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八景

章丘八景

章丘八景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境內,分別是:危山、繡江、百脈泉黌塘嶺女郎山、龍藏洞(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白雲湖東嶺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丘八景
  • 位置:山東省濟南市境內
  • 又名:龍堂洞
  • 類型:景區
簡介,八大景,八景介紹,

簡介

章丘八景均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境內,分別是:.
百脈泉百脈泉
危山:位於濟南市章丘區的西部。
繡江:又叫盲河或盲水,發源於明水諸多泉群。
百脈泉:是匯聚百川,吸吶四海,從而形成了天下第一奇觀。
黌塘嶺:在相公莊街道北約三公里處。
女郎山:在章丘古城繡惠街道北面。
龍藏洞: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
白雲湖:在章丘的西北邊陲19公里處,距濟南35公里。
東嶺山:故又稱“杈岈山”,當地人俗稱“茶葉山”。

八大景

高聳危山聖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
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
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薰風日日清。
白雲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

八景介紹

第一篇:《走進章丘八大景》.之“高聳危山聖井澄”。
危山,位於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後寨村南,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面積約四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現在的危山山下建有:“聖井廣場”, “聖水池”、“齊魯聖賢壁”、“聖井福壽鼎”及高標準的娛樂區;近年來又在山上恢復建造了宏偉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到危山就不得不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聖井的小故事。
據說古時的危山周圍,曾經有三年連續不下雨。土地乾裂,顆粒不收。居住在此地的老百姓別說吃飯,後來竟連水也喝不上了。
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高僧。說是從天竺國來解救眾生的。也有人說是觀音菩薩去東海視察路過此地,看見民不聊生的慘境,動了惻隱之心,用聖水柳枝點化出此井的。呵呵!反正已經事擱千萬年,也無從考究了,我姑且言之,眾文友姑且聽之罷了。放下這個話題,暫且不表。咱再回到前話題上。再說,天竺僧把眾人領到山上,向四周觀望了一下,然後用禪仗指著一個地點說:“此地不深就是水源,何不在此打井”?眾人看時,果見腳下的地方不乾不裂,地面濕溽溽的,雜草叢生。眾人大喜,遂舉鎬挖井。果然得一清泉。但見那泉水汩汩,噴涌而出。喝一口,甜如甘汁;手一捧,清涼入脾。老百姓把天竺僧人奉若神明,稱為“聖僧”。那井也就叫做“聖井”,那井中之泉叫做“聖泉”。自此,聖井之水源源不斷的流下山來。她不僅滋潤著危山周圍的土地,養育著當地的父老百姓。而且那泉水一直流到平陵城的護城河裡,哺育了遠古的龍山文化,滋潤著平陵城的經濟繁榮。
不僅如此,據說,漢初平陵王劉辟光死後就安葬在危山。因此,也有有人把危山叫做“鐵墓頂”。不管怎么說:反正明清時,在“聖井旁,陵墓側”,早已是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廟宇亭閣,雲霧繚繞,頗負盛名的遊覽聖地了。
每逢農曆的三月三和八月八,當地人民都舉辦危山廟會。一來為感謝天竺聖僧搭救眾生之恩,二來為繁榮當地經濟,方便生活,可謂一舉兩得。廟會時,山上山下,人群如織,一片歡騰景象,商來賈往絡繹不絕,甚是壯觀。危山大寺內的“聖泉書院”里,更有無數文人墨客,或講學探經,探奇攬勝;或吟詩作賦,揮毫潑墨。那情那景,蔚為大觀。
滄桑巨變,時過境遷。
如今的危山,早已勝過昔日的輝煌。那玉帶般纏繞的盤山公路,沿途那花紅葉綠的花草樹木,就足以讓您流連忘返;更不必說那新興建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名勝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新的危山勝境,正向我們招手呢!
在此,我借用小橋文友:靜夜心思的近作:《危山景色》中的部分描述,來結束我的話題。
“有一處景色宜人的好去處,她就是章丘危山風景區。近日,自己利用閒暇時間,慕名沿經十東路來到了風景區遊玩。一踏進危山風景區廣場,就被眼前青山綠水,亭台、花香、鳥鳴所吸引,真乃一處井然別致的勝境,讓人目不暇接,心中油然升起無比舒暢之情,萬般情致之意,景區淳樸的鄉間風貌,處處不無清新的感覺;偉岸的“鼎”猶如強悍的衛士,給整個危山增添了威武壯觀。
享受著青山、綠樹、草坪的芳香,不約便來到了離“鼎”300米處的長匾牆處。匾牆正面是雕刻著諸葛亮、孫武、蒲松齡、李清照、李開先等齊魯歷史名人,匾牆反面是“危山賦”,細說了危山的歷史由來,見證了章丘歷史的驕傲。
敬觀了齊魯大地名人風範後,拾階往山頂走去。望著山上越來越多的花草樹木,看著時而飛起在綠樹叢林、時而隱藏在果樹花香中的飛鳥,唧唧喳喳發出動聽的聲音。夏日的陽光從密麻的樹枝中透過,射在通往山頂的小徑上、照在登山的遊人身上,讓每個人享受著一次健康的自然浴。此情此景,猶如欣賞到了最好的樂章,融入到調養身心的仙境。
不約間,來到了危山“聖井”源頭。站在用水泥砌邊的井口邊,往井中望去,但見清澈的聖水泛著細微的波紋,好似在向遊人細說著此山此井此水的來龍去脈,使每個人的腦海中又多了一個記憶中的故事。聖水是危山的特色,此地因為有了“聖井”而多了一份靈氣,此山因為有了“聖水”的滋潤而更加秀美。
飽覽了聖井之水後,來到居于山頂的“元音寺”,離寺西南方向不遠處,便是人們所說的危山鎮山之“塔”,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熠熠光彩,更增添了山景的壯美。寺內清閒有餘,樂曲悠揚,香飄整個院落,使人有一種連連的思緒感。
遊玩了危山風景區的最後一個景點,自己稍作歇息,俯首下望,山徑幽幽,微風吹來,樹木花草飄出陣陣清香,整個身心沉浸到了山青、水秀、綠意,大自然環抱的氛圍中,內心慶幸,不枉到此山一游”。
第二篇:繡江春漲流水聲
繡江,又叫盲河或盲水,發源於明水諸多泉群,往北流至金盤村與西巴漏河合流,穿過繡惠街道,流徑章丘巨商孟洛川的家鄉舊軍村,最後注入小清河。曾有無名氏吟詩曰:“繡江源頭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蜿蜒曲折的繡江河,全程30多公里,是章丘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自古以來,源源流長的繡江河水,滋潤著兩岸的土地,哺育著沿河的人民。漫步繡江河邊,宛然置身於江南水鄉。每逢春季到來之後,隨著雨量的增多,繡江河水突漲,一派奔騰之勢。兩岸綠柳成蔭,鳥語花香,景色甚為壯觀。也曾有詩讚曰:“繡江之水清如許,荷花香接稻花香”。“繡江春漲水流聲” 系章丘八大景之一。
第三篇:百脈寒泉珍珠滾
齊文化、魯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變異;近代商業文化與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這裡碰撞、交配、升華;粗獷的與風流的、樸實的與清麗的、豪放的與婉約的兩種品質在這裡合而為一。就連那自然景觀亦是匯聚百川,吸吶四海,從而形成了天下奇觀——百脈泉。不知是誰的詩句:“一串兩串三四串,五串六串七八串,只見泉花水底出,散落水中都不見”,就是描述百脈泉水的。君不見那無數串晶瑩的珍珠從水底搖曳冒出,所形成的美輪美奐的典雅景象是多么的迷人啊!
第四篇:黌堂夜雪粉妝城
黌塘嶺,位於相公莊街道北約三公里處,是從石龍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個高阜。東北方向既是長北山諸峰。西臨東皋村。海拔僅60餘米。方圓不過4平方公里。但卻是章丘的一大景觀。遠遠望去,黌塘嶺恰似一隻俯臥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臨漯河真鹿臥”的描繪。最主要的是這裡有一種好似“海市蜃樓”般的奇幻景觀,在夏秋之日的拂曉,嶺上會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東西。猶如粉妝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腳下會發出嚓嚓的聲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於是,“黌塘夜雪粉妝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第五篇:錦川煙雨時時潤
舊章丘城(今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西門有內外兩門,外門叫“通濟”門,內門叫“錦川”門。“錦川煙雨時時潤”的意思是:若在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錦川”門,舉目北望,旭日曦輝中的女郎山,雲蒸霞蔚,如煙似霧;山中的廟殿佛寺,在那煙雨迷濛中,隱約期間,若隱若現,恰如玉宇瓊樓一般,景色十分壯觀。轉首西移,但見百川匯集,繡江河水白水似練,蜿蜒曲折,流向白雲湖而去,景色十分壯觀,令人陶醉。故“錦川煙雨時時潤”成為章丘八景之一。
第六篇:龍洞薰風日日清
龍藏洞,在章丘明水城東南方,閻家峪鄉趙八洞村的南面,天倉嶺以東,一個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趙八洞。它是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闊8米,進深52米,高5米,進洞不遠,在右側高13.6米處有一天然洞窗,直徑2米左右,可仰望青天白雲。洞內南側有一平台,高3米,長8米,寬2米,冬春平滑如床,夏秋有山泉流下,這就是所說的“龍床”。“龍床”向上有一小洞,可以容身,再向前走幾米後便狹窄難進,深不可測。如有燈光照之,便見鐘乳嶙峋,水滴泉淌。洞內共有各時期造像85尊,其中南壁41尊,除洞口內第三組為關羽、關平、周倉外,其餘皆為佛像。北壁共刻有大小佛像44尊,除洞口一組為菩薩外,余者皆為佛像。刻鑿年代自元代至明代不一。進口處一米,有一石匾,上書“通天透地”四個行書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已酉歲四月。
第七篇:白雲棹罷歸來晚
說起白雲湖的特點,人文厚重為重點,湖光山影為特色,稱得上是厚載人文,歷史久遠。白雲湖的美景,觸動了歷代社會名流的遊興和情思,他們或在此撐船棹舟,或在此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風流佳句。如:元代張養浩的《游湖有感》,明代康迪吉的《游白雲湖》,李開先的《白雲湖夜泛》等,歌詠白雲湖的詩篇,自古以來難以數計。其中尤以清初牛天宿的《白雲湖》,最為膾炙人口
第八篇:臥看東嶺曉月明
遠望東嶺山,仿佛山崖上生出無數的杈岈,故又稱“杈岈山”,當地人俗稱“茶葉山”,它是進入長白山的第一座高峰,與摩訶峰遙遙相對,海拔612米,山勢峻拔,巨石嶙峋。
東嶺山頂北崖,山巔巨岩矗立,猶如南天一柱,蔚為壯觀。諸峰之間,巨岩相倚,其中有一大石窟,每當三五月明之夜,曉月晨星從孔中峰間顯露出來,別有一番神韻。相傳在舊章丘縣衙堂上,開窗東望四十里外的東嶺山上,石窟中之朗朗明月,便可看到“東嶺曉月的奇觀,故古人有:“臥看東嶺曉月明”的詩句。因此,古人將此景列為章丘八大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