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鄉(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

大寨鄉(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

大寨鎮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位於山西省昔陽縣中部,距縣城12公里。總面積185.31平方公里,總人口32699人,6.8萬畝耕地,以種植傳統作物小麥,玉米,花生為主。 該鄉種桑面積3000畝,產值達1000多萬元,農民靠此項產業的年收入畝均增加1500元,2001年被評為“植桑養蠶特色鄉鎮”,2002年大寨鎮立足實際,統籌安排,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通過努力,種植蠶桑面積突破50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寨鎮
  • 外文名稱:Dazhai Town
  • 別名:大寨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
  • 政府駐地: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大寨村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45300
  • 地理位置:地處山西省中東部
  • 面積:185.31平方公里
  • 人口:32699人
  • 著名景點:虎頭山、石馬寺、
  • 車牌代碼:晉k
  • 開放時間:08:00~17:30
  • 門票價格:50.00元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鄉情簡介,發展歷程,大寨精神,負面影響,大寨品牌,經濟概況,大寨故事,大寨名人,郵票上的大寨,

鄉情簡介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鎮,地處太行山麓。1964年的一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使大寨成為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被中國政府向全中國農村推廣,從而也讓大寨在中國乃至世界聞名十幾年。
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大寨鎮
大寨也自我膨脹,以為自己事事正確,一切正確,一貫正確,把“左”傾錯誤惡性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四人幫”推行極“左”路線的工具。
解放前,這裡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民眾生活十分艱苦。60年代高舉毛澤東旗幟,發展奇蹟般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的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壯了大寨人的膽,使大寨人深刻認識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哲理,使有艱苦奮鬥傳統法寶的老典型再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大寨黨支部的帶領下,解放思想,學習全國先進農村的經驗,規劃大寨新發展藍圖。九二年全村每戶出一人,組織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進農村參觀學習,而後又多次組織幹部到外省外地學習,通過數次實地學習考察,給大寨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穩步發展,工、副、商貿業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引項目、引人材、引資金建起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糧食轉換的酒業公司、製衣公司、煤炭發運站、煤礦、毛衣廠、貿易公司、吃住行一體化的森林公園。十個企業年收入9050多萬元,1999年-2000年,年上繳國家稅收分別為300、350萬元,上交提留資金年300多萬元,人均上交國家1萬多。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

發展歷程

解放後,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敢於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製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大寨並不大,全村200戶人家,520口人,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就是這么一個小山村,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墨。據統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 0多年裡,國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作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那時的大寨,無疑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聖地”。而今,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層神秘的光環,回歸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實實在在。
依託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處。大寨,如今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中國許多市場都有“大寨”牌商品銷售,“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大寨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大寨核桃露的廣告在央視熱播。來大寨旅遊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視明星”也隨著“大寨”品牌變成了“經濟明星”,郭鳳蓮帶著大寨核桃露飲料,像一名熟練的行銷員給客人介紹著大寨的飲品,他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即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把溫暖送給人民,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現在黨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政策上向‘三農’傾斜,我們要抓緊機遇,加快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大寨精神

1953年,大寨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規劃。他們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糧,抗旱防澇,用秸桿還田,增施農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52年畝產237斤,1962年增至畝產774斤。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衝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不要國家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就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大寨大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在逐漸改善社員生活的同時,向國家交售糧食175萬斤,每戶平均2000斤,這在當時困難重重、糧食產量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他們的奉獻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他們不愧是農業戰線上艱苦奮鬥的典型,他們的先進事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激發全國人民發奮圖強,加快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惡劣的大自然奮爭,與一切困難奮爭,中央提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把大寨的基本經驗總結為: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
在我國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國內外鬥爭形勢十分嚴峻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習大寨的這種精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在後期,“學大寨”被走了樣,它無限地成為了國家政治的“風向標”,被任意曲解、泛濫和放大,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來作為自己的政治台階。可喜的是,大寨人沒有顧及過去的是是非非,而是緊跟住時代的步伐,艱苦創業,發揮其獨特的品牌優勢,使大寨精神永放光芒。

負面影響

大寨本來是個好典型。周總理專門總結過幾條,特別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應當認真學習,發揚光大。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毛主席號召全國學大寨,要樹這面紅旗,事情就走到反面去了。中國這么大,農村的條件千差萬別,只學一個典型,只念大寨“一本經”,這本身就不科學,就不實事求是。何況這時學大寨,並不是學它如何搞農業生產,搞山區建設,而主要是學它如何把階級鬥爭的弦繃緊,如何“大批促大幹”。農村“四清”中,曾提出基層“四不清”幹部有走資派做後台,後來又提出官僚主義者階級的問題,黨內資產階級的問題,逐步形成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有些人就吹捧大寨不是生產典型,而是政治典型,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典型。大寨也自我膨脹,以為自己事事正確,一切正確,一貫正確,把“左”傾錯誤惡性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四人幫”推行極“左”路線的工具。

大寨品牌

山西大寨飲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歷經7年時間,已發展成為國內產品品質最好,業績增長最快的飲料企業之一。主打產品“大寨核桃露”已成為中國核桃飲料市場的第一品牌。 公司從美國、韓國、英國、德國、丹麥、等國家和台灣等地區引進生產設備,年生產規模6個億,為產品質量提供了物質保證。公司依託北大科研技術,採用中科院配方,精選太行山優質核桃為原料,經現代工藝精製而成。 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利益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制訂了企業發展的“三品”戰略(“品格、品質、品牌”),堅持“央視黃金廣告引路、產品品質優勝、市場強力推進”的發展戰略,產品先後榮獲了中國綠色食品、中國保健食品、山西省著名商標等,產品通過國家出口資格認證、企業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經濟概況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大寨新貌大寨新貌
1946年大寨成立了互助組,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1953年辦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又率先成立了。現在的大寨村還是1960年代蓋的房子,也許是為留作特色
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一期間,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人從山下擔土到山上,造起了汗澇保收的人工梯田,平均個勞動力搬運土石方作業量達1000多立方米,擔土80多萬擔;每人每年擔石頭880多擔,擔糞、擔莊稼十萬斤。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導《大寨之路》,介紹了大寨村的先進事跡,並配發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中國人民學習大寨的戰天鬥地的精神,中國大陸掀起了學習大寨熱。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大寨也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大寨推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開辦了村辦企業,個人也開始搞起了養殖業、運輸業。1992年大寨組建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建立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並在相繼幾年中又發展了十幾個企業。大寨村的集體總產值也由1978年的18.5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萬元,2005年大寨經濟總收入11600萬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大寨的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0.3%,工業收入占56%,流通業占10%,服務業、旅遊業占30%。經過二十幾年發展,大寨已經成功由政治品牌轉為經濟品牌。

大寨故事

為5畝地敲鑼打鼓
大寨人所謂的造地,就是後來說的農田基本建設。 第一仗選定白駝溝。白駝溝500多米長,十幾米寬,怪石嶙峋,荊棘密布。陳永貴與支部一班人仔細察看了地形,研究作戰方案:總共要壘24道堤壩,採用“大兵團”作戰方法。大寨人所謂的“大兵團”什麼概念?全村男勞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沒有炸藥,沒有機械,只有幾近原始的钁頭鐵杴、鋼釺、大錘。把怪石移開,把荊條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頭和鏟下的土填在溝里,再壘上一層層石壩,形成一片片階梯形的土“台子”,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條漢子,齊心合力,起早貪黑,原計畫兩個月的工程,只用了48天。全村投工1500多個,修築了24道堤壩。完工後量了量,得地5畝! 雖然只得了5畝好地,卻十分鼓舞人心,這畢竟是大寨人向窮山惡水要來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當夜,落盡樹葉的大柳樹下,全村人敲鑼打鼓,歡慶勝利,讚揚黨支部領導有方。陳永貴說:“還是毛主席說的好,組織起來力量大。”從此,白駝溝改名合作溝。 一年後的冬天,大寨這個58人的“大軍團”挺進後底溝,這一次築起了25道石坎,獲得了25畝好地;第二年早春,雪還沒有融化,他們又在小背峪溝造了8畝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幾條溝變成了能打糧食的梯田了,轉過年來,大寨迎來造地後的第一個豐收年,糧食畝產達到了349斤。大寨走在了全縣的前列,成為昔陽縣走合作化道路的先進典型,陳永貴因此受到了昔陽縣的表彰。
三戰狼窩掌
這個“作戰計畫”就是大寨故事中的華彩樂章——治理狼窩掌。 狼窩掌溝一千五六百米長、十三四米寬,落差200多米。山高坡陡、地形險惡、亂石遍地、荒草沒腰、野狼亂竄、洪災不斷,給大寨人造成的災難最大;然而因為它面積大,如果能夠改造出來,給大寨提供的糧田也將會最多。 從1953年到1962年,從初戰白駝溝到三戰狼窩掌,大寨人劈山填溝,重新安排山河,在7條山溝里壘起了總長7.5公里的180多條大壩;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塊地修成了2900塊,還新增加了80多畝好地。平均畝產從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有的梯田的畝產量竟然超過500公斤,這個產量甚至比當時江南一些地區的產量還要高。在中國農業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寨不僅沒有人挨餓,反而每人向國家上交餘糧400多公斤。
紅透三晉大地
10年造地,讓大寨聲名遠播。 原昔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曾在大寨蹲點三年的孔令賢向記者介紹,新中國成立前後,當大寨所謂的老少組、好漢組鬧得沸沸揚揚時,在昔陽縣卻並不出名。1952年試辦初級社時,縣委圈定的名單中也沒有大寨。在昔陽,大寨最先引起人們關注的是其建社以來糧食連年增產和推廣農業新技術、幹部參加勞動等經驗。從1956年起,大寨和陳永貴的名字連續出現在昔陽縣出席全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集體、積極分子的名單中。 1963年3月,山西省召開全省農業生產先進集體單位代表會議,會議再次號召向大寨和陳永貴學習,要求把大寨“當作全省農業戰線上一面紅旗”。 《紅旗》雜誌在1963年第13、14期合刊上發表了題為《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對於社會主義制度是帶根本性的一件大事》的社論。7月1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表了《農村黨支部書記要又紅又專》的社論。社論指出,農村黨支部書記,“要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都走在最前線,成為最積極的分子,成為政治上的旗手,再進一步,還要成為生產能手,成為勞動模範”。而陳永貴正是這樣的典型,其所作所為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
從政治到經濟轉化
曾經的大寨,本來是中國太行山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個小山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硬是將“七溝八梁一面坡”變成高產穩產的“海綿田”,成為當時人與惡劣自然條件抗爭的典範,受到毛主席的稱讚。一場“農業學大寨”的運動隨後席捲全中國,海內外約有1000萬人來這裡參觀。 大寨其實並不大,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花上半天工夫便可走遍全村;大寨人也不多,總共520多口人。2008年大寨村民的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是同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倍多。 看著電視,村民們想起了他們的“當家人”——曾經肩扛籮筐手把钁頭造田治河的“鐵姑娘”、如今的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她正受邀在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郭鳳蓮在電話里激動地說:“今年的國慶大典震撼人心,此時此刻有太多的感想,60年來我們國家也遇到不少坎坎坷坷,今後還會面對各種困難風險,只要我們居安思危,埋頭苦幹,一定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從1992年以來,郭鳳蓮發動全村老少積極興辦企業,組建起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郭鳳蓮親任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總經理,走上經濟強村之路。大寨先後建起了製衣公司、水泥公司、煤炭運輸公司、酒業公司、飲品公司、貿易公司。“大寨”兩個字成功實現了從“政治品牌”到“經濟品牌”的轉化。
好乾部陳永貴
陳永貴(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出身貧農,6歲時隨父遷居大寨,不久其父自縊身亡,陳寄居在一寡婦家中靠當長工為生。從未受過正規教育。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人和日本人在昔陽拉鋸。1942年日本人強迫村民建立維持會以壓制共產黨游擊隊活動,而中共游擊隊的政策是“反維持”。1943年,陳永貴被關進了“留置場”一年,幾乎丟了性命。出來後便辭了職。
陳永貴陳永貴
土改運動中,他以“受壓迫者”身份帶領大寨的貧僱農分掉了地主的土地。1948年,陳永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陳永貴接替“主動讓賢”的原書記賈進才出任中國共產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支部書記,在環境非常惡劣的,被石山包圍的大寨村,他帶領農民艱苦創業,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所謂“萬里千擔一畝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跡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澤東號召全國要“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因此成為全國的榜樣。
1963年8月3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文章《在農業陣地上——記昔陽大寨公社大寨大隊黨支部和支部書記陳永貴》,文章指出:陳永貴是幹部參加勞動的典範,這篇文章為大寨紅旗的升起做了重要的鋪墊。
傳奇式女書記
郭鳳蓮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是傳奇式人物。1947年生於昔陽縣離大寨不遠的武家坪村,三歲失去了母親,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畢業後在大寨務農。1963年參加了大寨的抗災自救,同當時的“鐵姑娘”們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後治窩”的勞動。1964年,年僅十六歲的郭鳳蓮,任鐵姑娘隊隊長;她與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員一樣戰天鬥地斗,改造家鄉落後面貌,成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先念、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熱情接見和讚揚。也正是如此,郭鳳蓮頭的的光環越來越耀眼。
女書記郭鳳蓮 女書記郭鳳蓮 
從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間,她雖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數職,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中共昔陽縣委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1977年當選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當選為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2003年、2008年連續當選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2009年1月18日,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傑榮譽稱號。
對農業的影響
學大寨運動對於推動全國農村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中共中央過份宣傳下,中國大陸農村大搞黃土搬家,人造平原等工程,一些領導幹部為政績突出,不結合實際的盲目跟從,搞出了一些面子工程,使得中國大陸的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經營體制是大寨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過去幾百口人都從事一項工作--農業。現在土地雖然已分給民眾,三十年不變,但是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合理調整勞動力的使用,集體為民眾提供了五統一,即:統一實施新品種試驗和新技術推廣;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統一實施機耕、機播、秸稈還田;統一實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實施的套用;統一規劃農田基本建設。由於強化了集體統一經營職能,農民的負擔減輕了,百分之九十的勞動力從事了工、副業,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從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帶來了大寨人各方面的變遷。
一、住房的變遷:現已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修起了新宿,甚至從窯洞排房變為二層樓房,戶均面積168平米,總造價7萬人民幣,農戶出資五萬元,集體補償2萬元,整地、規劃、設計、水、電、路實施全由集體解決。至今已有24戶人家搬進了新樓房。
二、食的變遷:大寨人當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兩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說的,三百六吃不飽肚,丈八布露著肉的生活,現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鮮菜、肉類,過年過節六冷八熱,和城裡人生活無任何區別。
三、衣裝的變遷:當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補了又補,釘了又釘。冬無棉,夏無單。現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齊全,形狀、花色與城裡人一般。
四、家用器具的變遷:當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窯洞,睡的是炕頭,除了勞動用的工具再無家庭擺設。現在的大寨人電視機、組全音箱、電冰櫃、洗衣機、電話樣樣都有,摩托70多輛,還有汽車、拖拉機等,一切都方便了。
大寨的黨風好,民風正,無邪惡、邪教,黨支部連年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基層黨組織";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總支"。
大寨人決心繼續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學科學,用科學,真抓實幹,努力拚搏,早日把大寨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民主文明的新農村。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纍纍。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乾淨、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名人

陳永貴(1915.2.14-1986.3.26),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郭鳳蓮(1947-),女,大寨集團董事長

郵票上的大寨

1、《大寨紅旗》特種郵票
1974年9月30日我國發行特種郵票《大寨紅旗》
5-1為“革命豪情”,表現大寨人民憑著革命豪情戰天鬥地,使大寨富裕起來。
大寨紅旗大寨紅旗
5-2為“艱苦奮鬥”,表現大寨人民有著改天換地的奮鬥精神。
5-3為“科學種田”。表現大寨精神下人民不但苦幹還懂得利用科學。
5-4為“大豐收”。大寨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卡車運載著糧食駛向千家萬戶。
5-5為“大寨紅旗”。表示象徵大寨精神的紅旗永不倒。
2、《J7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紀念郵票
1975年10月13日我國發行《J7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紀念郵票。
大寨鄉(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於1975年9月15日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所在縣)開幕,於10月19日在北京閉幕。
華國鋒主持開幕會議,陳永貴致開幕詞,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致祝詞並作重要報告。10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大會,華國鋒作了題為《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的總結報告。報告認為,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民眾運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階段。這就是“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
報告指出,“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是一個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的偉大革命運動。這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一樣,是農村中又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報告發出號召,“苦戰五年,到1980年,要求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縣建成大寨縣,其他的縣也都要建成更多的大寨式的大隊和公社。現在全國已有三百多個學大寨的先進縣。今後五年內,除這三百多個縣必須繼續鞏固、不斷前進以外,全國每年平均要新建成大寨縣至少一百個。”
3、《普及大寨縣》
1977年4月9日我國發行《普及大寨縣》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普及大寨縣》郵票《普及大寨縣》郵票
發行背景:1975年9月15日,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昔陽召開。由於在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央又召開了一個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人們便將這次會議稱為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這樣一次會議是由毛澤東親自提議,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決議,這就決定了會議的規格和規模。這個會議的規模很大,共有代表3700人參加,其中包括2300個縣以上的主要領導幹部,這對一個不大的昔陽縣城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首先是能夠容納3700人的禮堂就不好解決。不過還算湊巧,國家在昔陽縣投資建一個拖拉機廠,這個工廠有個大車間已經建成,但還沒有安裝設備,空在那裡,縣裡就決定用它作為大會的禮堂。大會開幕的那一天,空蕩蕩的昔陽拖拉機廠熱鬧了起來,幾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坐滿了一個大車間。會議提出,普及大寨縣“就是要把全國每個縣都建成堅持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戰鬥堡壘;就是要使全國每個縣殾有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促進人民公社制度進一步發展。”並確定了大寨縣的六條標準。1976年12月10日至12月27日,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揭發批判了“四人幫”妄圖砍倒大寨紅旗的罪行,進一步推動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運動的發展。為了宣傳和普及大寨縣運動,發行了這套特種郵票。
4、《牧業學大寨》郵票
1978年6月30日發行了《牧業學大寨》郵票一套三枚
《牧業學大寨》郵票《牧業學大寨》郵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