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明

黑明

黑明,男,漢族。1964年生於陝西,1990年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曾獲全國德藝雙馨優秀攝影家和首屆全國百傑青年藝術家稱號,並獲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有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曾任中國青年雜誌社攝影工作部主任。現在中國青年雜誌社供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
  • 出生日期:1964年
  • 職業攝影
  • 畢業院校:天津工藝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全國德藝雙馨優秀攝影
    首屆全國百傑青年藝術家稱號
  • 代表作品:《走過青春》、《走進北大》等多部圖文集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攝影之路,作品選題,採訪攝影,攝影歷程,個人作品,代表作品,編輯推薦,媒體推薦,目錄,序言,後記,個人見解,攝影觀點,把握細節,社會評論,

人物經歷

攝影之路

黑明是地道的陝北人,真誠、直率。1964年生於陝西延川,兄弟姐妹7人,排行老四。大哥是美術教師,所以很小的時候,黑明就受大哥的影響寫寫畫畫,初一時臨摹的版畫毛主席像便被老師貼在板報上公開展示。當時自以為有些天賦的黑明,曾懷揣當畫家的夢想跑到西安美術學院的進修班學習繪畫。費了一些工夫後,他發現攝影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花35元錢買了一台120型孔雀牌相機嘗試著照相。
這以後,黑明迷上了攝影。他自製曝光箱和上光設備,在被窩裡沖膠捲、廚房裡洗照片。看著自己親手洗印出來的“作品”,黑明覺得這比畫畫有趣多了,就放棄了畫家夢,開始了他的攝影藝術創作。
黑明作品黑明作品
1985年,黑明在香港《攝影藝術》雜誌發表了他的第一幅攝影作品《鐵飯碗》,並一舉獲得月賽金獎。隨即他又在《攝影畫報》、《中國攝影》、《人民攝影》等報刊發表攝影作品和攝影札記,先後3次獲得香港《攝影藝術》\《攝影畫報》攝影比賽的金、銀獎……黑明的攝影之路從此走得堅定而執著。

作品選題

黑明最早做的是知青的選題,1994年開始,做了三年。做這個選題和他的家庭有關係,雖然自己不是知青,但他的哥哥和姐姐都是知青,所以他對這個選題非常感興趣。通過這個選題,他的圖片找到了市場。1994年之前,他覺得他的照片沒有被市場認可。1997年之前出過的書全部是圖片的畫冊,沒有賣掉,只好送人。從那之後,黑明覺得應該改變一種方法,不應該認為攝影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報導攝影應該讓更多的人去看到,通過出書的方式,讓攝影通過出版的形式到社會上讓大家去購買、去閱讀。
關於紀實攝影選題的選擇,黑明做的一些選題,知青右派,僧人等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這一點不比攝影容易,拍什麼甚至比怎么拍重要。首先看這個東西有沒有用,或者能不能表達你。比如我最新出版的《100年的新窯子》這本書,很多人可能不需要,所以並不暢銷,但對我來說,心情卻很舒暢,也很高興。因為這本書真實地表現了我對中國農村的理解和認識,通過攝影語言給更多的讀者傳達了我的想法。所以虧本也是計畫之內的事情。”
黑明做攝影講座黑明做攝影講座
“當然,自己喜歡的選題又能夠被市場所接受,那才是最為期待的。比如《走過青春》當年在西單簽名售書的時候,當天就賣到了5萬元,這就是市場和讀者的需求,畢竟中國有好幾千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後來我們用收回的書款在陝北修了一所希望國小。”黑明笑著說到。
“有的人認為我的書成功,是因為選題的成功。我覺得攝影這東西,也沒有什麼成功不成功,也並不是多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對於拍攝者來說,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再說選題成功了,也沒有什麼不好啊。當然還要看說這種話的人是抱著一種什麼心態。”

採訪攝影

黑明的攝影是和採訪結合在一起的,每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詳細的故事,而不是僅僅寫一個短的圖片說明或起一個標題。
“為什麼要寫?其實我不想寫,但不寫那么多故事,僅僅是圖片類的畫冊,放在書店裡很少有人去購買。因為照片信息量畢竟很有限。所以我的每本書都有十幾萬字在講述人們的故事。”
黑明表示很多人認為老百姓不買攝影畫冊是因為他們看不懂。“20年前,我就開始拍照片。那個年代,一些攝影的報刊雜誌總是在宣傳攝影不需要文字,要用圖片本身說話,所以,好多人認為不要文字的攝影就是藝術。但我認為不是這樣,一張新聞照片,沒有文字很難說明問題,信息量根本交待不出來。比如我拍的知青,一張照片是不能反映出這個知青的情況的,他什麼時候去插隊,在哪插隊,插隊時乾過些什麼事情等等。這些年,我用文字配合影像,用文字解釋我的照片,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得到了明顯的效果。”
黑明攝影作品集黑明攝影作品集
至於攝影信息量問題。經常有這種討論,很多人認為攝影就是靠圖像說話。“我認為要分什麼攝影,有的攝影做得到,有的攝影做不到。新聞攝影沒有文字是不能的。攝影信息量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達到普通讀者所了解的信息量。攝影只是一個歷史的瞬間切面,很難表達出詳細的歷史背景。”
黑明說,拍照片好比製造文物,尤其是紀實類攝影。黑明有一個同學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他聽同學說,敦煌那么多畫,只有一幅壁畫上寫有作者的名字,所以很多人都想了解這幅壁畫。“那么文物上如果有文字的話,大概就不用考古了。”李振盛攝影非常注重文字的蒐集,他拍攝的每幅文革照片都有詳細的記錄,包括人物的姓名、年齡、職務等等。

攝影歷程

1979年開始學習攝影
1980年購買第一部照相機
1985年在香港《攝影藝術》雜誌發表處女作
1985年獲得香港新意攝影比賽金牌獎
1988年加入香港中華攝影學會
1989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1989年加入中國新聞攝影學會
1990年在天津美術館舉辦“黑明攝影藝術作品展”
1995年聯合出版《黑氏四兄弟看陝北》攝影
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黑明攝影藝術作品展” 1997年出版《走過青春》攝影
攝影家黑明攝影家黑明
1997年在北京舉辦“黑明攝影作品研討會”
1998年獲得首屆“全國德藝雙馨優秀攝影家”稱號
1999年獲得首屆“全國百傑青年文藝家”稱號
1999年獲得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
1999年獲得“香港動感攝影大賽”金牌獎
1999年出版《毛澤東時代的紅衛兵》(日文)攝影
2000年完成了《磨難人生》百名右派圖文集
2001年在平遙國際攝影節舉辦“山村紀事攝影展”
2001年出版《走進北大》圖文集
2001年出版《走進清華》圖文集
2001年出版《古城平遙》攝影
2002年出版《塬上情歌》攝影
2003年出版《古城麗江》攝影
2003年出版《寂寞喧囂》圖文集
2003年在平遙國際攝影節舉辦“少林僧人攝影展”
2003年獲得“中國當代攝影家大獎”
2004年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少林僧人攝影展”
2004年完成了《地雷村》百名邊民圖文集
2004年在北京百年印象畫廊舉辦“黑明攝影藝術作品展”
2004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少林僧人攝影作品展”
2004年成為瑞典哈蘇基金會年度人選
2005年在聯合國總部舉辦“少林功夫攝影作品展”
2005年出版《100年的新窯子》攝影
2006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黃河子民系列作品展”
2006年出版《西藏影像》攝影
2006年出版《走過青春》攝影集修訂版
2006年獲得“中國攝影50年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2007年在廣東美術館舉辦“100年的新窯子攝影展”
2007年出版中國攝影家研究系列叢書《黑明與1000人對話
2007年出版《照相·中國的僧人和凡人》攝影
2008年出版《古城平遙》新版攝影
2008年出版《古城麗江》新版攝影
2009年出版《中國記憶》攝影
2009年獲得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

個人作品

民盟盟員,出版有《走過青春》、《走進北大》、《走進清華》、《塬上情歌》、《古城平遙》、《古城麗江》、《看陝北》、《新窯子紀事》、《傳說西藏》、《毛澤東時代的紅衛兵》等多部圖文集。在中國、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多次舉辦個人攝影作品展覽會,並有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現在中國青年雜誌社供職。
黑明黑明

代表作品

《黑明:與1000人對話》主要內容:1995年,黑明改變了持續10年的攝影方式。又一個10年過去了,黑明已經拍攝了100個知青、100個右派、100個和尚、100個藏民、100個農民、100個邊民、100個在天安門廣場照過相的人、100個……
這些年黑明通過和1000多人的對話,以及對一件件個案的分析、研究、出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黑明以最為平實的視覺影像和犀利的洞察目光,敘述時代變遷,記錄大眾生活,以特徵鮮明的攝影語言和質樸無華的文字,完成了紀實攝影的社會使命。
黑明已經不會再把攝影看成小圈子裡的事,也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名純粹的攝影藝術家。黑明尋找的話題儘可能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攝影話題。
《與1000人對話》為我們講述了特定時期、特定事件、特定場景中普通人的真實故事,也許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編輯推薦

《黑明:與1000人對話》編輯推薦:中國攝影家。
《中國攝影家》選取了當代中國十位傑出的紀實攝影家。他們不僅組成了中國當代攝影史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帶出一段歷史,一個人群,一種社會存在的狀態。吳家林朱憲民、胡武功、侯登科、賀延光、王文瀾於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們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記錄著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記錄著當代中國人的生存;他們用圖像喚起人們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國外攝影界同行和海外讀者對中國的關注。 本套叢書是國內第一次系統整理出版的當代重要紀實攝影家研究叢書。書中薈萃了國內外學術界、攝影界的專家學者的精彩文字,每個攝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經典作品以及幾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攝影家的成長曆程。《與1000人對話》試圖通過中國攝影家的眼睛看中國社會的發展,通過攝影作品看中國攝影家的記錄中國的獨特視角。《與1000人對話》為該叢書之一,攝影作品出自黑明之手。
黑明是一個話題,更是一個傳奇,黑明對自己的追求充滿熱忱和探險般的興趣,他牢牢抓住出現的每一個靈感,把它變成最終的記錄,理想到行動的距離在黑明那裡很近,想了就做,是黑明標誌性的特徵。

媒體推薦

黑明的攝影正是飽含著他對中國和中國人無盡的感慨I和遐思的作品黑明一貫都是果敢地“超溢”攝影本身的限定性,不斷用新的想像力突破攝影的邊界,創造新的可能性對於黑明來說,攝影其實是一個自我和他人之間相互理解的空間,是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對話的展開。
文化批評家 張頤武
黑明是一個著力用鏡頭去記錄普通人生存狀態的攝影家存《走過青春》《西藏影像》《塬上情歌》等多部攝影集中,他為人們展示出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而在《100年的新窯子》中,他則將態度鏡頭長時間地對準陝西一個小山村那幾百口人落後而又普通的生活。
社會學家 孫立平
當我們透過這些已經不再年輕的,甚至幾近蒼老的面龐回憶我們的青春時,悔與無悔都近於多餘,因為這些照片要我們記起和思想的,並不同定是誰的青春,而是青春,是所有的青春,是青春必然的身影、路途或訊息。
作家 史鐵生
在《100年的新窯子》里,我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村莊所有村民的面目,讀到關於他們的命運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群體的夢想,看到一個個夢想是如何實現或破滅的。以這些故事為基石,我們還能建立套堅同的中國觀。
史學家 關思
黑明的影像追蹤就是他對知青的記憶在他的鏡頭前,知青們一個個老去,他們苦笑、成熟,或面無表情,歲月留駐並同時抹去了他們被污辱、被損害的印記,既不像當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農民——這是人的容顏,超越了意識形態、浪漫情懷與傷感主義,也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記憶。
這些肖像拍得很精彩,把肖像置入情節場景中,使作品表情刻畫與故事性並重,讓人從一幀照片的有限瞬間中,能夠感知人物在幾十年時間跨度中的內涵有些照片拍得幽默有趣,唯幽默,更讓人心酸。
藝術評論家 栗憲庭
我不記得黑明來過新窯子多少次了,反正他每年郁來好幾回,一住就是好多天、村里人的拖拉機、農用車,常去城裡的火車站和飛機場接他送他夜裡,他總是鑽進一個紅布袋子,睡在學校教室的桌子上,白天他要是不去莊戶家吃飯,頓頓就吃速食麵,十幾年了,他來來回回都這樣。
新窯子村民 房志珍

目錄

看與1000人對話
認識黑明,認識一種影像
命運觀察家
田野研究和專題攝影——吉爾、維諾格蘭德和黑明
黑明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
走向社會學的攝影
天馬行空的黑明
黑明的作品總是在逼視你
對話之難
看100年的新窯子
100年的新窯子
讓我們心裡有譜
不僅僅是為了他們
我們早就不把黑明當壞人了
風雨歷程40年
季節的律令
無名者的青春與凝視的社會記憶
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記憶
看西藏
去西藏
看僧人
攝影家的想像力賦予“中國”形象
我在少林寺的日子
重複天安門
重複天安門
自由地奔跑——黑明訪談
黑明年譜
編後記

序言

這幾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急流湧來,急流涌過。世界的變化在加速,中國猶然。誰還記得從白石橋到中關村的那條破路,偶或有輛機動車從濃密的樹蔭下開過,樹蔭下一個老太太坐在蟬聲下面,坐在兩個大保溫瓶後賣三分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從蘇州到杭州,客船轉在連綿不斷的蘆葦盪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筆下的畫卷,離開三十幾年後的兩岸樓房燈光卻非常非常遙遠了。現在的少年青年,聽說“文革”,聽說1976……影影綽綽,像是聽玄宗的故事。說起這些,連我們自己也難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鏡頭抓住我們,仿佛我們要通過它們抓住生活。眼前的這套書藉助比我們自己更廣淘的視野,更具穿透力的視線,把這些鏡頭擺到我們眼前。
照相機鏡頭未必從不撒謊(想想“大躍進”時期那張新立村人民公社兩個村姑坐在畝產可達12萬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紀實方面確有優勢。紀實,當然不是照抄現實——從來沒有照抄現實那回事。紀實攝影師通過紀實手法,展現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展現他們自己的心靈;一如真正的藝術攝影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世界和心靈的另 面真實。眼前的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們同時是對現實的獨特理解。
這十位攝影師都是研究者,他們的攝影作品、他們的生活歷程,無不表明這一點。他們在藉助相機進行研究,研究並不只是學院知識分子的專長。實際上,由於遠離現實生活,尤其由於喪失真切的關懷,學院研究越來越接近於語詞的癌變,只在嘰嘰喳喳的研討會上才適合生存。而這十位研究者,無論風格和題材多么不同,各個都執著於真切的關懷,關注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們對某片斷現實的關注引發我們的關注,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山村是一個世界。世界之為世界,不在於涵蓋的面積廣大,你可以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巴黎飛到聖保羅,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過是個會場,你聽的說的,還是上次會議說過聽過的那些話。這裡也許有全球化,但沒有世界。世界是我們取食於此、歡笑於此、相濡以沫於此、喪葬於此的生活整體。這套攝影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那裡生活著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紀實攝影師把鏡頭對準百姓,這該不是偶然的。這裡才有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實實在在的影像。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絢爛,但由於緊接地氣而實實在在。今天,滿街廣告上,滿電視螢屏上,都是靚麗的罩鄉像。它們都像從工藝品廠新出爐的工藝品,沒有土地,沒有歷史;漂亮,然後空空如也。當年我們滿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傳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裡,理想 旦流於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厭惡的欺騙;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青見麗,也早覺得厭倦甚至厭惡了吧。
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影像卻並不缺少美。我是個外行,無力從形象配置、採光濾光、抽象質感來談論這些作品。但你翻開每一本書,你怎會不知道這是幅出色的藝術作品呢?我不懂怎樣計照片產生質感,我猜想僅僅計照片產生質感是不夠的,那背後更需要生活的質感。我,像很多日子過得不錯的城裡人一樣,習慣了浮光掠影。在這些照片中,生活的質感存頑強呈現,它們在紀實的同時,似平也在召喚,把我們大家喚向較為質樸的生活。
陳嘉映:哲學家
2007年8月9日寫於北京

後記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攝影家。他們承載著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用充滿個性的影像在中國攝影史上聯名書寫了一段獨特篇章。
我們編纂這套叢書的目的不僅在於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而是希望更多地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層面,通過攝影來了解中國三四十年來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整個國家的變化。
如此大規模地認真梳理和研究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攝影家,集中出版他們的作品,這是攝影界的 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大盛事。我們儘可能地展現每個攝影家的思想和圖像本身的魅力,我們對作品的選取、編排甚至印刷,無不體現著對攝影家本人和其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有時都很難分清:是這個時代給與了他們太多的光環,還是他們的鏡頭使這個時代更加豐富而色彩繽紛。但我們明確知道,經歷了“艱巨歷程”的攝影家們所留下的那些瞬間,將是我們民族寶貴的財富。

個人見解

攝影觀點

黑明的攝影是在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學的,學校的很多老師都套用繪畫理論來講攝影。在他看來這顯然是不能套用的。“影像的真實瞬間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那些黃金分割式的構圖和相關理論在我看來是不適合攝影的。”他覺得八九十年代對攝影的宣傳是不正確的,比如有報導說有人不顧家庭生活困難去西藏拍照片
他以為,攝影定位很重要,不管什麼攝影,商業或是新聞,都要和市場接軌。現在的情況是,報社如果覺得自己的攝影記者拍得不好,就可以不用他的照片,而去圖片網站去購買照片,這是很方便的事情,在北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記者拍攝的照片。中國的照片在世界市場上特別火,一張照片能賣兩三千美金甚至幾萬美金。因為中國的攝影在不斷規範,在與國際市場接軌。“過去,我們的照片賣不了,就是因為它不規範,比如感光材料、製作水平等等。現在就不一樣了,像北京就有好幾個工作室,做得就非常規範,用收藏家所推崇的紙基紙,包括銷售照片應該怎樣去編號等等。”
“我覺得攝影也可以多元化,海爾和蒙牛的成功都因為它們產品的多元。攝影也沒必要單一,國外很多攝影師就是全能型,什麼都可以拍,當然他不喜歡可能就不做。如果一味只拍自己感興趣的選題,那就很難把自己喜歡的攝影進行到底,因為膠片和機票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去對付它。”黑明以自己的經驗闡述這個最實際的問題。

把握細節

在拍攝每一個選題之前,黑明都會提前選擇好相機,決定拍數碼還是膠捲,一旦決定拍攝,中途就不再更換。“這與後期的編輯、排版、出版、銷售都有關聯。甚至包括單幅、組照、橫幅、豎幅都會事先確定。”他會把這些技術上的細節要提前確認。
而就藝術方面來說,他覺得是攝影語言的套用。“有的主題適合用歡快的形式去表現,但有的主題就適合用悲傷的表情去體現被攝對象的內心世界。”
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攝影應該有變化,不能老是一種方式去拍,要隨著思維的變化去拍。在他看來,不用刻意形成單一的風格。並且他個人不太喜歡過於形式感的東西,認為內容始終是第一位的,攝影最重要的是真實。“形式的東西就是讓人一看感覺能眼前一亮,其實看完之後發現原來什麼也沒有;就好像一個人長得再漂亮再帥,但沒有思想就不會有什麼建樹一樣。”
黑明在攝影黑明在攝影

社會評論

很多人把黑明看作是一個成功的攝影家,因為在印象中他總是和這樣一些關鍵字聯繫在一起:知青右派農民、少林僧人……並且他用10年時間,為這些關鍵字“找”到了相對應的《走過青春》、《毛澤東時代的紅衛兵》、《少林僧人》、《100年的新窯子》《與1000人對話》等19個版本的攝影集和圖文書。如果僅僅是鏡頭的簡單記錄,那還算不得是黑明的本事。翻開這些書,作為主人公的100個知青、100個右派、100個和尚、100個農民……當他們的影像和故事躍然紙上時,你會發現黑明關注的,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
黑明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的腦子裡總有許許多多想知道的人和事。他說自己只對真實活著的人感興趣,總有一種要走進他們內心世界的欲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