黌塘嶺

黌塘嶺位於山東省章丘市境內。黌塘嶺位於相公莊鎮北約三公里處,是從石龍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個高阜。東北方向既是長北山諸峰。西臨東皋村。海拔僅60餘米。方圓不過4平方公里。章丘八景分別是:危山、繡江、百脈泉、黌塘嶺、女郎山、龍藏洞(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白雲湖、東嶺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黌塘嶺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章丘市
  • 面積:4平方公里
黌塘嶺的來歷,范仲淹與黌塘嶺,章丘八景之一,附:章丘八景,地圖信息,

黌塘嶺的來歷

黌塘嶺的來歷,據說這裡曾是東漢大學者鄭玄著書立說的地方。相傳,黌塘嶺上有一口古井。井中長一種葉子細長的水草,其形狀恰似野韭菜一般。鄭玄往往用它來綑紮書卷。到現在當地的人們還叫它鄭公書帶草。

范仲淹與黌塘嶺

當年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就居住在黌塘嶺的醴泉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隨母嫁適長山,曾在醴泉寺就讀。“劃粥斷齏”、“窯金捐僧”的故事均出於此。寺南黌塘嶺,高峰獨出群岫,似龍舞其巔,中有一山洞。當年范仲淹為避寺內喧囂,經常來此攻讀。世稱“讀書洞”,又叫“上書堂”。
醴泉寺舊名大雲寺,現在的醴泉寺在長白山(區別于吉林長白山)上,椐史料記載為宋范仲淹所重建。在宋元時期,曾與江蘇鎮江“金山寺”、杭州虎丘“靈隱寺”齊名,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在此清修。元代大德年間,工部尚書邑人賈馴在寺側創建范公祠。醴泉寺亦曾設立新羅院,專門接待日韓僧人。明、清時代,“醴泉”即均列於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列。自元代至民國間跨時限七百餘年的碑碣八十六方,漢遺古井俱在,鄭公書帶草遍地皆是,為他處所無。醴泉寺周圍樹林茂密,樹種有二十種之多,森林覆蓋率達90%;其間已知的飛禽走獸達10餘種;山前建有水庫一座,長年不竭,山間泉水潺潺,自然風光秀麗,可謂之是青山秀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人跡罕至,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狀態,因此更有著極高的開發和旅遊觀光價值。是歷史上章丘八大景之一的“黌塘夜雪粉妝城”所在地。
傳說(希望有人考證)
話說:范仲淹是宋代大文學家。他9歲的時候,聽說章丘境內的黌塘嶺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長老很有學問,便一心想到那裡去讀書。後經過母親的同意,他終於來到醴泉寺。不過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難。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下讀書,長老見了,拿出一塊麵餅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專心的他竟然沒有發現,等他起身的時候,這塊麵餅被衣袖掃落到地上,他彎腰拾起,把它放回原處。儘管他的肚子餓得直叫,可他咽了咽口水,又繼續讀起書來。忽然,他聽到一陣“吱吱”的叫聲,一隻老鼠叼起麵餅鑽到一棵紫荊樹下。范仲淹好奇心起,他拿來鐵鍬去挖老鼠洞,掘開黃土後發現下面有一塊石板,掀開石板,只見裡面裝滿了亮閃閃的金元寶。這是怎么回事,是誰放到這兒的?范仲淹忙把石板蓋好。他想:我讀我的書,怎能為金銀所動!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幾十年。
後來,范仲淹做了參知政事。有一天,一個和尚找到范仲淹,告訴他醴泉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長老派他來求助,以便重修寺院。想起當年的情景,范仲淹寫了一張紙條,讓和尚交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長老根據范仲淹的紙條,從紫荊樹下找到了那堆金元寶,重新修復了寺院。
從此,醴泉寺僧人一代又一代傳下了范仲淹不取藏金並義贈金銀的故事。

章丘八景之一

遠遠望去,黌塘嶺恰似一隻俯臥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臨漯河真鹿臥”的描繪。最主要的是這裡有一種好似“海市蜃樓”般的奇幻景觀,在夏秋之日的拂曉,嶺上會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東西。猶如粉妝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腳下會發出嚓嚓的聲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於是,“黌塘夜雪粉妝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附:章丘八景

高聳危山聖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塘夜雪粉妝城。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薰風日日清。白雲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章丘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