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博(民國時期愛國人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藝博 (1896~1970),原名棟材生於一個商人之家。青年時代,曾就讀日本某大學,主攻法律。曾任滬衛戍司令部長官公署參議、湖南省貿易局專員兼貿易局鹽糧部經理,當選廣州市東山區第一屆人大代表等。善詩,酷愛書法。1970年患鼻咽癌病逝。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黃藝博 (1896~1970),原名棟材生於一個商人之家。青年時代,曾就讀日本某大學,主攻法律。曾任滬衛戍司令部長官公署參議、湖南省貿易局專員兼貿易局鹽糧部經理,當選廣州市東山區第一屆人大代表等。善詩,酷愛書法。1970年患鼻咽癌病逝。

人物生平

黃藝博留日期間,曾接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後因參加留日學生愛國運動,被橫濱警視廳以“紊亂國憲,變更國體,搗亂現代政府,破壞私有財產制度”等罪名逮捕,並受審訊。後經留學生總會延聘辯護士出庭抗辯,仍被監禁兩月,始獲釋放。
民國10年 (1921),藝博回國,是年10月,出任花縣教育局局長。他對取締學塾,廢除 “四書五經”課程,興辦新學,採用新教科書等不遺餘力。他又集中力量興辦師範講習所,辦了兩期,培養近百名師資。他曾將其教育改革的經驗彙編成冊,取名《鄉村教育小書》。
民國16年 (1927),藝博受國民黨左派的影響,思想逐漸傾向革命。是年秋,藝博任廣東省農工廳科長,兼革命工人聯合會副主席。當時,國民黨左派與國民黨右派爭奪工會領導權,藝博為鞏固國民黨左派在工會的領導權起了積極作用。
民國21年 (1932),一二八事變爆發,藝博任滬衛戍司令部長官公署參議,他被派遣為 “宣慰南洋華僑專員”,為十九路軍赴海外宣傳抗日,並引導華僑捐資(與蔣介石爭奪華僑捐款),捐款直接匯至十九路軍。是年2月8日,藝博奔赴海外,遍歷馬來半島、新加坡、吉隆坡馬六甲檳榔嶼菲律賓等埠,進行宣傳發動工作。同年5月完成任務回國,為十九路軍募得抗戰捐款達數百萬元。後蔣介石將十九路軍調至福建反共前線,黃藝博隨軍前往,任福州綏靖公署咨議。當時,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鼎、蔡廷鍇等密商與紅軍合作,反蔣抗日,藝博積極參與了這一活動。次年,主張反蔣抗日的“福建革命政府”成立,藝博是該政府成立大會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聯合政府成立不久即遭到蔣介石扼殺,藝博也遭到國民黨通緝,被迫逃亡海外。
民國26年 (1937)盧溝橋事變後,藝博返國,任湖南省貿易局專員兼貿易局鹽糧部經理。民國29~31年,香港、新加坡、馬六甲等埠相繼淪陷,大批香港同胞、華僑毅然回歸祖國。作為鐵路交通樞紐的衡陽,一時間難民滿街,餓殍遍地。藝博見此慘狀,即以個人名義電告湖南省政府,建議設立難僑衡陽救濟站。而國民黨中央竟以 “湖南非僑鄉,不設救濟站”為由,否決了他的建議。藝博聞訊大怒,拍案道:“豈忍難僑成餓殍?政府不辦,我辦!”於是,他找來廣東同鄉開設的西園酒家及珠江酒家老闆,共商救濟事宜。經研究決定:凡持黃藝博蓋章的名片到上述酒家者,可在酒家用餐,由藝博結帳。同時,藝博又發起 “五千餐飯救濟難僑”運動,籌募捐款,用於救濟,並在衡陽豎立標誌,上書“難僑要領飯餐券,可到青山購銷處找黃藝博”,以方便難僑。與此同時,藝博與仁濟醫院及一所私人醫院商定,難僑憑藝博蓋章的名片可獲醫院贈醫施藥,重病者可留醫診治;對病逝者,藝博又發動募棺收殮,安葬於湖南的廣東義山,鐫石為記;對難僑的遺孤,則收留撫養,或設法為他尋找親屬,使難僑中的生者、病者、死者及遺孤各得其所。
民國36年 (1947)9月,藝博被選為“國大代表”。同年,他和中共地下黨員聯繫,接受中共黨組織指示。解放前夕參加了廣州市的護廠工作。
建國後,藝博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委的工作,並當選為廣州市東山區第一屆人大代表。1956年在廣州市參事室工作,任研究員兼學習組長。
藝博善詩,並酷愛書法,善寫北魏體,從中年開始,每天常臨碑帖寫大字一小時以上,風雨無間,功底甚厚,惜作品多毀於“文化大革命”運動中。
1970年,藝博患鼻咽癌病逝,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