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千年古鎮龍崗(舊稱芙蓉崗),位於天長市區以北30公里、美麗的高郵湖畔。鎮內明清古民居特色鮮明,保存完好。清代道光年間曾出過狀元戴蘭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 地理位置:天長市區以北30公里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立時間:1941年
簡介,一,二,三,

簡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舊址分布於古民居群中,與古民居交相輝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陳毅、粟裕、鄭位三、羅炳輝等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過,他們的光輝事跡使這裡成為獨具魅力的革命遺址遊覽勝地。
一九四一年的初夏,榴紅似火,綠樹成蔭。戰火籠罩著皖東大地,雖有迷人的景色,但人們飽經顛沛流離之苦,面無喜色。高郵湖畔的龍崗古鎮,景色獨好,街道上張貼著各色標語,鎮南頭銅龍河北岸的胡家大灘下高搭彩台,四鄉農民、民兵,鎮上的居民扶老攜幼湧向胡家大灘,大灘萬頭攢動,氣氛熱烈。彩台前七百多名身著軍衣的隊伍坐在各自的背包上,他們當中有兩鬢斑白的老戰士,大部分是虎氣生生的青年軍人,還有一排年青俊美的女兵,這是龍崗人民隆重集會歡迎抗大八分校來龍崗辦學的情景。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大會由龍崗鎮副鎮長姚卿才主持,八分校教育長馮文華作了長篇講話,會後八分校文化工作隊還表演了文藝節目。從此,八分校在兩年的時間裡,同龍崗人民朝夕相處,親密無間,在龍崗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一九四一年五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在皖東的天長境內誕生。一九四五年八月勝利結束,它是新四軍所屬五所抗大分校中環境比較安定,教學質量較高的一所分校。
一九三八年,在日寇瘋狂進攻的面前,國民黨部隊不戰而退,使皖東、皖中大片國土,淪陷日寇鐵蹄之下。為了挽救水深火熱之中的淪陷區人民,一九三八年十一月,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張雲逸、徐海東、鄧子恢等同志率領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和第四支隊挺進皖東地區,經過一的的艱苦奮戰,以原四支隊八團為基礎擴建的第五支隊開闢了以來安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遊擊根據地,四、五兩個支隊由原來的五千人發展到一萬餘人。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原局決定成立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校址在天長縣的汊澗鎮。該校有學員近千人,為部隊培養基層幹部,這就是抗大八分校的前身,也是後來組建抗大第五分校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進行整編。原江北指揮部所屬第四、第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改編成新四軍第二師。由張雲逸副軍長兼師長,羅炳輝同志為副師長。為了加強二師和根據地建設,根據華中局和軍部關於各師、各根據地應建立抗大分校的指示,一九四一年五月四日,二師以原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留在淮南的一個大隊為基礎,在天長張公鋪成立抗大八分校,後因日軍掃蕩,八分校由張公鋪經銅城遷至龍崗鎮正規化辦學,直至一九四三年秋離開龍崗到葛家巷。抗大八分校由張雲逸同志兼任校長,羅炳輝同志兼任副校長,馮文華同志任教育長,高志榮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天長是當時路東根據地比較安定的地區,龍崗鎮地處高郵湖畔,遠離日寇占領的天長縣城,環境更為理想。所以,八分校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進行正規化學校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一九四二年八月,華中總分校召開教育會議時,陳毅軍長曾表揚過八分校取得的教學成績。在四年多的時間內,八分校為二師培養出二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軍政素質的幹部,為加強部隊建設作出了貢獻。

龍崗號稱“封建堡壘”。古鎮上出過狀元、探花、進士,舉人就更多了。這些封建時代的登科之士,為龍崗人留下了“詩書傳家”的文風,抗大八分校以她特有的組織形式,幹部學員特有的品質和風貌,為千秋古鎮樹立了一代新風。八分校的同志與龍崗人民魚水相依,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佳話。
分校搬到龍崗後,急需一塊練兵場地。農抗理事長陳善洪帶領四十個民工,二十條耕牛,苦戰了三天,很快就修好了訓練場。修好後,分校領導請民工到校部開“座談會”,並辦了幾桌豐盛的飯菜招待民工。民工們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說什麼好。並深有感慨地說:多少年來,當兵的抓夫,是家常便飯,可今天,八分校領導卻陪我們民工吃飯,真是軍民親如一家啊。當年分校學員出操、練兵的場地今在江蘇境內,當地的農民還稱這塊土地為“操場田”和“跳台田”。
一九四二年春節來到了,民眾為能和“抗大”同志們一起過個太平年而感到十分高興。家家忙著蒸點心、辦年貨,分校領導也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宣傳抗日的大好形勢,徵求民眾意見,各隊學員忙著排演節目,但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住在各家堂屋裡的抗大分校的同志突然搬走了,有的搬到房東的破屋裡,有的搬到城隍廟裡。原來,分校的領導得知當地過年堂屋不睡人,家裡不掛白毛巾的風俗,校部在節前作了布置,所以,大年三十這一天,大家一齊搬了出來。
龍崗有的住家門前是土地,每逢陰雨天,學員們常把泥巴帶進房東家裡。校部就發動全體學員揀碎磚頭,在各家門口鋪上人行道。他們還把鎮上廢地開墾出來,種上各種蔬菜,搞生產自給,龍崗居民過去沒有種菜的習慣,在分校帶動下,也紛紛開荒種菜。直到今天,龍崗還有許多當年“抗大”開墾的菜地。
這樣的部隊,過去龍崗人民沒有聽說過,更沒見過。從他們的身上,龍崗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光明前途,看到了美好的明天。一九四二年八一建軍節,龍崗商抗贈給八分校的錦旗是“鋼筋鐵骨”;一九四三年的建軍節,龍崗人民贈送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錦旗。不幾天,抗大八分校的學員全部放假,幫房東挑水、幹活,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青年女學員依偎在大嫂、大媽的身邊,絮絮交談,戀情依依。一天早晨,人們起來,發現住在家裡的抗大的同志不知去向,所借的東西整齊地放在院裡,還附有清單和感謝信。各家走上街頭,在尋找、在打探,“抗大”走了,喧鬧的龍崗沉默了……。

四十多年來,龍崗人民把對抗大的懷念珍藏在心底,一代傳一代,象長流不息的銅龍河一樣,在人們心底緩緩流淌,時而激起深情的回憶浪花。
龍崗人民懷念“抗大”,當年“抗大”的同志更加懷念他們的第二故鄉——龍崗。抗大八分校的學員,四八年農曆除夕,我淮南支隊攻打龍崗的攻堅連連長,現任安慶軍分區的參謀長徐徵發同志,出差路過天長,特地去龍崗,尋覓舊蹤。他回憶著當年抗大的火熱生活,回想著四八年打龍崗時的激戰情景,撫摸著牆壁上的彈孔,流露出無限深情。當年抗大八分校上乾隊學員、老紅軍戰士黃錦思,來龍崗走“親戚”、看房東,對龍崗的大街小巷都了如指掌,回到合肥還寫來回憶文章。湖南軍區司令員,一九四O年任天長獨立團團長的陳啟文將軍,在闊別天長四十餘年後,八三年五月來天長舊地重遊,將軍看到他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建國後發生了巨大變化,無限喜悅,但是,當將軍來到龍崗找抗大舊址時,只見原抗大學員上課的地方,解放後作為龍崗國小的大殿破敗不堪,斷壁殘垣,將軍久久凝視,默默無語。原浙江省軍區顧問魏然將軍,來到破殿前,站在草叢中,留下一個個珍貴的鏡頭……。
建國後,龍崗因緊鄰江蘇,不便設定機構,使龍崗的建設受到影響。五八年的“共產風”,使龍崗受害尤深,許多古建築,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被拆除,留下的堆堆碎磚破瓦,片片荒灘。抗大的舊址之一,龍崗國小的大殿因無力維修亦日趨破敗。然而,就在那連嘴都糊不住的不愉快的年代裡,人們吃著“瓜菜代”,還在街頭、巷尾聽老年人吹一段“抗大”的故事,講的人有聲有色,聽的人津津有味,人們肚子是空的,精神上卻得到了滿足。
黨的三中全會的春風,吹拂著祖國大地,也吹到了龍崗這個小角落。一九八O年龍崗為新辟的公社所在地,年初,原省委書記張勁夫來天長視察,欲去龍崗看望,因道路不通作罷。不久省政府撥出專款,修築銅城至龍崗的公路,八一年正式通車。三中全會溫暖著龍崗人民的心,飲水思源,修復抗大遺址的念頭在龍崗人民心中萌發。當年歡迎抗大的龍崗鄉副鄉長、原蘭州軍區汽車團副政委姚卿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十載,戴罪還鄉。一九七八年,黨給他落實了政策,姚老離休在龍崗暫住。八一年,他會同張金魁、陳嵩生等十位老人,倡議募捐修復抗大校址,讓孩子們在當年抗大學習過的地方安心學習,繼承傳統,早日成才。他們的倡議,得到幹部民眾的支持,鄰近的江蘇社員也願意資助,當時分管文教的副縣長夏錫生同志亦積極贊同,並在教育局發的簡報上寫下了“十位老人樂育人,……抗大高風百代傳”的詩句。姚老捐款一百元,在十位老人的帶動人,募集兩千餘元。
一九八五年初,縣委書記陳家聲到龍崗檢查工作,支持鄉黨委關於修建八分校遺址的建議,陳書記並指出修復經費由縣政府、鄉政府和民眾自籌三方面解決。
縣人民代表將修復抗大遺址作為建議提交人大常委會,縣人大常委會於五月份作出關於修建抗大八分校遺址的決議,由縣財政撥款伍千元作為資助。縣文化局將抗大遺址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報省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崗鄉黨委專門召開會議,落實修建經費,制訂修複方案。天長的革命老前輩、華東師大副校長周原冰親筆題字“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舊址”的匾額,原省政府副秘書長徐速之親題“真武廟”門樓匾額。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前夕,鄉政府調集工匠,將廟門按原狀修復,嵌上“真武廟”匾額。第一期工程於八月份結束。九月三日,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領導又親臨龍崗研究安排了第二期工程。
當全國人民在全國黨代會精神鼓舞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天長的各級領導和龍崗人民修復的不僅是抗大八分校的遺址,而是修復建國以來我們黨的左傾錯誤,特別是“四人幫”的倒行逆施給人們心靈上留下的創傷。抗大的光榮傳統就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三中全會以來,這個傳統又回到人們的心上,溫暖著億萬心靈,激勵億萬人民發揚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去大幹四個現代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