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是宋代詞人史達祖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運用了擬人手法,化靜為動。詞的上片通過描寫雲散月明,冰壺相映的情景,反襯出詞人自吊孤影的悲境;下片描繪真定館驛中的淒涼,抒發詞人對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表達了對北宋故國的亡國之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史達祖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西風來勸涼雲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齊天樂:詞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集》併入“正宮”(即“黃鐘宮”)。此詞一百零二字,前後片各五仄韻。前片第七句、後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領格,例用去聲。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⑵涼云:秋雲。謝眺《七夕賦》:“朱光既斂,涼雲始浮。”
⑶天東:東方的天空。李賀《溪晚涼》:“玉煙青濕白如幢,銀灣曉轉流天東。”金鏡:月亮。
⑷霜凝:月光撒滿大地,像鋪了一層凍霜一樣白。
⑸桂濕:月亮入水。傳說月中有桂樹,故云。
⑹冰壺:皎潔之月光。
⑺分破:指宋與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猶各自領一半秋光。
⑻悲鏡:李白詩《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此指的歲月易老之謂也。
⑼客:客子,自指。
⑽許:何許,何處。
⑾刀頭:刀環,戰罷還家之意。
⑿蠆(chài)尾:女子捲髮;此指書法峭勁。
⒀定:助語詞,猶“了”也,“著”也。
⒁蛩(qióng):蟋蟀。
⒂斟酌(zhēn zhuó):往杯盞里倒酒供飲用。
⒃九秋:九月深秋。

白話譯文

西風拂來,仿若勸說雲彩放行一般,雲層逐漸退去。遠望東方,金鏡似的月亮將在這晴朗無雲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樹映入河水中,水月與明月交相輝映,更添幾分風致。夜已深,古驛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獨自徘徊,孤枕難眠。
身在故鄉的朋友,在遠方看著這天邊明月,或許也會想起在外的自己。現在還鄉只是夢想,只能用書信把思念傳回故鄉。心事重重,憂慮不安,烏鵲在風中依著殘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發出悲鳴。獨自在月下飲酒,九重天上的月宮一片淒冷。

創作背景

開禧元年(1205年),石祖達伴隨宋朝派赴金國賀金主生辰的使節北行,六月離臨安,八月中秋到達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館驛中。詞人以一個南宋士人而身入原是北宋故土的“異邦”,又恰逢中秋月圓,感慨之下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西風來勸涼雲去,天東放開金鏡。”開篇便是中秋佳節的美麗景致。一個“勸”,一個“放”,使得原本靜止的景色也有了感情和動作,景象生動有趣。
“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照野霜凝”便取自李白《靜夜思》,此處運用典故,抒發思鄉情感。“殊方路永。”作者目前所在之地為真定,出臨安已遠,而到金國也還有一段路程,因此稱為“路永”。此處已到金國境內,異域他國,因此稱為“殊方”。此句由上文描寫月色轉為下文的抒情,承上啟下,作者看到中秋節美景,卻想到“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農曆八月十五恰為秋季的中間,“分破”了秋色,也“分破”了自己與故鄉的距離。在異國他鄉過中秋節,再美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是悲境。
“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夜已深,古驛枯庭里只剩下自己這個客人獨自徘徊,孤枕難眠,作者看著這月色之下自己空蕩孤寂的影子,情境悲涼而苦寒。上闋由月寫人,思鄉之意有所提及,下闋中進一步寫作者心中所思,具體寫愁苦的原因。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承接上句,“朋舊”與“孤影”相聯繫,由孤單的自己想到那些不在身邊的朋友。他們看著這天邊明月,或許也會想起在外的作者。但身在故鄉的朋友們卻未必能夠體會詞人在異國他鄉的思鄉愁意。這種詩思無人相合,只一句反問更添無奈。
“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刀頭”典故出自《漢書·李陵傳》:“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環”與“還”音同,又因刀環在刀頭,刀頭也因此作為“還”的暗喻。刀頭已斷,意為自己現在還鄉只是夢想,不能實現。因此只能“書開蠆尾”,讓自己心中所思在書信中傳回家鄉。
“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曹操曾在《短歌行》一詩中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風鵲殘枝,無枝可依,本已殘缺破敗的景象在作者的化用中添風加殘,更為悽苦寒涼。秋露中的蟋蟀已到了行將就木的最後時刻,在荒井中發出最後的悲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憂心耿耿”。
“斟酌姬娥,九秋宮殿冷。”化用於杜甫《月》一詩,其中詠道“斟酌妲娥寡,天寒奈九秋”。作者抬頭望明月,獨自與月中嫦娥對飲,只見九重天上的月宮一片淒冷。明為寫月中嫦娥,實為寫北宋宮殿清冷如月宮。亡國的痛楚,思鄉的悲傷,只在最後一句再次升華,情感豐富而又有感染力。
全篇以月起,以月終,首尾呼應,結構綿密、完整,可見作者用心覃研。在風格上,本詞突破了史達祖一貫的輕盈圓潤之風,從今昔對比中展現了作者對國家、人民的憂思以及個人的思鄉情懷,略有道勁蒼涼之風。

名家點評

近代知名學者、詩人俞陛雲:“南宋詞人,在渡江初者,每有汴洛之思。在末造者,每有周原之感。梅溪宦轍,未嘗奉使北行,此殆客途徑真定而作。既懷江左朋友,更憑弔秋風遺殿,殘枝荒井。一片淒音,為集中所僅有。”
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篤文:“以美景寫哀情,倍增其淒斷也,此之謂也。”

作者簡介

史達祖,南宋詞人。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居杭州。屢試不第, 曾師張鎡,後為韓侘胄門下堂列,負責撰擬文稿,頗有權勢。及韓被誅殺,亦遭牽連,被處鯨刑,窮困而死。其詞多寫個人閒情逸緻,尤工於詠物,盡態極妍。善用白描手法,刻畫細節。但筆近纖巧,骨格不高。詞中少數憂國傷時之作,慷慨悲涼,較有現實內容。今傳有《梅溪詞》;存詞112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