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飄落

龍旗飄落

《龍旗飄落(清朝最後十二年)》希望通過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去發掘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同於一般歷史著作的寫作風格,注重從細節出發,通過當時人的記錄、觀察和描述,儘可能地把晚清翻天覆地的變化真實而又詳盡地表述出來,希望能從細微處顯出大歷史。《龍旗飄落(清朝最後十二年)》由余桂芳、任軍所著。 清王朝的最後12年,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覺醒的激動人心的時代!

基本介紹

  • 書名:龍旗飄落
  • 出版社:白山出版社
  • 頁數:423頁
  • 開本:16
  • 作者:余桂芳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87626X, 978780687626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世紀,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而又充滿希望的世紀。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在世紀之初的10餘年間乃至從19世紀中葉起就已步入它的垂暮之年。中華民族這個拖著病老虛弱軀體的東方睡獅,在虎狼的撕咬中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在血與火中,跨進了20世紀的大門。余桂芳、任軍所著的《龍旗飄落(清朝最後十二年)》通過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去發掘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余桂芳,女,1963年生,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現為洛陽大學師範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工作,不少研究成果見諸報刊。任軍,男,1963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及現代化研究,有多項成果獲得省市優秀成果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著有《現代化進程中的東方發展道路》、《大學生法律與道德修養》等著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瓜分豆剖
一幅觸目驚心的時局圖
惡虎撲向長江兩岸
北極熊再次逞凶東北
白頭雕俯視華夏大地
一根腸子纏繞山東
第二章 狂飈驟起
京郊發現奇異石碑
頂著花翎的“福音”傳播者
耶穌成了犬羊不如的畜牲
沾“洋”寧的東西奪走了人們的飯碗
不下雨,地發乾,全是教堂止住天
“國際玩笑”
中國基督徒身臨前所未有的“教難”
聯軍總司令的哀嘆
第三章 大難臨頭
一封信招來八國強盜
自動請纓的西摩爾連遭敗績
清政府咬牙下了“逐客令”
大沽口的炮聲
槍炮聲中,西太后變成大腳村婦
火海、血海、墳場、劫掠場
蘿蔔青菜各有所得
東南無戰事
一艘豪華輪船將拔錨起航
中華民族被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十億雪花銀,養肥強盜身
打人者卻要被打者頂罪
世紀災變後的思索
第四章 最後—博
慈禧太后“榮”歸京都
勢不可擋的政治衰敗
挽大廈之將傾的“洋務中興”
輝煌的103天
迴光返照式的自我療瘡
“五大臣出洋考察”
掩人耳目的“預備立憲”
第五章 新生力量
艱難中成長的“新生兒”
大雨中,狀元決定“下海”
“馬牌”水泥走四方
榮氏家族的最初歲月
發展教育育英才
兩園桃李一手栽
再見了,父母大人
第六章 禦侮抗暴
“黃俄羅斯”陰謀
強盜打架,殃及中國
寧靜的雪域高原響起了槍炮聲
“排華”惡潮中的反美怒濤
收回利權,自握命脈
聲勢浩大的保路風潮
第七章 暮色蒼茫
“每逢萬壽祝疆無”
頤養天年的“休養地”
高跟鞋、華爾茲及哈叭狗
御外無方,馭內有術
爭權奪利,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
官制改革與權色交易
縱兵庇匪,貪贖亡國
母后垂簾與清末權閹
病逝,還是毒死?
西太后撒手西歸
夜盜東陵
因“足疾”著袁世凱回藉“養疴”
第八章 時代英豪
革命“初祖”的誕生
興中會一振興中華的革命團體
孫中山倫敦蒙難
華興會——酒席上成立的革命組織
光復會——光復漢族的革命團體
難酬蹈海亦英雄
“要拿章 炳麟,我就是”
生為“馬前卒”,死為“大將軍”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群英聚東瀛
第九章 風起雲湧
最為黑暗的專制統治
舉起“掃清滅洋”的大旗
搶米、抗捐、仇教
“反清復明”的會黨起事
屢敗屢興的武裝起義
“今天有革命黨起事”
七十二勇士血灑黃花岡
風行一時的暗殺浪潮
第十章 槍聲響起
瓜熟蒂落
他點燃了導火線
武漢動起來了
種瓜得豆
劉公寓所的秘密會議
黎明前的殉難者
“感謝你的第一槍呀”
義旗在黃鶴樓上飄揚
槍口下逼出的都督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反清怒濤洶湧澎湃
“光復”浪潮波及中華大地
共和國體立於古老的國度
第十一章 龍旗飄落
“完了,快完了”
苦果
袁世凱終於走到了前台
投筆從戎
名字進入人才庫
從小站起家的北洋巨魁
煙蓑雨笠一釣翁
洹上村突然熱鬧起來了
惜陰堂的秘密
名至實歸的大總統
眼淚、通電與炸彈
乾清官里的鞠躬禮
袁世凱剪掉了辮子
專列急馳北京
兵變在夜晚發生
“革命尚未成功”
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瓜分豆剖
當歷史的車輪悄悄地駛向1900年的時候,對世界上少數幾個先期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來說,預示著又一個充滿希望和誘惑的新世紀來臨了。
1900年這個年份,在中國的舊曆和紀年方式上顯得毫無意義,十分平常。這一年不過是清德宗光緒26年;甲子紀年中的庚子年。當時沒有採用公曆的中國既不會在1900年1月1日這一天慶賀元旦(我國的元旦都是農曆正月初一),更不會意識到這是新的世紀的開始。
然而,庚子年的來臨,對中華民族來說卻蘊含著更為沉重的民族災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
當時的中國面臨著怎樣的一幅圖景啊!
長達半個世紀的武裝侵略,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受到極大的損害。20世紀來臨時,中國已經是被列強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勢力範圍的、徒有虛名的主權國家了。
主宰中國命運長達257年的大清王朝的基業,開始走向自己最後的歷程。
二千餘年綿延不斷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也臨近了歷史使命完成的時刻。
世紀之交的中華民族在災難中呻吟,更在沉淪中追尋著新的希望。
◆一幅觸目驚心的時局圖
即將邁入新世紀的中國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
讓我們把時光前推一個世紀。
19世紀初的清王朝雖然已經走過了它的壯年,但依然保持著國家主權的完整。這時的中國地域遼闊:東瀕太平洋,西跨蔥嶺,北接西伯利亞,南到南沙群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的庫頁島,西南的西藏和東南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都屬於中國的版圖之內。
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19世紀初的西方儘管已醞釀著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依然處在世界的前列。
綿延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把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為富庶的國家。這時的中國,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經濟繁榮,國力臻於鼎盛:
人口:從雍正末年的1734年到乾隆中期的1764年,全國的人口增長了7.7倍,史無前例地突破了兩億大關。
耕地:大量荒地得到開墾,全國耕地數量已達。780萬頃,超過了明代末年的最高數字。
手工業:規模宏大,種類齊全。特別是制陶、礦冶、紡織等行業發展迅速。僅就清代廣州的煉鐵場而言,“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這就是資本萬金以上,直接生產者八九百人的大規模手工企業,實屬空前。
商品貨幣經濟活躍:一批城市相繼興起。此時的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的中樞。美國著名學者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讚嘆地說:美洲新大陸發現的絕大多數好處被中國人享受了!
語出驚人!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美洲貴金屬的確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這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不得已發出的評論。廣為流傳的乾隆皇帝致英王的詔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強盛的情狀。
政治宣言摘錄1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乃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俾得日用有資,並沾余潤。
今爾國使臣於定製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
至於爾國所奉之天主教,原系西洋各國向奉之教,天朝自開闢以來,聖帝明王垂教創法,四萬億兆率由有素,不敢惑於異說。即在京當差之西洋人等,居住在堂,亦不準與中國人民交結;妄行傳教,尤屬不可。
(摘自《東華續錄》乾隆朝118)
這是一篇充滿豪氣,又略帶霸氣的詔書。詔書中透出的“氣”,固然有對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要求割讓島嶼、全面通商的無理要求的憤懣,也含帶著英人不尊大清見駕禮制的惱怒,但畢竟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強盛的一面。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是一個由百餘人組成的龐大陣容,如果僅僅是為了通商談判,無需如此興師動眾。
史實表明,英國使團來華肩負著雙重使命:陽為談判通商,打開中國的大門;陰則考察中國的現實與科技,搜取為英國所用的技術。使團中除二十幾人為外交人員外,余則多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學術權威、技術專家和有名望的學者。
英人的目標是明確的,來華的理由也是充分的:為乾隆皇帝補祝八十壽辰,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由頭。
英國使團的訪華,在外交和通商貿易上未撈到任何東西,只得到了E述充滿鄙視的一紙詔書,馬戛爾尼十分悻悻。意外的是,他們卻遊歷了北到熱河山莊,經京杭大運河,南迄蘇杭滬東南繁華區域,據說收穫頗豐,僅搜羅到的他們認為英國沒有或較中國落後的農業、手工業、藝術方面的技術就達七八十項之多!
其中的船艙密封技術,是一項當時極其尖端的技術!
說來奇怪,一個以海洋為生的民族,在解決船隻航行時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運載量問題上長期一籌莫展。船艙密封技術的獲得,竟使英人欣喜若狂,帶回國後迅速在曼徹斯特造船中心加以推廣,大大提高了船隻的噸位和質量。
不難想像,這項技術對一個以海上力量造就的“日不落帝國”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19世紀初的中國就是這樣一幅圖景!
P1-3

後記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迎接新世紀的到來,我們想到通過總結20世紀初的歷史來獲得一些歷史啟示。繁忙的工作,紛亂的生活使我們沒有完整系統的時間完成這一構想,但也沒有放棄。近10年來,我們利用一切機會蒐集整理資料,把最初的構想也改變為對清朝最後12年的考察,終於完成了這個心愿。
本書希望通過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去發掘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同於一般歷史著作的寫作風格,注重從細節出發,通過當時人的記錄、觀察和描述,儘可能地把晚清翻天覆地的變化真實而又詳盡地表述出來,希望能從細微處顯出大歷史。這個願望是否實現還需由讀者來評判。
寫作中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也廣泛參閱了前人和別人研究成果,鑒於寫作風格的限制未能在正文中一一註明,重要的參閱書目以參考文獻的方式給予了說明,這裡我們對這些作者們表示感謝。本書得以問世要感謝白山出版社的邢志友社長的鼎力相助,不是他的賞識和幫助,本書的出版可能還不知何時能與讀者見面。另外,本書的校閱,孟祥、李一平先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並對書中許多書寫錯誤給予了指正和修改,在此對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序言

20世紀,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而又充滿希望的世紀。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在世紀之初的10餘年間乃至從19世紀中葉起就已步入它的垂暮之年。中華民族這個拖著病老虛弱軀體的東方睡獅,在虎狼的撕咬中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在血與火中,跨進了20世紀的大門。
晚清時期是中國社會能否趕上世界性現代化浪潮的關鍵時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認為,凡是在19世紀最後20年進行過現代化努力,並取得成效的國家,在20世紀就成為現代化國家;凡是沒有機會努力或經過努力沒有成效的國家,在20世紀依然是欠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論他是一種理論推測,抑或是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客觀總結,20世紀來臨的時刻,對世界各國來說都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抓住了機遇,就可能在新的世紀裡占據有利的發展地位,全方位地提高本國社會的全面文明與進步。
然而,20世紀來臨的時候,中國仍處在業已沒落的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之下。如果說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它的初期還有一些活力: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呈現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和政治穩定的大好局面的話,那么,在它的晚期卻把中國一步一步拖進了災難的深淵。
1840年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宣告了中國社會獨立發展歷史的終結。一個歷經數千年滄桑的文明古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明由南向北一步步沖開了中國的大門。及至1900一1911年,命運之神似乎對中華民族特別不公,有意要考驗中華民族的生存能力,兵連禍結,苦難交集,災害連著災害,不幸產生著不幸,呈現出一幅領土被肢解,主權被侵奪,財富被榨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慘景。
平心而論,20世紀之初的中國所遭受的社會苦難,並不是清朝統治集團的主觀願望。問題在於,19世紀以來的中國已經不可能在不受任何外來干擾的情況下重複自己平靜、安逸的生活。伴隨著歐洲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爆發,資本主義文明如同滾滾波濤,洶湧地漫向世界各地,以武力和資本為自己開闢著前進的道路。這種衝擊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不管願意不願意,古老的中國的確已經被拉入了這個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之中。
20世紀來臨的時候,中華民族已經飽嘗了由野蠻的強盜行徑和先進的工業文明混雜而成的西方文明楔入所帶來的社會苦難。伴隨著西方的軍人、官員、商人、傳教士由沿海到內地,由社會的表層到底層的滲透,洋槍洋炮、洋貨洋教、西學洋器、洋建築洋玩意……也如水銀潑地一般滲入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鮮明的、強烈的壓力和挑戰。
20世紀來臨的時候,中國已經經歷了25個封建王朝的興衰沉浮。大清朝也走過了257年的漫長歲月。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曾經代表過人類進步的潮流,當它在中國率先產生和鞏固下來時,不但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文明國度,而且,由專制主義制度所表現出的政治文明式樣,特別是官僚體制和文官制度,曾受到不止一位外國學者的熱情而又羨慕的讚揚。然而,斗轉星移,面對更為進步的社會政治制度的產生,面對由生產力的飛躍而產生的新的文明式樣的衝擊,封建專制主義越來越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桎梏。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統治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歲月的最高統治者也是一個步入垂暮之年的老婦女——憨禧太后,她生於1835年,到1900年時已是65歲,可以說已步入老齡化的行列。她由所謂“同光中興”走上最高權力的寶座,到她因衰老而亡故,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活動了近半個世紀,可以說,晚清社會的每一項社會苦難都與她直接或間接地相關。進入20世紀時,中國已遭受了五次西方列強大規模的武裝侵略,在炮口下被迫簽訂了上千個不平等條約,喪失了無數的主權、利權;被迫開放了沿海、沿江、沿路數十座城市,成為西方列強傾銷商品、發展殖民經濟、掠奪中國財富的橋頭堡。正是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中國的大好河山已被搞的四分五裂、人民生活窮困潦倒。
民族生死,前途未卜。西方文明的轟擊既給中國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鎖,但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引入了反抗封建統治的新型武器。於是,在救亡圖存這一歷史主題下,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文明這個既矛盾又緊連的新課題。
歷史的發展總是二律悖反的。20世紀來臨時的中國已充滿著矛盾,統治者難以照舊統治,被統治者也不願照舊被統治,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中外矛盾、新舊矛盾……縱橫交錯,雜為一體,動搖著、衝擊著清王朝的統治。在民族和人民的苦難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各族、各階層、各階級人民以各種形式展開了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儘管參加者的主觀動機並不完全是明確的反封建、反專制,有的是以階級矛盾為基礎的抗糧、抗租、抗捐;有的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會黨活動;有的是以“扶清滅洋”相號召到變為“掃清滅洋”為目的的義和團反抗活動等等。從反擊外來侵略,到抵制洋貨,從改朝換代的企盼到追求民主共和,武裝起義、暴動暗殺……,在民族主義、民主主義風雷激盪中,清朝的最後12年結束了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命運。
一種社會政治制度的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總歸一句話,之所以衰亡就是因為它已失去了存在下去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悠悠兩千年,它創造過輝煌,但也逐漸使中國社會陷入停滯,落後於西方。因此,突破停滯,步入發展,成為中華民族解脫困厄的關鍵問題。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桎梏,儘管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並沒有馬上給中國帶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良好政治環境,但它畢竟炸毀了封建專制主義最為顯著的外殼—_皇帝制度,這無疑是政治上的巨大進步。由此,民主觀念迅速傳播,深入人心,任何稱王稱帝的舉動都遭到了人民的反對和唾棄。
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推翻清王朝是一種綜合力量的結果,反封建倡民主也僅只是一部分參加者的意願。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皇權意識,仍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可以構想,如果當時統治中國的是一個漢人王朝,那么,革命的發生或許就會大大推遲,前有太平天國建立的長達十四年的新王朝,後有許多參加起義的會黨宗旨都表明,他們並不反對封建制度。湖南的洪江會就有這樣的口號: “勿狃於民主共和之成說,旦得我漢人為天子,雖稍形專制亦為家中祖父!”顯然,滿族貴族的封建統治,是激發民族情緒和民族矛盾的媒體,使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覆蓋著極為濃烈的民族復仇主義的色彩。可以想見,它不可能從根本上剷除封建專制主義的社會基礎,導致了以後三個10年的繼續動盪,直到臨近20世紀的中葉,中國才步入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新時期,為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起步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即便如此,文化形態上的反封建任務依然沒有完成,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依然存在,並發揮著作用。它與殖民主義思想、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共同交織,構成了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人文障礙,反對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的任務依然是長期的、艱巨的。
清王朝的最後12年,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覺醒的激動人心的時代!
苦難中孕育著希望,烈火中鳳凰永生。
在經過長期的壓抑之後,在迷夢驚醒走向世界之後,一批批民族精英,置身於波濤洶湧的時代大潮中,他們振奮,他們吶喊,他們熱血沸騰,他們義無反顧……
為了獨立、自由、尊嚴,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他們既如熾烈的火團,在漫漫長夜中大放光熱,又如巍然的山岩,在腥風血雨中愈顯嵯峨。
他們以自己浮雕般的形象,喚醒了萬千志士仁人,引爆了旋轉乾坤的沖天怒吼。
在這沖天怒吼中,夕陽殘照,禾黍生悲,黃龍旗無可奈何地飄落下去,千年帝制最終隕落。
中國,這條巨龍已經甦醒,而當它騰空而起時,世界將為之震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