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病

黑粉病

摘要:稻粒黑粉病在中9A制種中發病較為普遍,經過多年制種生產實踐,發現罹病原因主要是親本種子和土壤帶病菌、柱頭大和外露率高、母本花期偏早柱頭外露時間長、揚花期間遇上陰雨天氣、噴施"九二0"和施肥不當等,提出做好親本種子殺菌處理及制種基地實行輪作、合理安排播期和調節揚花期、科學肥水管理、培育健壯禾苗群體、科學噴施"九二0"改善穗層結構及藥物防治等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粉病
  • 外文名:Ustilagomaydis(DC.)Corda
  • 中文名稱:玉米黑粉病
  • 中文別名:玉米瘤
為害作物,黑粉病發生特點,分布區域,水稻稻粒黑粉病發生與防治技術要點,病害發生影響因素,病害防治,

為害作物

為害症狀: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的氣生根、莖、葉、葉鞘,雌、雄穗等均
可受害。病組織腫大成菌癭,所以又叫瘤黑粉病,菌癭外包有一層薄膜,初為白色或淡紫紅色,逐漸變為灰黑色,內部充滿黑粉。葉片上病瘤分布在葉基部中脈兩側或葉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鹹堆,病部腫厚突起成泡狀,其反面略凹入。莖稈上的病瘤一般發生在各節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雄穗受害,部分小花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病瘤,一個雄穗上可長出1、0多個病瘤。果穗受害一般發生在穗上部;通常為部分果穗受害,仍能結出一部分籽粒,但也有全
穗受害而成為一個大病瘤。如果整個果穗受害變成病瘤,要注意與絲黑穗病區別:黑粉病的病瘤外有一層薄膜、發亮,成熟前薄膜破裂,呈濕腐狀,輕壓常有水液流出;而絲黑穗病不成瘤狀、乾燥。
病原菌形態特徵:病瘤內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茶褐色,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密生刺狀突起,,萌發產生孢子,其上生擔孢子(小孢子),擔孢子萌發產生侵染絲,入侵玉米。厚垣孢子沒有休眠期,乾燥孢子可存活較長時間。孢子萌發適溫26~30℃,自然條件下,分散的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厚垣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記憶體活期均較長。擔孢子對不良環境的忍耐力較強,一般只要有數小時的雨、露,即可萌發入侵,這對病菌在田間的傳播和再侵染十分有利。

黑粉病發生特點

玉米收穫後, 玉米瘤黑粉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形態在病株殘體上、污染的種子表面、田間土壤中、地表越冬, 或混在糞肥中越冬, 成為來年主要初侵染源。適宜條件下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 隨氣流、雨水和昆蟲遠距離傳播侵入玉米的幼嫩組織上、傷口或心葉葉旋內, 侵染葉片、莖稈、節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組織, 菌絲在寄主的細胞間和細胞內生長發育, 產生一種類似生長素的物質, 刺激寄主局部細胞膨大增生而形成病瘤, 並在菌癭中產生大量的萎孢子, 菌絲成熟後斷裂為冬孢子, 又散出隨風傳播, 早期形成的腫瘤可以成為後期的侵染源而再次侵染。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黑粉病, 盛發期在玉米抽穗期前後一個月內。?冬孢子侵入莖稈一般8~12天后形成病瘤, 20~24天病瘤成熟, 又產生冬孢子, 循環侵染。

分布區域

發病特點:玉米收穫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侵染來源,混入堆肥中和沾附在種子表面的孢子也是初侵染來源。春、夏季遇適宜溫、濕度條件,越冬的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隨風雨傳播到玉米幼嫩組織或口十鞘基部縫隙而侵入。擔孢子在水滴間差異更明顯,一般較耐旱和果穗苞葉長而且包得緊的品種比較抗病,馬齒型玉米和早熟品種也較抗病,農家品種多不抗病;連作地和距村莊近的地塊,由於土壤中積累的菌源多,發病較重。雨水多,濕度大的年份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為害,冰雹、人為活動等造成傷口,利於病菌侵染。

水稻稻粒黑粉病發生與防治技術要點

病害發生影響因素


1.1 栽培環境及種子菌源數量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能在土壤等媒介中越冬, 抗逆能力強, 次年在條件適宜時萌發成擔孢子, 又由擔孢子形成次生擔孢子在水稻揚花至乳熟期侵染穀粒, 一般環境中的病原菌數量越多, 感染稻粒黑粉病的幾率越高。此外, 帶病種子是病原菌的主要來源, 種子帶菌率越高, 病害的發病率越高。
1.2 品種與生育期習性
不同品種田間感病程度差異大, 常規稻和雜交稻發病輕, 病粒率一般0.1%~1%;不育系發病較重, 一般10%~30%;保持系與其對應的不育系, 感病程度差異很大。由於稻粒黑粉病病原菌是在水稻開花初期從花柱頭侵入導致水稻發病, 因此花期分散、柱頭外露率髙、開穎時間長、角度大的不育系更有利於病原菌的侵染。如培矮64S柱頭外露率高達74.78%~80.56%, 穎殼張開角度大, 開放時間長, 閉合差, 有利於稻粒黑粉病的發生。對於秈稻和粳稻, 秈稻開穎時間長, 其發病率比粳稻高, 如“珍汕97A”稻粒黑粉病病穗與病粒率均比“D90A”“G46A”及“K17A”高。稻粒黑粉病在雜交制種田中發病最為嚴重, 其主要原因也是高產制種要求不育系具有開花時間長、開穎角度大、柱頭外露率高等特徵, 而這些特徵最有利於病菌的侵染。此外, 父本花粉量也對稻粒黑粉病發病率影響較大, 若花粉量大, 不育系受粉後則很快閉穎, 受病害侵染的風險就小, 反之則增加病害侵染的幾率。
1.3 不育系抗感差異
不同的不育系品種對稻粒黑粉病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 但大部分表現出中感和高感。
1.4 栽培管理措施
對於雜交制種田, 栽培措施不當, 花期相遇不好的稻田發病較重;此外, 母本距父本越近其發病率越低, 反之則病粒率越高。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時期對稻粒黑粉病的發病率影響大, 偏施、遲施氮肥, 引起水稻植株徒長、無效分櫱增多、通風透光性不良、田間濕度增大, 導致水稻的抽穗開花期延長, 父本花粉量不足, 同時有利於病原菌的萌發生長, 從而増加稻粒黑粉病的發病率。此外, 田間種植密度對稻粒黑粉病發病率影響大, 若基苗過多, 行間距太小, 會導致蔭蔽度大、通風透光性較差的穗粒發病率增加。
1.5 氣候條件
水稻從抽穗到乳熟期, 特別是在抽穗揚花期, 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氣, 導致光照不足、濕度增大, 這種適溫高濕的條件最利於稻粒黑粉病孢子的萌發、生長和入侵, 從而增加發病率。另一方面, 連續陰雨天氣父本花粉量減少, 花粉不易擴散, 這增加了授粉時間, 增加了花器同病原菌接觸的機會, 導致病原菌侵入的幾率增大, 有利於該病害發生。

病害防治

稻粒黑粉病的侵染時間短, 侵染部位較為專一, 受父本花粉量影響大, 受菌源影響, 因此可針對這些特徵制定科學的防治方案。
2.1 減少菌源
對於種子的菌源, 要加強對水稻種子的檢疫, 防止帶病稻種調入無病區, 這是預防稻粒黑粉病的根本措施;對於帶菌的種子, 要先用10%的鹽水選種, 汰除病粒後, 再用l%福馬林液、20%粉銹寧乳劑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20%強氯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消毒液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對於栽培環境的菌源, 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採用輪作和換茬, 收穫後進行深耕, 減少病原菌在土壤的積累;在制種田翻耕前可對土壤進行消毒, 撒施生石灰750kg/hm2或用2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殺菌。
2.2 科學栽培管理
科學施肥, 重視土壤配方施肥, 不遲施、偏施氮肥, 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應重施基肥, 輕施追肥, 基、追肥的比例以7∶3為宜。在適時落水曬田, 後期乾濕交替, 降低田間濕度。控制制種行比寬窄, 綜合考慮增加母本面積的增產效益和降低稻粒黑粉病的發病率, 一般父母本的行比例為2∶8為宜。通過水肥管理、趕露水、噴施花時調節劑等措施力求母本提早花時, 促進父母本花期花時巧遇, 搶在濕度小、菌源少的中午左右授粉, 減少發病率。合理密植, 改善田間的通風條件, 並降低田間的濕度, 減少病原菌孢子的萌發。
2.3 藥劑防治
稻粒黑粉病嚴重影響雜交制種的產量, 藥劑防治仍是防治稻粒黑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選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15~20m L/667m2, 對水30kg, 於水稻破口前3~7d和始穗期各施藥1次, 對稻粒黑粉病防治效果很好, 且有利於提高種子產量和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