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翻石鷸

黑翻石鷸

黑翻石鷸(學名:Arenaria melanocephala):體長22-25厘米,外觀主要是黑色和白色。成鳥除了眼睛和鳥喙外,頭和胸部都是黑色的,胸部兩側具白色條紋,腹部和臀部白色。棲息於岩石海岸、海濱沙灘、泥地和潮澗地帶,也出現於海邊沼澤及河口沙洲。主要啄食甲殼類軟體動物、蜘蛛、蚯蚓、昆蟲和昆蟲幼蟲。分布於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翻石鷸
  • 拉丁學名:Arenaria melanocepha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鷸科
  • :翻石鷸屬
  • 黑翻石鷸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Vigors, 1829
  • 英文名稱:Black Turnston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翻石鷸體長22-25厘米,體重100-170克。鳥喙長20-27毫米,微微上翹。該鳥外觀主要是黑色和白色。成鳥除了眼睛和鳥喙外頭和胸部都是黑色的,胸部兩側具白色條紋,在眼睛處有白眼眉或白色斑點。上體黑褐色,翼覆羽和肩羽都有淡色羽緣。腹部和臀部白色。在飛行中尾覆羽顯示白色,肩部與尾部具有黑色寬頻和白斑。尾上覆羽除了臀部黑暗外白色延伸至後腰。
在冬天的頭部和胸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深褐色帶有小部分白色。與翻石鷸相似,但頭部、上體和胸部更白,尤其是在繁殖期,羽毛的紅褐色與褐色斑紋更顯蒼白。具窄翅和窄的白色翼桿。腿和腳是黑褐色帶紅色調。幼鳥類似於冬天的成鳥,但上體棕色略深,翼覆羽有淺黃色條紋,尾巴尖灰棕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岩石海岸、海濱沙灘、防波堤、碼頭、小島、泥地和潮澗地帶,也出現於海邊沼澤、灘涂、沙灘及河口沙洲。生活於阿拉斯加時也出現於河口或非常接近海岸的瀉湖附近的苔原濕地。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也常集成大群。行走時步態有點蹣跚,但奔跑很好,飛行有力而直,通常不高飛。覓食時常用微向上翹的嘴翻開海草或小圓石覓找下面隱藏的食物。
食物有藤壺、軟體動物、昆蟲,也有一些種子和漿果。在海岸邊,藤壺和帽貝是主要食物之一。也吃其他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海洋蠕蟲。食時主要通過嘴翻轉水邊地上或淺水處的海草和小卵石,啄食隱藏在下面的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也常吃腐屍。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拉斯加西部和南部,冬季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
黑翻石鷸分布圖黑翻石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8月。繁殖於北極海岸。多置巢於淺灘或島嶼、沙地及海岸灌叢與岩石下,通常營於接近水的的高大植被草或莎草之中,隱蔽得很好。巢多利用地面凹坑,內墊以草莖、草葉和苔蘚。每窩通常產卵4枚,偶爾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黃綠色至橄欖色,具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40×30毫米。雌雄輪流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22-24天。孵化後雌鳥通常會留下約2周后照顧幼鳥,雄鳥則去找食物。幼鳥在23天可以短途飛行,能飛得好要28-30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