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淵

鼻淵,中醫病名。是指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常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久則虛眩不已。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亦有“腦漏”、“腦砂”、“腦崩”、“腦淵”之稱。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風寒侵襲,久而化熱,邪熱循經上蒸,犯及鼻竅;或膽經炎熱,隨經上犯,蒸灼鼻竅;或脾胃濕熱,循胃經上擾等引起。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鼻淵
  • 相關西醫疾病: 鼻竇炎
  • 其他名稱: 腦漏、腦砂、腦崩、腦淵
  •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鼻科疾病
  • 發病部位: 鼻部
  • 主要病因: 外感邪毒,膽經炎熱,脾胃濕熱
  • 多發群體: 所有人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鼻淵是指鼻流清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常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久則虛眩不已。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亦有“腦漏”、“腦砂”、“腦崩”、“腦淵”之稱。西醫學的鼻竇炎症性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鼻竇炎症性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病因

鼻淵有實證與虛證之分,實證多由外邪侵襲,導致肺、脾胃、肝膽的病變而發病;虛證多因肺脾氣虛,邪毒久困,凝聚鼻竅而致。

病機

1、肺經風熱
起居不慎,冷暖失調,或過度疲勞,風熱襲表傷肺,或風寒外襲,郁而化熱,內犯於肺,肺失宣降,邪熱循經上壅鼻竅而為病。
2、膽腑鬱熱
情志不遂,恚怒失節,膽失疏泄,氣鬱化火,膽火循經上犯,移熱於腦, 傷及鼻竅;或邪熱犯膽,膽熱上蒸鼻竅而為病。
3、脾胃濕熱
飲食失節,過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濕熱內生,郁困脾胃,運化失常,濕熱邪毒循經熏蒸鼻竅而發為本病。
4、肺氣虛寒
久病體弱,或病後失養,致肺臟虛損,肺衛不固,易為邪犯,正虛托邪無力,邪滯鼻竅而為病。
5、脾氣虛弱
久病失養,或疲勞思慮過度,損及脾胃,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氣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竅失養,加之脾虛不能升清降濁,濕濁內生,困聚鼻竅而為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可有傷風鼻塞病史。
2、臨床症狀:本病以膿涕量多為主要症狀,常同時伴有鼻塞及嗅覺減退,症狀可局限於一側,也可雙側同時發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顯的頭痛,頭痛的部位常局限於前額、鼻根部或頜面部、頭頂部等,並有一定的規律性。
3、檢查:鼻黏膜充血腫脹,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為甚,或淡紅,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樣變,中鼻道、嗅溝、下鼻道或後鼻孔可見膿涕。前額部、頜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紅腫及壓痛。鼻竇X線或CT檢查常顯示竇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濁,或可見液平面。上頜竇穿刺沖洗可了解竇內有無膿液及其性質、量、氣味等,但此項檢查需在病人無發熱,全身症狀基本消失的情況下施行。

病證鑑別

1、傷風鼻塞:也可見鼻塞、流涕、頭痛等症。但鼻涕清稀或為黏涕。檢查見下鼻甲腫脹,中鼻甲不腫。鼻竇拍X片或CT片,鼻竇無竇內黏膜水腫。
2、鼻窒:可有鼻塞、濁涕、嗅覺減退等症,但鼻涕量較少,多位於下鼻道。檢查見下鼻甲腫脹。中鼻甲不腫。鼻竇拍片結果無異常。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分虛實,實證有肺經風熱、膽腑鬱熱、脾胃濕熱等;虛證可見肺氣虛寒、脾氣虛弱等。臨床應注意鑑別。

治療原則

注意辨別虛實之不同,內外治結合。

證治分類

內治
(一) 肺經風熱
症狀: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黃稠,嗅覺減退,頭痛,可兼有發熱惡風,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浮數。檢查見鼻黏膜充血腫脹,尤以中鼻甲為甚,中鼻道或嗅溝可見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頭額、眉棱骨或頜面部叩痛,或壓痛。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二) 膽腑鬱熱
症狀:鼻涕膿濁,量多,色黃或黃綠,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覺減退,頭痛劇烈。可兼有煩躁易怒、口苦、咽乾、耳鳴耳聾、寐少夢多、小便黃赤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數。檢查見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嗅溝或鼻底可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瀦留,頭額、眉棱骨或頜面部可有叩痛或壓痛。
治法:清瀉膽熱,利濕通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甘草。
(三) 脾胃濕熱
症狀: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嗅覺減退,頭昏悶,或頭重脹,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檢查見鼻黏膜紅腫,尤以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頜面、額頭或眉棱骨壓痛。
治法:清熱利濕,化濁通竅。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陳、黃芩、連翹、貝母、射干。
(四) 肺氣虛寒
症狀:鼻塞或重或輕,鼻涕黏白,稍遇風冷則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噴嚏時作,嗅覺減退,頭昏,頭脹,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蒼白,自汗畏風寒,咳嗽痰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檢查見鼻黏膜淡紅腫脹,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可見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溫補肺臟,散寒通竅。
方藥:溫肺止流丹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芪、白芷、當歸、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蒼耳子。
(五) 脾氣虛弱
症狀:鼻涕白黏或黃稠,量多,嗅覺減退,鼻塞較重,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脘腹脹滿,肢睏乏力,面色萎黃,頭昏重,或頭悶脹。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檢查見鼻黏膜淡紅,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瀦留。
治法:健脾利濕,益氣通竅。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1、針刺療法
主穴:迎香、攢竹、上星、印堂、陽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陰交等。每次選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針刺1次,7-10日為1療程,手法以捻轉補法為主,留針20分鐘。
2、艾灸法
主穴:前頂、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陰交、肺俞、脾俞、腎俞、命門等。每次選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懸灸至局部有焮熱感、皮膚潮紅為度,7-10日為1療程。此法一般用於虛寒證。
3、穴位按摩
選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鐘,每日1-2次。或用兩手大魚際,沿兩側迎香穴上下按摩至發熱,每日數次。

轉歸預後

急性起病者,經及時、恰當的治療,可或痊癒。病程較長者,易致遷延難愈。膿涕長期倒流至咽部,可誘發喉痹或乳娥。若擤鼻方法不當,可誘發耳脹耳閉或膿耳。

預防調護

1、及時徹底治療傷風鼻塞及鄰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
2、注意保持鼻腔通暢,以利鼻竇內分泌物排出。
3、注意正確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竄入耳竅致病。
4、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菸酒。
5、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文獻摘要

1、《醫學摘粹·雜證要訣·七竅病類》:“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源,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於上,肺是以無降路矣。”
2、《張氏醫通·卷八》:“鼻出濁涕,即今之腦漏是也……要皆陽明伏火所致。”
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卷十》:“有不因傷冷而涕多者,涕或黃或白,或時帶血,如腦髓狀,此由腎虛所生。”
4、《辨證錄·卷之三》:“人有鼻塞不通,濁涕稠黏,已經數年,皆以為鼻淵而火結於腦也,誰知是肺經鬱火不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