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銅鼻鈕“司馬敀鉩”鉨

齊國銅鼻鈕“司馬敀鉩”鉨

銅鼻鈕“司馬敀鉩”鉨,戰國·齊,印面2.3×2.2cm,通高1.4cm。

鉨銅鑄,鼻鈕,鉨面有陰線邊欄。鉨文為戰國古文字型,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為戰國時期齊國官鉨。“司馬”為官名,《周禮·夏官》載:“立夏官司馬,使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此鉨署文“司馬敀”,當是司馬職官屬下的敀,較為特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國銅鼻鈕“司馬敀鉩”鉨
  • 年代:戰國·齊
  • 材料:鉨銅鑄
  • 尺寸:印面2.3×2.2cm,通高1.4cm
基本信息,簡介,古代璽印欣賞,

基本信息

名稱:銅鼻鈕“司馬敀鉩”鉨
印式:白文
收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

司馬敀鉩司馬敀鉩

古代璽印欣賞

中國印章歷史悠久,藝趣盎然,雖通行於周代,但盛於秦漢,大都以金、銅、玉等鑄、鑿而成,它是我國古代作為憑證的信物。印章起源跟商品社會的出現、跟社會需要交流關係密切。不相識的人相互怎樣取信?只有憑信物,印章於是應運而生。所以古人說:“印,信也。”印章在古代社會中雖不能和青銅器、禮器相比,但地位也很重要。至於印章代表某種權力,是後來派生出來的意思,開初並非如此。
專家推測我國璽印起源約在商後期,至今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經西周、春秋的發展在戰國時代盛行起來。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印是戰國印,秦代官私印開始用“田字格”,字與字之間有界格,文字趨於規整,但不失自然美。西漢初期文字更規整,“田字格”仍然保留。
元代王冕發現花乳石,雖未得以推廣,但足以使印人把玩篆刻石章。至明代文彭偶得燈光石,親自落墨奏刀,打破了前代由書家篆寫,工匠鐫刻二者合一成印的做法,使篆刻這朵奇葩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因此今人習慣將明代以前稱之為“銅印時代”,以後為“石章時代”。
銅印堅韌,不易自行走刀;石章軟嫩,容易受刀。我們不忘前人選用石章篆刻,為後人臨習、創作提供了便利。而古代銅印,卻是印章的起源,其印製古樸,用料特殊,不易損壞,便於長久保存。無論從歷史價值,藝術研究來說,都值得有識之士發揚光大。昔日輝煌的銅印時代已載入印學史,今日我們套用現代科技,融合古代工藝,採用失蠟澆鑄青銅鈕印,重現古代銅印時代的風采。其鈕式有仿秦漢龜鈕、瓦紐、鼻鈕和新設計的麒麟鈕、生肖鈕、雙龍戲珠鈕等。印面以三刃刀榔頭錘打,猶如沖刀運行,再用雙面平口刀剔、 敲來表現筆墨金石韻味。其青銅鈕式和古雅的篆刻,實為書畫家、收藏者提供了新的賞玩藝術品。
印章不僅是持信之物,而且是權力的象徵。據《獨斷》記載:秦以前的璽印尊卑共之,“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因當時上好的玉難尋,且不易加工),群臣莫敢用。”這說明秦以後璽印不僅是持信物,而且是天子權力的象徵,同時也說明秦代曾經建立過官印製度,有人考證:秦統一六國後,等級制度森嚴,在少府設定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
漢代有官印製度,且對璽印的文字數、官職名稱、特別是對印之材料、綬帶、鈕制都作了規定。現代刻印、一般姓名印、稱印或稱章,而遠在漢代在同一方印上,既稱印又稱章,何為?原來,漢武帝時曾推算陰陽五行,認為漢為土德、土之數為五、即“印章”、“印信”等連用,湊足五字,如“丞相之印章”,知為漢武帝時物.
隋唐,印章沒有重大發展,武則天掌權時,因“璽”與“死”近音,下令將“璽”改為“寶”。北宋徵宗善長書畫藝術,他擁有印章、收藏章、閒章極多,金滅北宋後,從宋都獲皇帝玉寶15枚,金寶7枚、金印1枚、鍍金銀寶5枚、共28枚,各種雜印35枚,對印章的繼承發展有一定作用。明清之際印章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清代,王廷恰先生指出:“明清篆刻藝術足以勝出漢印,則有兩種典型朱文印:一為行雲流水般的細朱文印,一為以鐘鼎文入印的圓拙遒勁風格的朱文印。細朱文印的書法如何優美,線條如何嫵媚流暢,印面設計如何奇巧,構思如何精美別致,刀法如何嫻熟精湛,毋庸贅言……明清篆刻藝術家,對印章藝術具有極深刻的理解,因此能在漢印藝術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