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

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

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建築為三層紅磚樓,四角出磚入石,結構方正嚴謹,落地門窗,均配百葉調節陽光,擋避風沙,還飾有壁爐。據考證,這座宅院是鼓浪嶼早期殖民建築風格的代表。前後,是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廈門正式成為通商口岸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
  • 三層:紅磚
  • 結構:方正,
  • 始建:1870年
展品,歷史,官邸發現,

展品

位於廈門鼓浪嶼漳州路五號的原英國駐廈門領事館官邸是一座掩映在綠樹中的美麗宅院,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廈門金泉錢幣博物館的展廳。在帶有古典塔斯乾及愛奧尼柱式的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裝飾展廳內,展出了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民國時期的金、銀、銅、鐵、鉛、鎳、鋁、紙等不同質地的中國歷代貨幣,總計5200餘種。結合貨幣文化的詳盡解說和背景音樂的模擬氛圍,使觀者宛如進入一個鮮活的歷史文化走廊,從人類的源頭重溫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

歷史

鼓浪嶼是從1844年開始有歐式別墅的。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發動了鴉片戰爭。廈門被迫成為通商口岸,鼓浪嶼被英國殖民者占據。
鼓浪嶼被英國殖民者占據了5年。一直到1845年,清政府還清英國勒索的“賠款”,英國軍隊才撤出。但是,英國殖民者已經取得了鼓浪嶼的居住權。1843年11月2日,英國在廈門設立領事事務所,派紀里布任首任廈門領事。1844年11月,阿禮國成為駐廈門第二任領事。他在鼓浪嶼鹿礁頂建了一座辦公樓,就在現在的鹿礁路14號;在漳州路臨海崖建了一座公館,就在現在的漳州路5號,當時人稱“大領事”。
英國領事人居住在鼓浪嶼,卻一直強占廈門島的興泉永道衙署辦公。興泉永道衙署就在現在的廈門市圖書館所在地。一直過了20多年,到同治二年四月,英國才歸還興泉永道衙署,搬到鼓浪嶼辦公。這件事可以參見廈門市圖書館內的道衙署被強占碑記。
1870年,英國在現在鼓浪嶼的田尾路6號又建了一座領事公館,當時人稱作“小領事”。“小領事”樓現在已經不在了。根據當時留下的攝影,新的公館是兩層的清水紅磚樓,四角配石頭,結構方正,落地門窗,配百葉窗,裡面有壁爐。據龔潔先生介紹,新的英國領事公館門前有獅狗墓、旗桿和公館內有六個囚室,這些都是英帝國主義在鼓浪嶼的罪證。
龔潔介紹,獅狗墓、旗桿後來被廈門人民毀掉。在1844年和1870年的兩幢辦公樓里,英國領事策劃了許多勾當。比如成立“鼓浪嶼工部局”,訂立《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成立所謂“公審會堂”等等。其中,英國最嚴重的罪行是鎮壓廈門人民的“海後灘”事件和販賣華工。
1936年,英國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曾經代領過義大利、丹麥、挪威、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的領事。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領事館被日軍封閉。二戰結束後復辦。1949年又停辦。
1957年當埃及人民保衛蘇伊士運河,維護民族權利時,英國侵略者不顧國際公法,悍然出兵埃及,夢想保護昔日那個“日不落帝國”的威風。埃及人民奮起抗擊,關閉了蘇伊士運河。廈門人民為支援埃及人民的抗英鬥爭,義憤填膺地砸毀了領事館前的那個獅狗墓。如今,已經看不到那個獅狗墓的蹤影,天天掛著的耀武揚威的米字旗也已經成了永遠的記憶。
英國領事館的範圍原來非常寬廣。現在碼頭前的榕樹和旁邊的街心花園,以及綠洲飯店都在它的圍牆裡面。1964年,進一步擴建為輪渡碼頭廣場和花園。上世紀70年代末,廈門工業設計院搬入英國領事館,不幸發生火災,紅磚樓被燒毀。1998年,外交部重建這兩幢建築。現在,新建的建築是鼓浪嶼管委會在辦公。新房子已經和原來完全不一樣。

官邸發現

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官邸發現四個鼓形柱礎
文史專家認為可能是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官邸的遺物,柱礎是建築中用來奠定立柱的石制構件,是地上建築的一部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官邸的一塊草地下卻挖出了四個保存完好的柱礎。它們很有可能是1843年廈門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後,英國人最初建設的領事官邸的遺物。
挖噴水池挖出四個柱礎
鼓浪嶼原英國領事館官邸,工人們正在進行挖掘工作,離地面1.2米的土層里,四個鼓形花崗岩柱礎已經重見天日。
這座歷史風貌建築已經由廈門電業局音樂島酒店認養十年,為了進一步美化這座風貌建築的環境,認養單位決定在靠近大門的草地上建設一座噴水池,並從上周開始動工,沒想到工人在上周末就挖到了“東西”。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有一定的文物研究價值,所以只是把它們的土刨乾淨,絲毫沒有移動位置。
可能是原英領事館的遺物
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文博研究員何丙仲在對四個柱礎仔細考察後表示,它們建成的年代可能是在19世紀後期。他介紹說,由於至今未找到確鑿的歷史證據,因此英國何時來廈建領事館及領事官邸,廈門文史界始終眾說紛紜,不過文史界比較統一的看法是,英國領事館在建成後,至少大規模整修或重建過一至兩次,因此這四個柱礎很有可能是最初興建的英國領事館官邸的遺物。
老鼓浪嶼人都認為,官邸的大門應該是朝向鼓浪嶼的漳州路開的,所以這些柱礎應該是用來支撐這幢建築門廊的柱子的。老蔡拿來皮尺對四個柱礎進行測量,發現四個柱礎呈梯形分布,最靠近漳州路的兩個柱礎間距3.4米,靠裡邊的兩個柱礎相隔3.7米,何丙仲介紹說,中國人建造房屋講究方方正正,像門廊和房間都喜歡以正方形或矩形的形狀建設,這些呈梯形的柱礎可以說明當時包含這些柱礎的建築是西式建築。推斷這些柱礎屬於西式建築還有另一個理由——這些柱礎都是素麵的,何丙仲表示,柱礎作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重要構件,常常雕刻有寓意吉祥的花紋,而相比之下西式建築比較簡約大方,講求實用。
這四個柱礎由閩南特產石材——白色花崗岩打造而成,顯得相當結實厚重,它們大小一致,鼓形的外徑達85厘米,而用於支撐柱子的石面內徑達68厘米,何丙仲據此推斷,當時的這幢建築應該相當高大,高度至少在5米以上。
希望發現當年鼓浪嶼炮台遺蹟
1902年,美麗的鼓浪嶼淪為列強的公共租界。從1843年至1902年的近60年時間裡,西方列強步步蠶食鼓浪嶼,這些柱礎可以說是鼓浪嶼從半封建半殖民地最終淪為殖民地的歷史見證。
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後,許多外國人就來到鼓浪嶼上占地盤、建房屋,他們還在島上興建教堂、學校和洋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侵略滲透,在他們的蠶食下,鼓浪嶼一步步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在英國領事館官邸建成之前,這塊地原本是鴉片戰爭中鼓浪嶼炮台的所在地,中國戰敗後,英國人來到鼓浪嶼,毀掉炮台在此建築領事官邸。何丙仲說:“我們因此非常希望能夠在原英國領事館官邸的基建工程中,發現當年的炮台遺蹟,或者是鑄炮、城牆的遺物,這些文物都將是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