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沙雞

黑腹沙雞

黑腹沙雞(學名:Pterocles orientalis)體長29-34厘米,體重370-470克。為中型鳥類。嘴的形狀與家雞相似,但小而弱。後趾存在,但非常短小。尾羽短而尖,雄鳥的頭頂、頸部和上背為灰色,頦部、喉部為栗色,並向頸側延伸,形成頸環。喉的下部有一個三角形的黑斑,並延伸至頸部。黑腹沙雞棲息于山腳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常呈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成大群。善於奔跑,也善於飛行。主要在地面上覓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種子,也吃植物的葉、芽和昆蟲等。分布乾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非洲西北部、加拉利群島、亞洲中部、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中國新疆。冬季還遊蕩到伊朗、伊拉克、印度、俄羅斯南部,以及義大利和德國等。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腹沙雞為中型鳥類,嘴的形狀與家雞相似,但小而弱。後趾存在,但非常短小。尾羽短而尖,不延長。雖然它的名字也叫“雞”,但與雞類的親緣關係較遠,而與鳩鴿類的親緣關係卻較近。雄鳥的頭頂、頸部和上背為灰色,沾有草黃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為暗灰色,中央尾羽為土黃色,具灰色的橫斑,先端為灰綠色,並具窄的土黃色邊緣,其餘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同時顏色也依次變深,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則變為暗灰色,僅基部沾棕色。頦部、喉部為栗色,並向頸側延伸,形成頸環。喉的下部有一個三角形的黑斑,並延伸至頸部。胸部為灰色,其後緊接一個黑色橫帶,並向兩側延伸至肩部的兩側,黑色橫帶之後還有一個寬闊的淺黃灰色帶。胸部、兩脅、腿覆羽的上部和肛區等均為黑褐色。
雌鳥通體為淡沙黃色,頭頂有細的黑褐色縱紋,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紋或橫斑。中央尾羽的顏色與背部相同,外側尾羽較暗,均具有白色的端斑。額部、喉部為灰黃色而近白色,有細的黑褐色羽乾紋。頭側及眼先也有細的黑褐色羽乾紋。胸部為淡赭色,腹部珠灰色或污白色,兩脅黑褐色,形成大塊的腹斑,尾下覆羽、覆腿羽以及跗蹠上的羽毛均為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褐色,先端較暗,趾灰褐色,爪黑色。尾羽短而尖,不延長。
大小量度:體重♂370-470g,♀400-430g;體長♂290-335mm,♀285-340mm;嘴峰♂13-16mm,♀14-15mm;翅♂210-240mm,♀210-234mm;尾♂95-117mm,♀95-97mm;跗蹠♂24-30mm,♀26-2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黑腹沙雞棲息于山腳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

生活習性

黑腹沙雞是夏候鳥,春季3-4月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遷離繁殖地,成小群遷徙
呈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成大群。善於奔跑,也善於飛行。飛行時兩翅煽動非常迅速,常發出“呼呼”的聲響,飛行的速度也比較快。白天常飛到數十公里外的水源處去喝水,飲水的動作和鴿類非常相似,將嘴伸入水中,連續吞咽而並不抬頭。主要在地面上覓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種子,也吃植物的葉、芽和昆蟲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中國、賽普勒斯、埃及、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利比亞、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巴林、比利時、德國、希臘、黎巴嫩、馬爾他、尼泊爾。產地不確定:阿聯。
在中國僅分布於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哈巴河、和豐、博樂、福海、托里和西部喀什、天山等地。
黑腹沙雞分布圖黑腹沙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6月。3月中旬即開始配對。通常成對營巢於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帶。巢大多只是利用地面上的凹坑,或者由親鳥扒一個淺坑即成,裡面沒有任何鋪墊物,或僅有少許小的圓石頭。每窩產卵2-3枚。卵的顏色為淡灰色、土黃色,略微綴有綠色至橄欖色的斑,由雄鳥雌鳥輪流孵化。

亞種分化

黑腹沙雞(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黑腹沙雞西部亞種
Pterocles orientalisarenarius
2
黑腹沙雞指名亞種
Pterocles orientalisoriental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