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文學

19世紀中葉,阿拉伯社會出現復興的曙光。伊拉克地處阿拉伯世界的邊緣,長期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封建專制統治,加以國內宗教派別和部族勢力的影響,國家的復興稍遲於埃及和黎巴嫩等國。伊拉克知識分子最早通過土耳其文和從土耳其文轉譯的書籍了解西方文明;同國外文化交流的擴大及社會的進步,促使伊拉克文學的復興。作為伊拉克歷史進程的反映,現實主義文學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拉克文學
  • 出現時間:19世紀中葉
19世紀中葉,阿拉伯社會出現復興的曙光。伊拉克地處阿拉伯世界的邊緣,長期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封建專制統治,加以國內宗教派別和部族勢力的影響,國家的復興稍遲於埃及和黎巴嫩等國。伊拉克知識分子最早通過土耳其文和從土耳其文轉譯的書籍了解西方文明;同國外文化交流的擴大及社會的進步,促使伊拉克文學的復興。作為伊拉克歷史進程的反映,現實主義文學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統治又阻礙了文學的發展,迫使許多作家沉默或隱退。
詩歌是伊拉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學形式。19世紀伊拉克詩歌創作以頌詩和宗教詩為主,著名的詩人有穆罕默德·賽義德·侯布比(?~ 1916)、海達爾·侯里(1831~1887)、謝赫·薩利赫·塔米米。與此同時,還有少數詩人如阿卜杜·厄尼·賈米拉(1780~1863)衝破傳統的束縛,寫出回憶古代英雄人物光榮業績、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專制統治、號召革命的作品。20世紀初,湧現不少傑出的詩人,如賈米勒·綏德吉·宰哈維(1863~1936)、阿卜杜·穆赫辛·卡齊米(1870~1935)、馬魯夫·魯薩菲(1875~1945)和穆罕默德·里達·沙比比(1888~1965) 等。他們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表達了人民的要求。他們對詩歌形式的革新也作了有益的嘗試。宰哈維主張摒棄韻腳,首先創作無韻詩。魯薩菲則主張多韻詩。他們所代表的伊拉克復興派詩歌風行近半個世紀之久。穆罕默德·麥赫迪·賈瓦黑里(1903~)是宰哈維等之後最負盛名的詩人。他的創作繼承和發展了復興派詩歌的進步性和埃及詩人邵基的藝術特點,反映了伊拉克反帝愛國鬥爭的進程。
隨著翻譯和出版事業的發展,歐洲浪漫主義詩歌、阿拉伯“旅美派”和埃及詩人的詩作逐漸傳入伊拉克。在對詩歌進行革新的同時,也出現了以阿里·沙爾吉(1890~1964)為代表的古典派與浪漫派相結合的詩歌。到了40年代,女詩人娜齊克·麥拉伊卡(1923~2007)和巴德爾·沙基爾·塞亞卜(1926~1964)在英美詩歌的影響下寫的《霍亂》和《那是愛情嗎》(1947),打破了詩的傳統格律,採用自由體表現新的意境。麥拉伊卡還在《現代詩歌問題》一書中對新詩的創作,作了理論性的闡述,從而推動了自由體詩的發展。以後阿卜杜·瓦哈卜·巴亞提(1926~)運用詩歌的現代形式表現革命的內容,揭露殖民主義者的掠奪本性,歌頌人民為改變現狀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重視。1959年翻譯出版他的詩集《流亡之歌》中譯本。
20世紀初開始創作小說。初期的小說有阿塔·阿敏的《伊拉克如何進步》,以夢幻的形式回憶伊拉克過去的繁榮,以激發人們改變落後的社會的願望。蘇萊曼·菲迪的《醒世故事》(1919),啟發人們認識教育的重要性。1928年馬赫穆德·艾哈邁德·賽義德(1901~1937)的小說《賈拉勒·哈利德》的發表,促進了小說創作的繁榮。艾哈邁德·賽義德早期傾向浪漫主義,後受蘇聯文學的影響,主張“人民文學”,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中產階級的願望和思想狀況的真實寫照”。他是伊拉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祖·努·阿尤布(1908~)是30年代有影響的作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著稱。他深受俄國和法國文學的影響,以大膽、辛辣的筆調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阻礙社會發展的惡勢力。他的創作成為30至50年代小說的主流。阿卜杜·哈克·法迪勒(1911~)和沙魯姆·達爾維什的小說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使用諷刺的手法,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50年代,小說創作大多反映伊拉克人民在封建王朝統治下的悲慘生活,以及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著名作家有沙基爾·海斯巴克(1930~)、艾德蒙·薩布里(1931~1975)、阿卜杜·拉扎克·謝赫·阿里、加伊卜·圖阿邁·菲爾曼、麥赫迪·伊薩·塞克爾。阿卜杜·馬利克·努里(1921~)和福阿德·塔克里里(1927~)運用意識流手法,表現下層人民和知識分子的生活,他們的作品深受法國存在主義的影響。
60年代有些作家,如阿卜杜·拉赫曼·馬吉德·拉比伊(1939~),一度採用隱晦曲折的象徵手法描寫人物,如他的小說《劍與船》,表現知識分子理想破滅、悲觀失望、但又不安於現狀的複雜心理。圖阿邁·菲爾曼的長篇小說《椰棗樹和鄰居》(1960)預示著小說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此後,伊拉克小說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反映伊拉克人為爭取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所進行的鬥爭,展現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如阿卜杜·拉扎克·邁特萊比的《乾渴的人們》,阿伊姆·迪巴厄的《小巷裡的喧鬧》;另一類描寫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伊拉克人在政治思想上的絕望,如馬吉德·拉比伊的《黥墨》(1972),阿齊茲·賽義德·賈西姆的《鬥士》(1976)。
伊拉克戲劇最早是宗教劇,1927年才成立第一個上演世俗劇的職業劇團。初期以歷史劇為主,由著名劇作家葉海亞·卡夫和法迪勒·綏達利合寫的6幕歷史劇《攻克阿穆里耶》,上演後取得了成功。劇作家蘇萊曼·薩伊厄則從伊斯蘭和伊拉克歷史中選材,近似歐洲古典派戲劇,崇尚理性,在劇中進行說教。以後戲劇創作轉向社會問題,以描寫婦女解放的題材為最多。馬赫穆德·奈迪姆的《伊拉克姑娘》(1925),穆罕默德·穆薩·沙班達爾的《瓦黑黛》(1928或1929),是最早的社會劇。30年代薩利姆·拜提的劇作大多寫娼妓、賭博、酗酒等社會問題。納迪姆·艾特蘭基的《阿拉伯革命》表現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人反動統治的解放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伊拉克戲劇的民族主義傾向愈加明顯。哈利德·沙瓦夫的詩劇《城牆》(1956)以巴比倫迦勒底國因猶太人叛賣落入波斯人手中的歷史為素材,借古喻今。與此同時,尤素福·阿尼的劇作則表現了廣闊的社會內容。他與60年代的作家塔哈·薩利姆(1930~)都傾向於表現伊拉克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從中揭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階級對立,反映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變革生活的迫切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