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藥王殿

龍山藥王殿

龍山位於漣源市西南邊陲,山脈橫亘漣源、新邵、邵東、雙峰四縣(市),主要部分在漣源市境內。龍山現存歷代古蹟數處,其中以藥王殿為最著。該殿坐落在岳坪峰頂部,為紀念唐代名醫孫思邈而建。始建於唐,後經歷代修葺,至清光緒十三年具現時遺址規模。全殿占地900平方米。殿高約8米,全系浮雕石刻。外牆由巨型花崗岩條徹成,頂蓋大鐵瓦。殿記憶體有孫氏實用藥方和歷代積累的祖傳秘方1240個,慕名上山求醫者絡繹不絕。石拱山門橫刻“江南孕育”四字,兩邊鑲有對聯二幅。一聯為“萬里風雲供吐納,四時花草著精神”;一聯曰:“宮闕生靈穹,天章雲漢;造化雲神秀,仙露金莖。”殿堂正門上刻“藥王殿”三字。另有碑刻、石雕多處,均出自名人手跡。藥王雕像奉於佛堂。殿內有古泉一口,泉水終年不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山藥王殿
  • 外文名:Yongsan drug Dian
  • 位於漣源市西南邊陲
  • 含義:山脈橫亘漣源
簡介,仙井,歷史,

簡介

龍山林場林木茂盛,翠竹叢生,風景奇秀,盛夏無暑。每到初冬,隔數十里遙望,龍山已如一條銀龍靜臥天際,積雪至隔年仲春始化,雪深達數尺,遊人可徒手捕獲野物,雅興無窮。

仙井

藥王殿左側殿內有一口仙井,占地1.5m2,泉水清亮,四季不渴,此井“萬人飲水水不渴,一人用水水不溢”。在這孤山地勢的海拔1500餘米絕頂有此奇觀,亦為龍山頂峰一絕。

歷史

為紀念唐代名醫孫思邈(541~682),唐初就開始興建藥王殿。舊址位於岳坪峰南簏30米處的馬鞍山脊。後多次修葺,明代遷現址岳坪峰北坡。相傳孫氏因治好了唐皇娘娘的病,被御封為“藥王”。他為著《千金要方》,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並曾來龍山採藥著書,寫下部分書稿。
孫思邈一登上龍山,就為這裡漫山遍野的藥材和美麗景色所吸引,他定居在龍山腳下一個叫做鐵獅坪的村莊裡,每天上山嘗百草,採藥方,潛心研究藥學,為周圍百姓除病解痛。一日,他帶徒弟劉神威上山採藥,路遇一家出殯,一老嫗悲痛欲絕。孫細觀靈柩,見棺下尚有鮮血滲出,忙問老婦,死者何人何因。婦傷心地答道:“是我那苦命的女兒啊,沒想到碰上難產!”孫又問:“死去多長時間了?”答“才幾個時辰。”孫沉思片刻,對老婦說:“老婆婆,從棺木里滲出的血看,你女兒還有一絲救活的希望。”老婦喜出望外,忙叫打開棺木。只見孫思邈讓徒弟劉神威取出銀針,孫思邈對準穴位扎去。少婦緩緩睜開眼帘,甦醒過來,接著嬰兒也“哇哇”落地。從此“藥王”的名字傳遍龍山內外;他居住的竹籬茅舍門庭若市,前來求醫問診者絡繹不絕。藥王則不分貧富貴賤,有求必應,免費治療,深受民眾愛戴。藥王逝世後,龍山鄉親為紀念這位濟世救民的郎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藥王熬藥煉丹之處修建了一座藥王殿,年年月月前往進香朝拜。 由於山高風巨,殿舍多次被毀,但屢毀屢建,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而不絕,現存建築為1774年所翻建,建築面積達900m2,由條石、方石構造、牆面依稀可見字刻、圖畫等雕刻圖文。屋頂採用大鐵瓦覆蓋,屋柱全部是石刻雕成,其製作工藝在中國算別具一格。
龍山嶽坪峰上藥王殿龍山嶽坪峰上藥王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