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窒

鼻窒,中醫病名。是指以長期鼻塞、流涕為特徵的慢性鼻病。多因臟腑虛弱,邪滯鼻竅所致,鼻塞可呈交替性、間歇性、持續性,可伴有流涕,頭痛,嗅覺下降等症狀。西醫學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鼻窒
  • 相關西醫疾病: 慢性鼻炎
  • 其他名稱: 鼻塞、鼻齆(wèng)、齆鼻
  •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鼻科疾病
  • 發病部位: 鼻部
  • 主要病因: 臟腑虛弱,邪滯鼻竅
  • 多發群體: 所有人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鼻窒是指以長期鼻塞、流涕為特徵的慢性鼻病。是以鼻塞時輕時重,或雙側交替性鼻塞,甚至不聞香臭,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西醫學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歷史沿革

本病在歷代文獻中又稱“鼻塞”、“鼻齆”、“齆鼻”等。鼻窒一名首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曰:“鼻窒,窒,塞也”,又曰“但見側臥上竅通利,下竅窒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狀特點。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

本病多為臟腑虛弱,邪滯鼻竅所致,尤肺脾虛弱及氣滯血瘀為多。多因素體肺脾虛弱,傷風鼻塞反覆發作,或因鼻竅附近病灶或自身的異常累及其功能所致。也可因邪氣久滯,肺經伏熱致發病。

病機

1、肺經蘊熱,壅塞鼻竅
傷風鼻塞失治誤治,遷延不愈,濁邪伏肺,久蘊不去,肺經蘊熱,失於宣降,熏蒸鼻竅,肌膜腫脹,鼻竅不通而為病。
2、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肺衛不足,或久病體弱,肺氣耗傷,肺失清肅,邪毒留滯鼻竅。或飲食勞倦,病久失養,損傷脾胃,水濕失運,濁邪滯留鼻竅而為病。
3、邪毒久留,血瘀鼻竅
素體虛弱,或傷風鼻塞失治,邪毒久犯,正虛邪滯,氣血不行,濁邪久滯,壅阻鼻竅,氣滯血瘀而為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可有傷風鼻塞反覆發作史。
2、臨床症狀:以鼻塞為主要症狀。鼻塞呈間歇性或交替性。病變較重者,可呈持續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者可有嗅覺減退。
3、檢查:早期鼻腔黏膜充血,尤以下鼻甲腫脹明顯,色紅或暗紅,表面光滑,觸之柔軟,有彈性,血管收縮劑收縮鼻腔,黏膜及下鼻甲縮小明顯。病久者下鼻甲黏膜肥厚,暗紅色,表面多呈桑椹狀或結節狀,觸之有硬實感,彈性差,血管收縮劑對鼻腔黏膜的收縮不敏感。

病證鑑別

1、鼻淵:鼻塞同時多以鼻涕量多,黏膿性或膿性,頭昏痛等。檢察見鼻道內膿性分泌物多。
2、鼻息肉:鼻塞多單側,漸進性,涕多,檢查見鼻腔內贅生物。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肺經蘊熱,熏蒸鼻竅,故鼻肌膜充血腫脹;肺失清肅,鼻塞,涕黃,咳嗽痰少。舌尖紅或舌質紅,苔薄黃,脈數乃肺經蘊熱之象。
肺脾氣虛,衛氣不固,外邪易犯,邪毒易滯,故鼻塞。陰陽相爭,陽氣偏盛時則症狀輕,陰氣偏盛時症狀重,故鼻塞間歇性,或呈交替性,遇寒症狀加重。證屬虛寒,故鼻內肌膜腫脹色淡,流涕清稀;肺氣不足則氣短。肺不布津,聚而生痰,肺氣上逆,則咳嗽。氣虛則面色恍白。如食慾欠佳,大便時溏、體倦乏力為脾氣虛弱之證。
病久,邪毒久滯,壅阻脈絡,氣滯血瘀,鼻腔壅滯,鼻塞持續,鼻甲暗紅肥厚;濁邪阻滯脈絡,蒙蔽清竅,故頭痛頭脹、耳脹悶堵塞感;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為氣滯血瘀之證。

治療原則

本病多由邪滯鼻竅所致,治療時根據病機不同,可分為清熱宣肺通竅,益氣散邪通竅,行氣活血通竅等。

證治分類

(一)肺經蘊熱,壅塞鼻竅
症狀: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時輕時重,鼻涕色黃而黏,可伴有口乾,咳嗽痰少而黃。鼻腔肌膜充血暗紅,下鼻甲腫脹,表面光滑,觸之柔軟有彈性。舌尖紅或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熱散邪,宣肺通竅。
方藥:黃芩湯加減。
常用藥:黃芩、梔子、桑白皮、連翹、薄荷、荊芥、赤芍、麥冬、桔梗。
(二)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症狀:鼻塞間歇性或交替性,遇寒加重,鼻涕白而黏或稀清,量較多。頭暈頭重,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晄白,咳嗽痰稀,惡風怕冷,易感冒。鼻腔肌膜腫脹色淡紅。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或緩弱。
治法:補益肺脾,散邪通竅。
方藥:①肺氣虛為主者,溫肺止流丹加減。
常用藥:人參、甘草、訶子、細辛、荊芥、桔梗、魚腦石、辛夷、蒼耳子、五味子、白朮、黃芪。
②脾氣虛為主者,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
(三)邪毒久留,血瘀鼻竅
症狀:鼻塞重,或持續性鼻塞,鼻涕黏白或黏黃,鼻音重,或嗅覺減退,頭痛頭脹,可伴有耳脹悶堵塞,聽力下降等症狀。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或弦細。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赤藥、川芎、麝香(可用人工麝香代)、老蔥、紅棗、黃酒、石菖蒲、絲瓜絡,浙貝。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滴鼻:可用芳香通竅的中藥滴鼻劑滴鼻或1%麻黃素液滴鼻。或糖皮質激素類滴鼻劑。
2、超聲霧化吸入:可用中藥煎煮液如蒼耳子散,或用柴胡、當歸、丹參等注射液作超聲霧化經鼻吸入。
3、吹鼻:鵝不食草乾粉或碧雲散吹鼻。
4、下鼻甲注射:鼻甲肥大者,可選用當歸、川芎、黃芪、複方丹參、魚腥草等注射液做下鼻甲注射,每次每側注射1-2毫升,5-7日1次,5次為1療程。
5、灼烙法:表麻後用烙鐵或高頻電刀,蘸上麻油,燒灼下鼻甲,每7-10日灼烙1次,3次為1個療程。亦可配合射頻、微波治療。
6、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對下鼻甲肥大硬實,諸法不效者,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
針灸療法
1、針刺:取穴迎香、合谷、上星穴。頭痛配風池、太陽、印堂,中等刺激,留針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灸:取穴人中、迎香、風池、百會,肺氣虛者配肺俞、太淵,脾虛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灸至局部發熱為度,隔日1次。

轉歸預後

本病若在早期治療得當,可獲痊癒。長期失治,則纏綿難愈,並可引發鼻淵、耳脹耳閉、喉痹等疾病。

預防調護

1、增強體質,避免受風受涼,積極防治傷風鼻塞。
2、戒除菸酒,注意飲食衛生和環境保護,避免粉塵長期刺激。
3、避免局部長期使用血管收縮類滴鼻劑,鼻涕多時,不可強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
2、《東垣試效方·卷五》:“若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營運陽氣宗氣上升,鼻則通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