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口

黑山口

黑山口是河北省懷來縣的一個村,位於中國河北省西北部。自古即為兵防重鎮和進入蒙俄及東歐市場的陸路商埠。黑山口地處京、晉、蒙交界處,東臨首都北京、西連煤都大同、北靠內蒙古草原、南接華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內陸,是溝通中原與北疆、連線中西部資源產區與東部經濟帶的紐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山口
  • 電話區號:(0086)-0313
  • 郵政編碼:075400
  • 車牌號碼:冀G
河北省懷來縣北辛堡鎮的一個自然村,河北省平泉縣小寺溝鎮的一個自然村,

河北省懷來縣北辛堡鎮的一個自然村

概述
行政代碼:130700
【名稱來源】
背靠黑山而得名
【地理位置】
黑山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將全村劃分為東口西口兩個自然地理區域。
【人口】
總人口4505,漢族 多 黑山口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冬季特別寒冷,夏季涼爽,風沙非常大。。崇禮翠雲山滑雪場,自然滑雪期長達5個月以上,是華北地區不錯的滑雪訓練基地。
黑山口地域日照時數2800—3100小時,太陽總輻 射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小時,為太陽能較豐富區。“壩上”西部全年有效風能貯量大於1000千瓦小時/平方米,年有效風能時數大於5000小時,而冬春兩季風能貯量占全年的50%—70%,氣候非常惡劣。良好的氣候資源加之豐富的土地、草原資源為發展農村牧業和特色經濟作物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國內生產總值】
2007年為56447億元人民幣。黑山口屬於國家連片嚴重貧困地區。
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發展】
【文化特色】
黑山口地域文化脫胎於晉、冀、蒙的交界地帶,衍生在高寒乾燥的塞外趙北之地。從“千古文明開涿鹿”起始,歷經古代國於七國之先稱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革新、元代“腹里”中都的繁盛、明朝宣府鎮邊關的建立、清北方陸路商埠的形成、民國察哈爾設省、抗戰時期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等一系列的滄桑變遷,逐步成為燕趙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分支。
黑山口地域文化與燕趙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明代以來得以發展,清末民初得以整合,形成了以燕趙文化為核心、山西民俗為重要內容、含有察哈爾蒙古遊牧文化特點的黑山口傳統文化。
【重要歷史事件】
1,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施工的鐵路.
1905年,清政府決定自建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會辦兼總工程師。從3月開始,他親自率領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背上標桿,分別勘測了數條線路。經過縝密計算和反覆比較,最後選定關溝段進行複測。8月定測完畢,10月開始動工。京張鐵路自北京豐臺到張家口,全長201.2公里。其中關溝段穿越軍都山,最大坡度為33‰,最小曲線半徑182.5米,隧道4座,計長1,644米,採用“之”字形線路,工程非常艱巨。經過4年奮戰,1909年9月全線提前勝利完工。
2,新中國的第一座水庫.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召開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做出了修建官廳水庫的決定,1951年開始籌備,1952年正式動工,1954年全年竣工.水庫建成後,偉大領袖毛主席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並於1954年4月12日親臨視察,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同志先後視察了官廳水庫。

河北省平泉縣小寺溝鎮的一個自然村

區號0314
郵編067500,
因有黑山坐落而得名。遼代的主體民族——契丹族崇山,每逢重大節日及軍事行動均要祭祀神山,不僅虔誠,而且規模宏大。以至“非祭不敢近山”。隨著遼朝疆域的擴大,所立神山也較多。今平泉境內的大黑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遼史·地理志》載,“中京澤州有神山”。這裡的神山即今平泉縣境內的大黑山。遼之澤州即今平泉縣南之會州城。澤州轄二縣:神山縣和灤河縣。神山縣即因神山而得名,澤州州治及神山縣治均在今會州城。金亦沿用遼之舊制。元將之“罷為神山站”。在今會州城遺址曾發現“惠州之印”和“神山縣印”。
《元一統志》載:“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八里,中有古廟”。遼之澤州即金之惠州,其神山亦指大黑山。
清乾隆年間修訂的《飲定熱河志·山》稱大黑山為拜察山:“漢名神山,在平泉州屬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五十里。”拜察為蒙語,一意為水源地,二意為險峻地形。在此應已後者為妥,因該山四周無任何水系發源。
遼之神山,今大黑山,位於會州城南十里的小寺溝街之南。為東北起於黑山口瀑河右岸,西南止於大吉口河左岸,延綿二十餘里的一條山脈的首端。山從瀑河右岸拔地而起,同右岸的桃山對峙。中間是四十餘米的斷陷帶,瀑河從中間湍湍流過。斷陷帶被稱為黑山口,遠近聞名,其東北的黑山口村也亦此而得名,村東的軍用機構也沿襲此名。大黑山海拔1004.7米,山陰陡峭,愈高愈險,頂峰有二十餘米長的危岩陡壁,方圓數米的山頂上有導航三角架一座,視野可及周圍數十公里。筆者曾由陰坡上山,達於頂峰,切實體會了一次登高“上去了,下不來”的感受。而山陽則較緩,並有幾條嶺向南延伸,均可沿嶺到達頂峰。大黑山為燕山山脈向北延伸地段,山體由石灰岩組成,遠望青黑,故名大黑山。
今大黑山之陽因立地條件差,降水量少,植被稀疏,無茂盛的森林。而山之陰東段則有大面積的黑松,夏秋之際多產松蘑、肉蘑,半山坡為蘋果、梨等各色果樹,山腳環黑山則是萬頃良田。黑山口兩邊的小寺溝鎮黑山口、南倉子、佟杖子、橋東等村利用該地優質的石灰岩資源,建立了數十個石灰窯,縣裡還在南倉子村建立了黑山水泥廠,為城鄉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水泥、白灰等建材,為眾多的村民增加了收入。由於近百年來在黑山口瀑河兩岸大量開採石灰石,“黑山口”已拓寬至百餘米,瀑河大橋上,運輸車輛機器轟鳴,駱驛不絕,國家二級公路平(泉)鐵(門關)線亦經黑山口瀑河左岸南下。
大黑山山陰之下,雅圖溝河緩緩東流匯入瀑河。環山由東向西轉南依次為小寺溝鎮佟杖子、橋東、橋西、單家店等村,再南即為黨壩鎮的單家店、大吉口、山前等村。平青樂省級公路依次經過上述諸村。這些村除小寺溝街所對山上植被較好外,大黑山體多為裸岩,但各村均有廣闊、肥沃的土地。大黑山之陽,由黑山口而南除南倉子的山口自然村外,基本為南三家村轄區。《元一統志》所載神山“中有古廟”,遺址即在該村,為一娘娘廟,所建時間不詳,僅有殿一層,房三間,一林姓道士任住持。
大黑山還是一座古老的山,在黑山口大南山的老獾洞,發現了一批打制石器及燒骨,經考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萬年左右,說明我們的祖先5萬年前就踏上了這片土地,生息、繁衍。可惜,老獾洞已被開採石灰石的農民破壞掉了。黑山口的亂葬崗子還發現有春秋時期的古墓群遺址。清康乾年間,在大黑山周圍,先後建有不少皇莊、王莊、官員莊頭、兵丁份地。如南三家的林姓莊頭、佟杖子的佟國府、小寺溝橋東一帶的高姓莊頭、大吉口的張姓莊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