澳頭、登瀛、嵩嶼、長嶼、鄭井、海滄、盧漸尾、東坑排頭、林東、馬壠、渡頭、沙坂、鐘林石囷、蘇厝,共17社。
四五都 浮宮、禾平、溪東、高溪、陳墩、嶼尾、際山、方田青浦、車鰲,共10社。
六七都 排浦、雙分、山東、中禾、洪埭、東頭、漸山、龍井、溪坂,共9社。
八都 謝倉、太江、陳巷、溪頭、橋頭、儒山、蔡浦、珠浦、鹿石、河福、溫林,共11社。
九都 橋頭、祖山黃田官山、嶼兜、美山、普玄、侯山,共8社。
十一都 福河、文山、紫泥、南坂、院前、亭尾、盧洲北江亭、許溪、浦邊、南山、洪團、嚴林、蔡港、雙埭、錦江、水居,共17社。
十二三都 水頭、後林、蓮浦、溪頭、洪塘、上洋、塔尾、東山、田子古縣鄒林、下莊、林前、木綿,共14社。
二十一都 渡頭、山美、雙路、林前、山兜、新塘梅溪、天寶、墨場、蓮花,共10社。
二十二都 翁建、西頭、登科、院前、黃柑、石浦浦口、鴻山,共8社。
二十三四都 金沙、蓬洲、香洲、磁窯、松州、吳浦、魯林、桃源,共8社。
二十五都 昇平、龍嶺、桃源、黃洋、迎富、草坂、宜招劉山、宜招東山、大深、良村、華封上營、華封中營、歸德、奇葉、浦西、陳山,共16社。
二十六都 李林、霞石、赤嶺、路邊、孚美、吳坑、南坑、油車、龍山、璞山,共10社。
二十七都 長洲、馬岐、下尾、西坑、上苑、陳洲、浦頭、東洋、嶺兜、西浦、水居,共11社。
二十八都 江東、澳頭、文甲、坂尾、勾東岑山、東山、北邊、玉洲、滸茂、烏礁洲、深泥、烏泥仔,共12社。
二十九三十都 福井白石、沙坂、四望山、烏嶼、石尾東、石尾西、石尾南、石尾北、石尾中、洪埭、新埭上、新埭下、清洋、橄欖嶼,共15社。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和漳浦縣二十三都之九圖,設定海澄縣。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龍溪縣設3隅3廂10都102圖124保。
東北隅轄三圖、西隅轄二圖、南隅轄三圖。
東廂 文昌、元魁、迎恩、東廓、附鳳、岳口、官園、蔥園、護滿、田霞,共10保。
南廂 洋老洲、杉巷、姜待、上下沙、馬惠、鳳林,共6保。
西北廂 無圖保。
十一都 鄭黃高、方碩王平吳真、鄭周林、王五倫、高許林、石碼,共8保。
十二三都 詩墩、陳李倫、鄒鄭倫、楊鄭吳、蔡林王、蔡美、林尾、馬興、芋園、木棉、任勤、連任、顏德貫、田西、唐吉馬洲、六協,共17保。
二十一都 康瑤坪、楊松、張郭李、謝前塘、懷安、南山、山尾、天寶、北山、西文、路邊、塔尾、登坪、魯行、山兜、陳曾、周倫、陳推、梅應、何方林、林懷、林堂、墨場,共23保。
二十二都 楊龍浦、黃柑、蕭王陳、陳黃講、郭坑、石浦,共6保。二十三四都 陳宏、烏頭門、磁窯、蓬州、洛濱、杏林,松洲,張奇、寨坂、金沙、銀塘、沙建,共12保。
二十五都 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封、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共11保。
二十六都 洋尾、田邊烏石、茶園、璞山、流崗、六石、西洋、坂頭、內林,共10保。
二十七都 詩浦、浦頭、蔡耀、陳洲、蔡潤李陽蔡吉、林雲、關下、蔡吳唐,共10保。
二十八都 烏礁、滸茂、太平、澳頭、劉瑞,共5保。
二十九三十都 四望山、田裡、新埭、洪岱、石美、白石,共6保。
民國初年沿襲清代保甲制度。民國17年9月,設區、村里、閭鄰(時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里、鄉村為村,20村里為區)。18年將村里改稱鄉鎮,而以20至50鄉鎮設區。19年將鄉鎮擴大至千戶,區亦改由10至50鄉鎮組成。23年5月以後實行保甲制度,10戶為甲、10甲為保。23年8月,龍溪縣轄7個區491個保。
民國17年(1928年)析華豐等置華安縣
民國24年10月,龍溪縣轄5個區,其中甲級區3個,乙級區2個。
民國28年12月26日,龍溪縣劃為6區,下轄15鎮27鄉438保。
第一區(文元區)
崇安鎮 靖中前、靖中後、濟美前、濟美後、靖北前、靖北後、太古前、太古後、下營、修文前、修文後、興東前、興東中、興東後、定威北、興西前、興西中、興西後,共18保。
鐘薰鎮 西橋前、西橋後、大通南、南市廣南前、廣南中、廣南後、醒西前、醒西後、民西前、民西後、瀛州前、瀛州中、瀛州後、縣前、縣中、縣後,共17保。嘉庚鎮 大通前、大通中、大通後、通中前、通中、通中後、西市、西街前、西街中、西街後、下碑前、下碑後、洋坪前、洋坪後、肅清前、肅清後,共16保。
霞園鎮 鎮台前、鎮台後、小坑、北門、北廓下、聯歡前、聯歡後、公府前、公府後、康樂、東市、烈女、大岸前、大岸後、甘棠、洞口、田墘、鶴橋,共18保。
岱浦鎮 洋均、馬公、東轅前、東轅後、岳鳳前、岳鳳後、東頭前、東頭後、官園前、官園中、官園後、篤後、田豐、祈保前、祈保後、浦頭前、浦頭後、魚市前、魚市後,共19保。
文鳳鎮 鳳霞、新行、附鳳前、附鳳後、園巷前、園巷後、教子、行春前、行春後、迎恩、元魁、頂田霞、文昌、文衡前、文衡後、上沙、下沙、下田霞,共18保。南文鎮 太武前、太武后、新興、文川東、文川西、文川南、文川北、大路頭、醒東前、醒東中、醒東後、米市前、米市後、竹巷東、竹巷西、草寮前、草寮後、竹巷南、竹巷北,共19保。
橋頭鎮 橋頂前、橋頂後、霞莊前、霞莊後、雙庵前、雙庵後、琪山、大觀園,共8保。
第二區(古縣區)
蓮塘鄉 庵兜、上園、下店、梅溪、田洋、蔡坂、墟底、林下、蓮花、新春,共10保。
古林鄉 巧山、竹崎、後石、庵前、東山、浦園、下林、園林、上溪,共9保。
衍福鄉 內洋、崎林、倉里、橋埔、琪塘、衍護,共6保。
鄒林鄉 美山、蔡坑、田墘、錫林、木棉、頂葉、下葉、馬嶺,共8保。
鳳洋鄉 田下、田址、鳳塘、洪塘、官溪、上洋,共6保。
顏潮鄉 顏厝、里前、白洋、長邊、水頭、丹洲、洪坂、馬洲、下宮,共9保。
翠山鄉 雩林、象浦、翠林、東園、都洋、榜山、坂頭、南林、獨立,共9保。
霞文鄉 崇福、溪頭、福河、霞滸、港園、文店、文山,共7保。
平苑鄉 陳厝、高厝、文苑、後苑、文里、沈岩、平寧、登第、鴻西、雲洲,共10保。
第三區(石美區)
埭東鄉 後山、坂美、吳宅、埭恆、塘邊、大沙洲、課堂、東美、蕭井、南園,共10保。
白榴鄉 玉江、港內、洲頭、霞坪、流傳、楊厝、丁厝、蔡店、埔尾,共9保。
石美鎮 沙坂、東門、石美、北門、埭頭、南門、西邊、遼西,共8保。
龍鳳鄉 霞邊、石厝、上店、龍岱、庵頭、北角、東山、內山尾、霞嶼、洪邊、田邊,共11保。
第四區(郭坑區)
靖東鄉 南陽、國卿、篁渡、扶搖、洛蓬、溪渡,共6保。
復興鄉 登科、龍頭、科坑、苑浦、漳濱、翁建、建溪、朝陽,共8保。
振橋鄉 埔尾、西溪、長福、市尾、下古塘、上古塘、岱林、流崗、樓內,共9保。
鰲頭鄉 洛梧、璞坑、鳳山、園坑、崎嶺、書廳、蓬石、鰲浦,共8保。
修濱鄉 詩浦、坪口、溪頭、翰苑、碧湖、美嶼、檀山、藍田、梧橋、後房、西宅、石倉,共12保。
關霞鄉 蔡坂、嶺東、鎮頭、馬崎、長霞、松洲,共6保。
第五區(浦南區)南洲鎮 下蒼、黃道、詩坪、浦南束、浦南西、浦南南、浦南北、雙溪,共8保。
滄埔鄉 福青、浯滄、浦里、吉苑、金沙、洋美、南山、埔里,共8保。
龍園鄉 鰲門、田邊前、後園、寮里、田邊後、坂園、烏石、豐樂,共8保。
北亭鄉 下高坑、香亭、萊坑、蔡前、新厝、北斗前、北斗後、仙景,共8保。
五鳳鄉 高坑、下浦、上浦、塘邊、五里沙、後巷、鳳園、張坑,共8保。
寶塔鎮 天寶、山美前、山美後、塔美前、塔美中、塔美後、墨溪、輅軒,共8保。
仙寨鄉 皋塘、大寨前、大寨中、大寨後、月嶺、仙都、洪坑、後寨,共8保。
鐵峰鄉 謝溪頭、前山、鐵塘、渡頭、嶺下、路口、金峰、山棠,共8保。
第六區(石碼區)
自由鎮 新洲、王宮西、面炙、西湖前、東路、霞庵前、新街、浸水、霞庵後、西湖中、西湖後、大碼頭,共12保。
平等鎮 直扶、王宮北、丁酉、王宮南、公園東、甘棠、王宮東、大李厝、公園西、大田、新田、祖田、草埔,共13保。
博愛鎮 王宮前、祥福、王公、古碗竹、下碼、糖巷、天河、外市、中鎮、錦江、桶漆,共11保。
互助鎮 書巷、訓經、新杉前、新杉中、大宮、新杉後、打索、王宮中、十六間、田裡、琵琶、王宮後,共12保。
合作鄉 街仔、巷內、下尾、中央、岸尾、錦田前、錦田後、溪墘前、溪墘後、紫泥前、紫泥後、世甲,共12保。
敬業鄉 州頭、二州、後頭、庵前東、田岸、錢厝、東社、庵前西、市仔、過港前,共10保。
樂群鄉 溪州、過港後、溪霞、桃源、新洋、草洪、仁和、巽玉、金定前、金定後,共10保。
民國29年6月,第一區的橋頭鎮改稱橋南鎮;第三區區署山石美遷至東美。31年,因鄉鎮組織逐漸健全,區署由6個裁減為3個(石碼、石美、浦南),至34年區署全部撤銷。民國36年,設3鎮18鄉263保和1個特編甲。
1949年龍溪解放初,全縣設9個區,其中城關2個區、農村7個區。1950年11月,農村增設2個區;全縣計11個區、101個鄉。1951年6月,析龍溪城關區建制設縣級漳州市。1952年,從五、六、八區析出,增設第十區(駐古塘);全縣轄10區92鄉3鎮7街。1955年12月,將10個區並為古縣、平寧、石碼、城內、石亭、東嶼、埔尾7個區,共轄101個鄉(鎮)。
1956年3月,城內區併入平寧區,石碼區改為石碼鎮(區級),並將101鄉(鎮)並為44個鄉。1957年2月,接管南靖縣程溪區;7月,將東嶼區改為東山區;全縣共轄6區1鎮53鄉。1958年4月,撤區並鄉,設石碼鎮和新厝、新塘、古縣、崇福、榜山、城內、洪坑、天寶、林內、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後坂、蔡坑、東美、鴻漸、石美、角美、程溪、下葉、官園23個鄉。
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全縣設立先鋒、勝利、紅旗、海鷹、星火、衛星、火箭、程峰8個公社(共轄122個耕作管理區)和石碼鎮。1959年3月,公社冠以當地名稱,並改耕作管理區為生產大隊;7月,從天寶公社劃出部分地增設浦南公社;年底,龍溪縣共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個公社(116個生產大隊)和石碼鎮。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併為龍海縣,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漳州市轄區

1951年6月1日,析龍溪縣城關一、二區置漳州市(縣級市),隸屬龍溪地區。
1961年6月,龍海縣天寶、浦南2個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後房農場劃歸漳州市。
1967年4月,漳州市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龍溪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03月17日,成立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革委會屬之。1980年11月4日,撤銷漳州市革委會,成立漳州市人民政府,仍隸屬龍溪地區。

龍海縣轄區

1960年1月,龍海縣轄顏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蓮花、浮宮、港尾12個公社和縣城所在地石碼鎮;2月,從蓮花公社劃出虎渡村以南的生產大隊增設東泗公社;6月,石碼鎮改為石碼公社;下半年全縣轄14個公社、195個生產大隊。1961年6月,龍海縣劃出天寶、浦南2個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內、前山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店上生產大隊,以及後房農場,歸縣級漳州市管轄;同年,浮宮公社分為浮宮、白水、東園3個公社;全縣共轄14個公社、267個生產大隊。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產大隊增設郭坑公社;年底,全縣共轄15個公社、282個生產大隊。1963年7月,析石碼公社的街道設石碼鎮,為縣轄鎮;分別析蓮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區設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鎮,為社轄鎮。
1980年,石碼公社撤銷,併入石碼鎮。1984年夏收後,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街道改為居民委員會);9月至10月間,全縣設石碼、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個鎮及程溪、九湖、步文、顏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浮宮、港尾10個鄉。1988年1月1日,從港尾鄉劃出10個行政村增設隆教畲族鄉;5月13日,改浮宮、程溪2鄉為鎮;12月29日,改港尾鄉為鎮。1991年,龍海縣共轄14鎮(石碼、海澄、程溪、郭坑、步文、角美、九湖、顏厝、榜山、紫泥、白水、東園、浮宮、港尾)、1個鄉(東泗)、以及1個民族鄉(隆教畲族鄉);共有22個居委會、512個居民小組,281個村、3695個村民小組。

薌城區轄區

1985年05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7月20日撤銷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漳州市升為地級市,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設薌城區(以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而得名),隸屬地級漳州市。
1986年,薌城區分為市區、郊區2部分。市區設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5個街道,共轄48個居委會。郊區設浦南、天寶2個鎮及芝山、石亭2個鄉,共轄82個村、2個居委會。
1988年,市區增設5個居委會(湖內、南豐、東湖、東嶽、南坑北);新橋街道船民委員會改稱九龍居委會。郊區浦南鎮增設松州村。
1990年,市區南坑街道增設洋筠居委會。至年底,薌城區轄5個街道(東鋪頭、西橋、新橋、巷口、南坑)、2個鎮(浦南、天寶)、2個鄉(芝山、石亭),共有56個居委會、83個村。
1996年0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8號):將薌城區芝山鎮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後、土白、下洲6個行政村,南坑街道辦事處的東嶽、岳北、漳糖、東關、南坑、洋筠6個居委會和洋筠1個行政村,巷口路以東屬新華東居委會的部分劃歸龍文區管轄。1997年,面積264.6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5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南坑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芝山鎮、浦南鎮、天寶鎮、石亭鎮。區政府駐南昌路。
2003年,薌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
2014年9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南靖高新區,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程溪鎮大部分區域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
截至2014年12月10日,薌城區轄三個鎮、六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委會。即浦南鎮石亭鎮芝山鎮新橋街道西橋街道南坑街道巷口街道通北街道東鋪頭街道和金峰開發區管委會、薌城區奶牛場、後房農場、天寶林場、五峰農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