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蛉蟋屬

中 文 名: 小黃蛉蟋 俗名別名: 小黃蛉、蘇州黃蛉、麥桿黃蛉、白金蟋、黃金蛉 拉丁學名: Anaxipha pallidula 品 種 細分為:蘇州小黃蛉、宜興小黃蛉、沖山小黃蛉、橫盪小黃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蛉蟋屬
  • 拉丁學名:Anaxipha pallidula
  • 別稱:小黃蛉、蘇州黃蛉
  • 分布區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海南、台灣
小黃蛉蟋,生物特徵,安徽黃蛉蟋,生物特徵,其他資料,

小黃蛉蟋

d
dd
地理分布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海南、台灣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食 性 稀飯、偶爾輔以些南瓜、蘋果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小黃蛉蟋外觀嬌小玲瓏,體形細狹,通體金黃色或麥稈色,有光澤,整體形同一粒小的黃金瓜籽。隨著蟲齡增長,體色也逐漸加深,光澤隨之消失。頭部近圓形,前胸背板近方形,表面密被細毛。前翅較狹長,幾乎到達腹部末端,半透明,具不規則的棕色斑點。尾須細而長。 小黃蛉頭部近於圓形,前胸及背板卻近方形,全身密被細毛。雌蟲前翅短,不到達腹部末端,後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較狹長,將近到達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規則的棕色斑點。雌蟲、雄蟲的尾須都很細長,有0.25cm左右。雌蟲的產卵管呈弧形向上彎曲,長0.2cm左右。觸鬚較長,可達1~2cm,相當於其體長的2~3倍。它的後肢也很細長,超過它身體的長度,在諸多昆蟲中獨具瘦長清秀之美。這種小鳴蟲的音色音質因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鳴聲最優美的被鳴蟲愛好者稱為“黃金蛉”,意思是讚譽它的鳴聲圓潤悅耳,猶如金蛉搖動時發出的聲音。體形尺寸 體長0.5~0.7cm鳴聲描述 白天黑夜均善鳴叫。鳴聲輕悠柔和,聲如“齊,齊,齊,齊(Qi)……”,節奏較緩慢,鳴聲連續無間斷。

安徽黃蛉蟋

d
dd
中 文 名: 安徽黃蛉蟋 俗名別名: 大黃蛉、黃針蟋蟀、安徽黃蛉 拉丁學名: Anqaxipha sp.
繁殖方式 卵生食 性 南瓜、西瓜皮、蘋果、梨子和稀飯,偶爾還可餵點小蛆蟲一類的葷料以增加它的營養。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安徽黃蛉蟋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和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安徽黃蛉蟋體長0.7-0.8cm,體寬約0.25cm,觸鬚長0.30.35cm,頭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條寬頻,後足股節外側也各具2條深色條紋,內側靠近端部各具有1個暗色圓斑。其頭上的複眼為灰綠色,前翅發達,覆蓋整個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觸鬚很長,比身長要長4-5倍。安徽黃蛉蟋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在嚴冬季節,仍須注意為其採取保溫措施,以確保其安全越冬,若措施得當,可飼養到翌年3-4月。  安徽黃蛉蟋不僅鳴聲優美動聽,而且體形也十分清麗乖巧,前面有1對能閃動的細長觸鬚,後面有2條既長又有力的後腿,是玩賞昆蟲中極富觀賞價值的一種。安徽黃蛉蟋幾乎長鳴不息、長鳴不啞,但若想要使其不僅長鳴不已,又要使它盡其所能叫出最悅耳的音色來,還需用異種加以激發。使它顯示出要與他蟲一比高低的好勝心來。最理想的是用墨蛉與它共養一處,可以相互刺激,以激發雙方全力鳴唱,而又不會互相干擾。這種黃金搭檔使其各顯神通,盡其所能鳴唱出最美妙的聲調來,而且以墨蛉的烏黑髮亮的身軀和黃蛉的金光燦燦的體色同處一器之中,兩者色彩反差鮮明,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體形尺寸 體長0.7~0.8cm;體寬約0.25cm;觸鬚長0.30.35cm鳴聲描述 鳴叫積極性很高,白天黑夜都鳴叫,傍晚清晨鳴叫更歡、更響亮,節奏較急而快,聲如鈴、鈴、鈴……”連續不斷,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

其他資料

補充說明
安徽黃蛉蟋應選體大而背寬者,這種蟲大多比較強壯,壽命較長。其次應挑前肢長而大的,這種蟲符合鳴叫聲優美響亮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