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執壺

黑釉執壺

黑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類瓷器,燒造歷史稍晚於青瓷東漢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帶東晉、南朝墓葬也屢有黑釉瓷器發現。在唐代,黑釉瓷燒法比較多,幾乎出白瓷青瓷的窯場多有燒造。因為黑釉含鐵、鈦量比較高,且變動範圍大,說明它對原料的適應性較強。黑釉與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含鐵量的有無或多寡,以及氧化還原燒成上的一點差別,這就較有利於黑釉瓷的生產與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釉執壺
  • 又名:注子、注壺、偏提、湯瓶
  • 基本造型: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帶圈足
  • :24.1cm
  • 直徑:22.8cm
黑釉執壺
執壺又稱注子、注壺、偏提、湯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帶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間安執柄。它盛行於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發現。唐中期的執壺壺流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五代時壺流與執柄開始加長。宋代變得瘦長,常見作瓜棱形。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燒制較多。
從器型上說,執壺略似雞首壺,它所盛行的唐中、晚期,雞首壺已漸漸消失。兩者雖都是盛水物,但執壺可用於點茶,即將茶末放在碗內,再將執壺中開水沖入碗中。此法起於晚唐而盛行於宋。為點茶之需,嘴越做越長,後來呈曲流狀。
黑釉執壺 高24.1cm 直徑22.8cm(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