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翁戎螺

龍宮翁戎螺

龍宮翁戎螺(學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Plerurotomaria rumphii):其主要特徵為殼口有一道裂縫罅裂達殼底周圍之一半。口蓋比殼口大,殼呈黃色帶火焰色彩,直徑約10-23厘米。翁戎螺的英文俗名為Slit Shell, 意思是有裂縫的螺。翁戎螺殼身上都有一條裂縫,是呼吸和排泄的通道。在成長的過程中,先前的裂縫會被封起來,形成一條裂縫斑帶(selenizone)。裂縫的長短和裂縫斑帶的形態對種的堅定很有幫助。雖然科學上,該科種的鑑定使用了許多生理特徵,但收藏界僅憑貝殼學特徵也能很好地區分各種。

分布於中國台灣、日本、印尼沿岸。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習性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鎮館之寶,名螺文化,科研價值,台島珍郵,

物種學史

龍宮翁戒螺出現於古生代寒武紀,距今約五億七千萬年至四億九千萬年前;繁盛於中生代,而由新生代開始漸趨絕跡。這種海螺是5.7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因為沒有發現過活體,認為該螺在數百年萬前就已絕種。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有少量活體被發現。
龍宮翁戒螺化石龍宮翁戒螺化石
海螺,是貝類的一種。美麗的貝殼,曾被古人類當成貨幣和飾物來使用。人類對貝類的研究,始於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以後兩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世人發現過一種金字塔形的美麗海螺化石,將其命名為“翁戎螺”。生物學家們通過對“翁戎螺”化石的研究,確認這種海螺是5.7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由於一直沒有發現過“翁戎螺”的活體和新鮮的螺殼,科學家們一度認為“翁戎螺”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
由於龍宮翁戎螺歷經數億年演變,依然保留了和祖先相同的形態,生物學家將龍宮翁戎螺譽為海洋貝類中的“活化石”。龍宮翁戎螺在貝螺收藏界也是藏家們追逐的目標。據介紹,在中國台灣和歐美等地,貝螺形成收藏文化已有多年歷史。在台灣,一隻品相好的龍宮翁戎螺曾賣出25萬元的高價。

形態特徵

龍宮翁戎螺直徑約10-23厘米,貝殼為鐘螺形(圓的圓錐形)。殼表具有顆粒狀的螺肋,及火焰彩的斑紋。殼口外唇有裂隙,在螺層上亦有裂隙的痕跡。口蓋為角質的多旋性。足部無上足突起。眼很小。
貝殼大而重,質薄。塔高度適中,體層大。各螺層微凸,體層周緣稜角分明,裂縫細長,臍孔既寬而深,所有的螺層上無明顯縱肋。殼表呈乳白色,有粉紅色斜條紋;裂縫帶上有新月紋。龍宮翁戎螺”是“翁戎螺”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直徑約10-23公分。已發現的最大的“龍宮翁戎螺”直徑35厘米。其主要的特徵是,罅裂達殼底周圍之一半。口蓋比殼口大,殼呈黃色帶火焰色彩,螺殼上有一條不規則的鋸齒狀細長裂縫,乍看起來就像破損的一樣,實際上這是水流進入“龍宮翁戎螺”鰓腔以及廢物排出體內的通道,螺殼底部,有一個又大又深的圓形臍孔,一直通到螺頂,就像金字塔的暗道。

習性環境

深海底。其棲息地是80米至200米的深海海底礁石縫中,它們以腹足在水底爬行或者滑水前進,其食物是海棉和海藻。

分布範圍

龍宮翁戎螺僅分布於中國台灣東北角,釣魚台,東沙島東北方,南中國海, 日本,印尼沿岸。
龍宮翁戎螺分布圖龍宮翁戎螺分布圖

主要價值

鎮館之寶

中國廣西北海市的特色旅遊景點世界貝類珊瑚館,是全國最大的海洋貝類標本和活珊瑚展覽館,館內陳列的數百種海貝和海螺中,有一隻海螺十分神奇。這隻海螺的體型是鈍圓錐形的,高約15厘米,直徑約20厘米,外殼的顏色紅黃相間,花紋如同一簇簇向上竄起的火苗,閃爍著珍珠般晶瑩的光澤,晃眼望去,仿佛是一座熊熊燃燒著的火焰山,又像是沐浴在晚霞中的金字塔,抑或是一座鍍了赤金的雄偉宮殿,艷麗得令人驚嘆。據講解員介紹,這隻海螺屬世界上最珍稀最名貴的海螺品種,名叫“龍宮翁戎螺”,有“貝類之王”的美譽,價值8萬美元,是世界貝類珊瑚館的鎮館之寶。

名螺文化

“翁戎螺”並沒有滅絕,它不過是從淺海移居到了人類潛水難以到達的深海,就像一群有高度耐心的隱士,在黑暗的大海深處隱居了極其漫長的歲月之後,才向人類顯露出它的真面目。十八至十九世紀,曾有世界各國的生物學家先後在西印度群島、印尼、日本、南非及中美洲海域找到過十五種“翁戎螺”的活體,但只有一隻在1879年找到的“翁戎螺”被送到荷蘭的鹿特丹自然博物館收藏起來。生物學家們研究這隻“翁戎螺”時發現,它的外形很像世人想像中的海龍王宮殿,便將它命名為“龍宮翁戎螺”,又稱之為“龍宮貝”。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世界上再沒有人發現過第二隻“龍宮翁戎螺”。因此,這隻首先和人類邂逅的“龍宮翁戎螺”,成為了舉世無雙的珍寶。

科研價值

“龍宮翁戎螺”的珍貴,不僅僅在於它的美麗和罕見,更在於它具有研究古生物演變的科學價值。生物學家們拿珍藏在荷蘭鹿特丹自然博物館裡的“龍宮翁戎螺”標本與過去發現的化石相比較,發現它與5.7億年前的樣子幾乎一模一樣。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絕大部分物種不是滅絕就是變種,而“龍宮翁戎螺”卻保持著原樣,足見他有其獨特之處,才能歷經數億年時光而不滅絕和變種。生物學家們將“龍宮翁戎螺”譽為海洋貝類中的“活化石”,認為其科研價值不亞於陸地上的“大熊貓”。
1936年和1937年,生物學家們相繼在日本海和菲律賓群島海域捕捉到了兩隻“龍宮翁戎螺”,其中一隻還是幼體。這兩隻“龍宮翁戎螺”都歸了日本人,被送到東京的一家科研所保存和研究。遺憾的是,這家科研所在二戰中被盟軍的戰機炸毀,兩隻珍貴的“龍宮翁戎螺”也在戰火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了讓人傷感的照片,更使世人覺得“龍宮翁戎螺”的稀罕與神秘。

台島珍郵

1968年,中國台灣基隆的一艘漁船駛到東沙群島,往深海里撒網捕魚,起網時十分艱難,魚網幾經周折才拖到了漁船的甲板上,漁民們吃驚地發現,魚網已經有多處被海底的鋒利礁石掛破,網內一條海魚和海蝦都找不到,只找到一隻他們從未見過的金字塔形的海螺。他們將這隻海螺帶回台灣,請生物學家辨認,生物學家認出這是一隻完美無缺的“龍宮翁戎螺”活體。算起來,是人類發現的第四隻“龍宮翁戎螺”活體,是存世的第二隻“龍宮翁戎螺”標本。訊息傳出,轟動全球生物學界,專家學者們為之振奮。一位專門經營貝殼的日本商人聞訊趕到台灣,以一萬美元的天價,從漁民手中買走了這隻“龍宮翁戎螺”,以更高的價錢轉賣給了日本的一家水族館。一萬美元,約合40萬元新台幣。根據台灣島上當時的物價,買一幢小別墅也綽綽有餘。台灣郵政部門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專門發行了世界上首枚“龍宮翁戎螺”郵票。台灣島上,掀起了研究和收藏貝類的熱潮,成立了首家貝類研究和收藏協會。
龍宮翁戎螺郵票龍宮翁戎螺郵票
龍宮翁戎螺極難捕捉到。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深海捕撈技術的加強,以及“龍宮翁戎螺”的原產地被發現,人類擁有的“龍宮翁戎螺”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在全球的博物館內和貝類收藏家手中的“龍宮翁戎螺”的總數也不過是300多隻,依然屬稀世珍寶,是貝類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藏品,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在台灣,一隻品像好的“龍宮翁戎螺”,售價高達一百萬新台幣,因此,“龍宮翁戎螺”又被台灣的收藏家們稱為“百萬富翁螺”。歷年來在台灣和日本舉行的“龍宮翁戎螺”展覽,都吸引了參觀者如雲,爭睹海洋貝類“活化石”的風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