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文學

黎巴嫩文學

公元7世紀---15世紀末,黎巴嫩隸屬於阿拉伯帝國。16世紀被土耳其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文學衰弱。19世紀,黎巴嫩處於文藝復興階段。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家有納綏夫·雅齊吉(1800~1871),他著有瑪卡梅韻文故事《兩海集》。布特魯斯·布斯塔尼(1819~1883)和尤素福·艾西爾(1815~1889)對散文的形成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巴嫩文學
  • 外文名:Lebanese literature
概述,歷史,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至70年代,

概述

公元 7至15世紀末,黎巴嫩隸屬於阿拉伯帝國。16世紀被土耳其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文學衰弱。19世紀,黎巴嫩處於文藝復興階段。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家有納綏夫·雅齊吉(1800~1871),他著有瑪卡梅韻文故事《兩海集》。布特魯斯·布斯塔尼(1819~1883)和尤素福·艾西爾(1815~1889)對散文的形成作出貢獻。蘇萊曼·布斯塔尼(1856~1925)翻譯了荷馬史詩《伊利昂紀》(1904)。艾哈邁德 ·法里斯·希德雅格(1804~1888)著有《希德雅格遊記》,馬龍·奈卡什(1817~1855)將《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改編為劇本,被認為是近代阿拉伯第一個劇作家。19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傑爾吉·宰丹(1861~1914)在埃及創辦《新月》等雜誌,並創作《迦薩尼姑娘》、《卡爾巴拉的少女》等通俗歷史小說20多部。

歷史

20世紀初

,黎巴嫩僑居美洲的一些作家,以“筆會”為中心,逐漸形成阿拉伯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敘利亞-美洲派”。主要代表人物黎巴嫩人艾敏·雷哈尼(1876~1940),著有《雷哈尼亞特》、《阿拉伯諸王》(1925)、《伊拉克的心臟》(1935)和《黎巴嫩的心臟》(1947)等詩歌散文集。紀伯倫·赫利勒·紀伯倫(1883~1931),用阿拉伯文著有《叛逆的靈魂》(1908)、《折斷的翅膀》(1911)等反對封建禮教和宗教僧侶的小說集,他後期用英文寫作散文詩和寓言。他最著名的詩集是《先知》(1923)。米哈伊勒·努埃曼(1889~1988) 有詩集《眼瞼的私語》和小說集《往事》(1937)等。與他們同時的還有阿拉伯著名的女作家梅 ·齊婭黛(1886~1941),主要作品有《夢之花》(1911)、《黑暗與光明》等。
紀伯倫詩集紀伯倫詩集
1931年紀伯倫美國逝世,敘利亞—美洲派的作家星散,文學中心轉入埃及。這時埃及出現一批描寫現代生活的優秀作家,有人稱之為埃及現代派。黎巴嫩女作家賽勒瑪·薩伊格(1889~1953)屬於這一派。她的主要作品有《氣息》(1923)和《波斯姑娘》等,描寫勞動婦女的悲慘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敘利亞、黎巴嫩反法西斯同盟創辦 《道路》雜誌, 作家歐麥爾·法胡里 (1895~1946)任主編,他的代表作有 《上閂的大門》(1937)、《四季》(1941)、《市場上的文學家》(1944)和《黎巴嫩的真理》(1945)等政論集。《道路》雜誌團結了許多進步作家,他們被稱為“道路派”。這些作家創作的主題多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和平與民主。具有進步傾向的作家還有拉伊夫·胡里(1913~1967),他著有《人權》(1937)、《法拉比》(1943)、《阿拉伯人的神話》(1944)等。這個時期的著名詩人有伊勒亞斯·艾布·舍白凱(1903~1948),他的詩表現人們內心的痛苦和對未來的嚮往,主要詩集有《豎琴》(1936)、《天堂的蛇》(1938)、《心的吶喊》(1944)和《直至永遠》(1945)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黎巴嫩文學趨於繁榮。馬龍·阿布德(1886~1962)以描寫農村日常生活的短篇小說見長,不少小說描寫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他的長篇小說《紅色埃米爾》,寫19世紀初農民起義反對暴君巴什爾的殘酷統治。他還著有文學史等文學研究專著。陶菲格·阿瓦德(1911~ )被譽為黎巴嫩短篇小說先驅之一,著有《跛足少年》(1936)、《羊絨衫》(1938)、《麵包》(1939)等短篇小說集。 工人作家穆罕默德·易卜拉欣·達克魯卜(1929~ )著有《長街》等短篇小說集。作家喬治·哈納 (1893~ ) 著有中篇小說《教堂的祭司》(1952)。

50至70年代

黎巴嫩文學的主流是現實主義。 陶菲格·阿瓦德寫的較為著名的長篇小說《貝魯特磨坊》(1972),描寫60年代黎巴嫩的社會生活,藝術上也取得了新的進展。艾哈邁德·蘇維德(1927~ )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自發地向社會弊病作鬥爭的人物,如《來自太陽的寬恕》(1955)。蘇海勒·伊德里斯(1922~ )於50年代發表《拉丁區》、 《深邃的塹壕》, 6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我們燃燒著的手指》,70年代著有《野外》等。女作家萊伊拉·巴阿萊貝基(1936~ )的作品鄉土氣息濃郁,代表作為《我活著》(1958)。新的一代作家繼承了前輩的傳統,同時吸收了西方的一些創作手法。海德爾·奈卜沃(1953~ )著有現實主義小說《飢餓》(1963)、《老鼠》(1972)等。赫利勒·泰吉丁(1902~ )於30年代末寫了若干小說後,70年代相繼發表《歸來者》和《卡林納和哈桑》等。
黎巴嫩著名詩人有安杜尼斯(即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艾斯貝爾,1930~ ),1957年開始擔任《詩歌》雜誌主編,是黎巴嫩自由體詩歌的開創者,70年代阿拉伯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之一。他著有詩集《大地說話了》(1957)、《風中樹葉》(1958)、《五首詩》(1980)等。布盧斯·塞拉邁(1902~1979)的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三部反映古代阿拉伯人歷史的史詩《蓋第爾節》(1949)、《利雅得節》(1955)和《西提納節》被認為是黎巴嫩當代的優秀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受傷者的回憶》和《麵包與鹽》。赫利勒·哈維(1925~ )在60年代嶄露頭角,以詩集《蘆笛和風》聞名。阿里·綏迪格·阿卜杜·卡迪爾著有詩集《幻想與革命》(1958),它的主題是緬懷過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