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薊馬

黃薊馬

黃薊馬,又名菜田黃薊馬、棉薊馬,屬昆蟲綱、纓翅目、薊馬科,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各省區。主要為害節瓜、冬瓜、苦瓜、西瓜,也為害番茄、茄和豆類蔬菜。成蟲體長約1.0mm,體淡黃色,觸角7節。成蟲、若蟲在植物幼嫩部位吸食為害,葉片受害後常失綠而呈現黃白色,花朵受害後常脫色,呈現出不規則的白斑,嚴重的花瓣扭曲變形,甚至腐爛。南方小花蝽和草蛉對該蟲有一定抑制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薊馬
  • 拉丁學名:Thrips flavus Schrank
  • 別稱:菜田黃薊馬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纓翅目
  • :薊馬科
  • 分布區域:新疆、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
分布區域,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為害作物,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分布區域

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上海、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為害症狀

黃薊馬成蟲、若蟲在植物幼嫩部位吸食為害,葉片受害後常失綠而呈現黃白色,甚至呈灼傷般焦狀,葉片不能正常伸展,扭曲變形,或常留下褪色的條紋或片狀銀白色斑紋。花朵受害後常脫色,呈現出不規則的白斑,嚴重的花瓣扭曲變形,甚至腐爛。
黃薊馬為害症狀黃薊馬為害症狀

形態特徵

黃薊馬成蟲體長1.1mm。體黃色.觸角第3~5節端半部較暗,6~7節暗褐色。頭寬大於長,短於前胸;單眼間鬃間距小,位於前、後單眼的內緣連線上。觸角7節,第3、4節上具叉狀感覺錐,錐伸達前節基部。前胸背板中部約有30根鬃,前外側有1對鬃較粗,後外側有一對鬃粗而長;后角2對鬃較其它鬃長的多。後胸背板有一對鐘形感覺孔,位於背板後部,且間距小。中胸腹板內叉骨具長刺,後胸腹板內叉骨無刺。前翅前緣鬃28根;前脈基鬃7根,端鬃3根;後脈鬃14根。腹部第5~8背板兩側具微彎梳,第8背板後緣梳完整,梳毛細而排列均勻;第2背板側緣各有縱排的4根鬃;第3~4背板鬃2比鬃3短而細。雄成蟲相似於雌成蟲,但較小而淡黃,腹部第8背板缺後緣梳;腹部第3~7腹板有橫腺域。
黃薊馬成蟲黃薊馬成蟲
棉薊馬棉薊馬

為害作物

黃薊馬主要危害唐菖蒲金魚草金盞菊雛菊、白百合、百日草、菊花、六月雪、大花萱草、九月菊、水鐵線、百燕菊、麥桿菊、啤酒花、小麗花、翠菊、牽牛花、石竹、迎春、夾竹桃、女貞、木芙蓉、朱頂紅、法國冬青、杜鵑、廣五蘭、茶花、紫藤、銀老梅、石楠、梅花、草八仙、高山杜鵑、決明、倒掛金鐘、海棠石榴、五爪金龍、玫瑰、月季、丁香、東北珍珠梅、長瓣短柄茶、茉莉、芍藥、太平花、長白忍冬、木蘭花、烏藥、昆明小檗、卜姊妹、朝鮮庭藤、山礬、馬醉木,柑桔類、決明、火棘、雲實木、羅漢柏、雲香、側柏、蘿摩、海桐、刺槐、薔薇、洋紫荊及各種蔬菜、農作物。

發病特點

黃薊馬在廣東、海南、台灣、廣西、福建等地年發生20~21代;在上海、雲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華中、華東等地年可發生14~16代;在北方年可發生8~12代。以成蟲潛伏在土塊、土縫下或枯枝落葉間越冬,少數以若蟲越冬。每年4月開始活動,5~9月份進入發生為害高峰期,以秋季最為嚴重。初羽化的成蟲具有向上、喜嫩綠的習性,且特別活躍,能飛善跳,行動敏捷,以後畏強光隱藏,白天陽光充足時,成蟲多數隱蔽於花木或作物生長點或花蕾處取食,少數在葉背為害,雌成蟲有孤雌生殖能力,卵散產於植物葉肉組織內,均溫26.9℃,平均濕度82.7%時,卵期3.3~5.2天,1~2齡若蟲3.5~5天,3~4齡若蟲3.7~6天,成蟲壽命25~53天。溫濕度對黃薊馬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其發育最適溫度範圍為25~30℃。由於近幾年周口地區連續出現暖冬現象,而1996年秋的溫濕度又非常適宜於發生危害,從而為它安全越冬和大發生提供了適宜條件,導致黃薊馬暴發成災。該蟲在廣東7月上旬至9月上旬,7日平均氣溫在29.1~ 33.3℃,在此溫度範圍內,溫度和降水量對黃薊馬的數量消長影響同樣起著顯著作用。8月18~ 25日,雨日7天,降水量達到90.8mm,相對濕度86.7%,其中8月18日~20日連續降雨,降水量分別為19.5mm、38mm和12mm。氣溫由30.8℃下降到27℃,黃薊馬成若蟲數量都急劇下降。

防治方法

1.及時清除田間雜草。
2.用3911處理花種,可防治苗期薊馬及蚜蟲。
3.點片發生時用5%蚜虱淨2000倍液或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4.生物防治:南方小花蝽數量較大,種群穩定,對該蟲有一定抑制作用。利用草蛉對黃薊馬也有效。
5.物理防治:用27%高脂膜乳劑,噴布後可令薊馬和蚜蟲窒息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