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神苑

黃華神苑

黃華神苑,即黃華山或黃華谷,位於林慮山主峰中段東側。據清乾隆十七年( 1752 年)《林縣誌》載:“野老雲,每歲晚秋黃花(多為野菊花,花與華音諧)滿谷,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華神苑
  • 外文名:Huang hua yuan god
  • 位置:黃華山或黃華谷
  • 特色:滿谷,故名
  • 區號:455000
黃華神苑景點,林慮山,覺仁院,黃華中寺,慈明院,王母祠,王母墓,黃華水庫,中天門,趙南長城遺址,插天峰,熊耳峰,鳳尾峰,抱螺峰,獅子峰,爭秀峰,玉女峰,摩雲峰,連屏峰,聚仙峰,石屏峰,浮屠峰,奇特怪石,著名崖岩洞:,

黃華神苑景點

林慮山

林慮山 眾多的人文景觀 這裡環境優美,寺廟林立,佛塔聳峙,史為佛門道教聖地。歷代黃華觀光的政治家有趙肅候、趙武靈王、樓緩、曹丕、劉劭、高歡、高洋、韓琦等;知名文人學者有酈道元、荊浩、許有壬、王庭筠、元好問、張商英、潘耒、謝臻、馬卿、王鐸等,都被黃華山自然景色所陶醉,引起強烈的創作欲望,留下詩文和書畫。
黃華神苑

覺仁院

覺仁院:俗稱下寺,始建於隋代,興盛於元朝。隋朝有記載的高僧曇遷任主持長老,元朝第三代主持長老為菊庵禪師。這座禪寺規模龐大,幾經修葺,殿堂古樸典雅,金碧輝煌。
山門前有巨型石碑一通。為明萬曆三十年( 1602 )春,林縣知縣胡棟主刻,上書“天開圖畫”四個楷體大字,筆力遒勁,十分醒目,確切的概括了黃華神苑天賦景貌,遊人至此,無不欣賞。
山門東側珍貴的古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樹圍 3.4 米 ,高達 20 余米,枝繁葉茂,青翠欲滴,分外喜人。
寺院西側一處佛徒墓葬塔林(俗稱下塔林),首為者是元代天曆二年( 1329 年)立的“第三代主持菊庵禪師墓塔”,加之王母祠北側的王母塔林(俗稱上塔林),均為石構喇嘛模式,數量居豫北之冠。菊庵禪師,俗稱照公,雄州新城縣中王村人氏,在覺仁院任主持時,法術超群,授徒眾多,元至治二年( 1322 年),被少林寺請作方丈。他曾與東瀛日本佛教界邵元往甚厚,為發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死後分靈骨葬埋於覺仁院僧侶墳塋、林縣墨皂寺、少林寺及其故鄉。少林寺當山首座、日本國當山沙門邵元為菊庵禪師撰寫書丹了“顯教園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序”, 1973 年日本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畫像石、碑刻拓片展覽”中,這一塔銘拓片曾轟動日本。郭沫若為此題詩:“邵元撰寫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開花落漚起滅,何言哀痛著陳言?”

黃華中寺

黃華中寺 位於爭秀峰下。創建於民國 12 年( 1923 年)。佛堂和院落圍牆、山門均於 1988 年至 1990 年重修。並修建了 108 級步雲台階,直抵此院。倚峰面河,環境幽雅,翠柏、高楊參天籠罩,爭奇鬥豔。佛堂楹聯寫道:“滂水泗青靄白雲籠碧玉,臨風顏盼丹崖翠壁舞黃華。”

慈明院

又名黃華寺、北寺和王庭筠讀書院,創建於宋代。這裡背倚群峰,樹木參天,清香四溢,寂靜宜人。宋三朝宰相、後被封為魏國公的韓琦(安陽縣人),遊覽黃華,戀景心切,嘗欲在此“緝山居為歸老計”。金明昌三年( 1190 年),畫院督監、書畫家王庭筠(字子端),在此隱居三年,設立讀書處。繪畫作詩,自號“黃華老人”、“黃華山主”、“雪溪翁”,並在林縣城黃華坊創辦黃華書院,執教講學,成為“中州書院唯此為先,大梁(開封)、百泉(在今輝縣市)皆在其後”的著名學府。他曾寫有《黃華山居詩》五首,著作《叢辨》 10 卷、文集 40 卷。傳世作品“枯木圖卷”、“幽竹古槎圖卷”等。今黃華尚存“掛鏡”“青竹”詩碑兩通。市文化館碑廊存其詩碑四首。他自撰自書的碑刻,乃我國古代書法之珍品。山門兩側鑲嵌的兩首詩碑,大草體書,筆墨飛舞,氣勢連綿,傳為清代河南省孟津縣人、官至禮部尚書、書法家王鐸撰書。

王母祠

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道家祠院,依山傍水,綠蔭環抱,風景如畫,始建於宋代,今又擴建,為二進四合院。主要建築有王母殿、廣生殿、九仙閣、拜殿、山門、碑廊等。王母殿為重檐歇山式,雕龍畫柱,金碧交輝。相傳,隋代遊方道人王津,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雲遊至此,躬耕而食,清靜無為,修道濟貧。後母子得道成仙,仍不忘扶貧濟世,深受人們尊敬,立祠奉祀。後人還在這裡奉禮西天王母,香火繚繞,遊人不絕。
山門為硬山式,莊嚴肅穆。兩通柱子上,書寫楹聯為:“瀑雨滴珠簾石洞不磨今古,蟠桃植丹灶鯉湖無限春秋”。

王母墓

位於慈明院西南,建於隋代。《顏修內傳》云:“羽客(道士)王津母墓也,”唐李泰著《括地誌》中載:“墓前大樹九株,每春桃花盛開,若有紫氣籠冠其廟。”
高崖嶄上,有民國時修建的玉皇閣,全為青石結構、雕飾門窗,風格獨特,別稱“沒梁殿”。坐於此處的涼台上,向東南俯瞰,黃華遠近風光盡收眼底。

黃華水庫

別稱黃華碧湖,建於 1956 年,壩長 40 米 ,高 10 米 ,總庫容量為 40. 6 萬立方米 ,興利庫容 36. 2 萬立方米 。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山色倒映,猶如仙境。

中天門

在二嶄梯下端,為二柱單樓仿古牌坊,後和 201 級雲步台階相連,前臨澗瀑,背靠危崖,十分壯觀。

趙南長城遺址

位於黃華南天門外東部的高家莊村東,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狀如長龍,縱貫南北,穿山嶺跨河谷,蜿蜒於林慮山腳,逢石石壘,遇土土築,雖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但遺址沿存,往日雄風,油然可見。據《史記·趙世家》中載:“(趙肅候)十七年(公元前 333 年)國魏黃不克,築長城。”“(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 307 年)春正月,王北略中山之地……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舊志亦說:趙南長城北接滏陽(河北省武安縣境內),南接河內(今河南省泌陽縣境內)。
秀麗的自然風光 黃華不僅有倚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寺廟古剎,而且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景色,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形成“七十二景觀”。《太行寰宇記》載:“隆慮有三峰:第一曰仙人樓,第二曰玉女台,”均在此。這裡共有奇峰 12 個,名稱由,有的取其色,有的取其形,有的與歷史典故有關。

插天峰

高峻而尖銳,威風凜凜地雄居於慈明院最北部,顯得格外神奇。峰頂雲霧蒸霞,猶如與天際相連。循徑上攀,峰頂平坦,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美的,令人心曠神怡。昔人曾寫詩讚曰:“壁削孤峰勢插天,峰頭雲氣與天連;等閒搔首雲連外,呼吸渾通帝座前。”林縣舊志載,北齊高歡在此建造避暑宮。《北齊書·文宣帝紀》中載:“天保四年( 563 年)五月庚年,帝狩獵於林慮山。”即文宣帝高洋到此,又建造了御花園。這些建築物,在歷代詩文中均有記載,幾經滄桑,僅存遺址,但由此可知,北齊時黃華已是一個令人嚮往的遊覽避暑勝地。

熊耳峰

在慈明院西第一層崖嶄上,有兩峰尖,昂首高突,形如熊耳,崖壁上綠茵繁茂,把大熊裝點得分外妖嬈。

鳳尾峰

在王母祠後。因峰如鳳凰飛舞得名。峰下溪流迴環,峰頂蔥草纏繞。在鳳尾、熊耳兩峰之間,有一翁肚梯,可攀山頂。

抱螺峰

在慈明院北,形似海螺,峰壁如削,突兀崢嶸。

獅子峰

在覺仁院北側,峰如雄獅,有頭有耳,昂首蹲立,形象逼真。

爭秀峰

在獅子峰上,兩峰相向,上潤而險,出類拔萃。

玉女峰

在中天門上,峰如玉女翩躚起舞得名。

摩雲峰

在玉女峰上,常系雲霧繚繞,得名。攀之絕頂,近看玉女、摩雲兩峰之間的可枕溪,遠望幽谷景色,宛如置身於雲天之中。

連屏峰

在冰冰洞上,峰巒壘翠,回還接連,下有山泉飛瀑,如同畫屏。

聚仙峰

懸崖絕壁,如同刀削,相傳為“八仙”聚匯之處。

石屏峰

在水庫東南,峰壁筆直,其狀似屏。

浮屠峰

又稱掛鏡台,在進珠簾東南。孤峰拔起,高約百米。峰頂崖石奇特,在日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傳說這是王母的梳妝檯。

奇特怪石

有仰止石、響鼓石、棋盤石、甜瓜石、落桃石、抽斗石、試劍石、飛石、二郎擔山石、佛祖石等。這些嶙峋怪石,千姿百態,十分宜人。最為引人欣賞的有仰止石,由兩塊巨石磊在一起,雖搖搖欲墜,但自古至今永保全然。石上的那塊寫有“仰止”兩字的橫匾,為明萬曆年間刻,提醒遊客留步,極目觀賞此外景觀。據傳,戰國時的武靈王趙雍,在具備掌管政務才能後,大膽創新,決心實行軍事改革,公元前 307 年正月,他召集樓緩等重臣,在這裡觀賞其先王越肅候修建的趙南長城,商定了“謀胡服,習騎射”,強化軍隊素質的戰略決策。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劉劭,在他的《趙都賦》中寫下了“置酒黃華之館”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石屏峰上的飛石,十分迷人。傳說古時金燈寺下有戶農家的女兒叫玉榮,經常黃華採桑,與這裡的男青年貴相識, 三月初一 ,在金燈寺喜寶石上落坐,兩人山盟海誓,訂下終身。不料被玉榮的舅父看到,他拿刀弄斧,要把這一男一女砍死。魯班神知道後,為了成全這一雙男女的婚事,就掄的起山斧,照喜寶石一剁,連人帶石,從金燈寺往北一扔,不偏不倚,落在石屏峰上,成俯衝式的停在哪裡,一對情人安然無恙的著地,結成了美滿夫妻。試劍石,在插天峰下,高約 3 米 ,石斷如截。相傳北魏相高歡,曾在此試劍。黃華山南天門處的二郎擔山石,傳說是二郎擔山趕太陽路過這裡,放下擔子休息進留下的巨石。後人在石上寫了“南天門”二字。

著名崖岩洞:

桃花岩,在進珠簾上。岩上原有桃樹,傲然挺立,花開吐艷。
飛雪岩,在北齊宮殿遺址西南,泉水飛瀉,為石所擊,日光照射,如白雪紛飛。母豬岩,在二道嶄上,崖縫中長年流水,形成眾多鐘乳石,其中一石酷似母豬橫臥,小豬吃奶之形象,用石敲擊,即可發出“空空”響聲,猶如豬哼哼叫聲。漏天岩,在下寺東側上嶄跟,經常有水滴落滲漏。
羅漢岩,在二道嶄上,原有 18 尊羅漢像,有坐、有立,形象生動,後毀掉,今存遺址。崖頭有碑碣。
香水岩,在魏家莊西黃華谷南嶺。
碾子岩,在羅漢岩北側,有石碾一盤,為僧人所用。
玉女岩,俗稱媳婦岩,在漏天岩西側,多有婦女香客住此。
讀書岩,在北寺西,傳說是僧人早起背誦佛經的幽靜處。
紫玉崖,在二道嶄上,崖壁色紫得名。蒼龍洞,在梳妝檯上側大嶄上,洞深 20 米 ,中有廟宇,洞底鵝卵石,五彩繽紛,每年夏季,洞口冒白氣,形成雲霧,欲稱“龍吐霧”。
三聖洞,(亦稱三羊洞),在西部山頂,洞內有三個酷似羊頭的白色鐘乳石,不分春夏秋冬,乳頭上有清水滴漏,叮冬有聲。
玉女洞,又稱聖人洞,位於玉女峰壁,懸崖數丈,陡峭壁立,然洞在峭壁,人不可攀,水從洞出,夏季匯成瀑布,引人入勝。
海蟾洞,在北寺西,大石上刻有洞名。傳說舊時僧人此燒香叩頭,向仙家求借碗筷盤子,後沒有如數還夠盤子,從此就不再顯靈了。
飛瀑溪潭 這裡水源充沛,飛瀑高懸,溪流潺潺,潭水漣漪。進珠簾瀑布,位於黑龍潭之上,水自崖巔飛落,自成壺天一方,冬不冰,旱不涸,懸流隨風飄瀝,如半天飛雪,日光照射,又似七色珍珠,上下翻滾,耀眼生輝,俗稱“珍珠倒捲簾”,為黃華七十二勝景之一。丹霞翠壁,銀河下濯,墜入綠潭,嚴冬臨,水落積為冰洞,冰洞如缸,故稱為“冰冰洞”,盛夏冰始融消。賞景者常觀奇不捨,留連忘返。元代詩人元好問,觸景生情,賦詩曰:“湍聲洶洶轉絕壑,雪飛凜凜隨陰風。懸崖千尺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進珠簾西側有一天險,峭壁千尺,名曰公主關,中有險么叵通天平山。相傳高歡的公主曾屯兵於此,協同其父轉戰晉豫,至今遺蹟尚存,雄風猶在。本門帶,在黃華北崖第三級嶄上,外臨丹崖,內倚翠壁,瀑流直瀉,遊人至此,如登畫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在記載這一奇景時曰:“縣有黃水,水出木門帶,帶即門之第三級也。去地七里,懸水東南注壑,直瀉岩下,狀若雞翅,故謂之雞翹洪,蓋亦天台、赤城(浙江省天台縣天台山、赤城山)之流我也。”碧玉溪,在中寺南側黃華河谷。可枕溪,在玉女、摩雲兩峰之間。明月池、蒲泉、澄潭泉,水涌似帶,如瓊漿漫溢,皆位於下寺南側。這裡的河谷上有兩塊對峙而立的巨石,中劈如門,故名石闕。石上有許多遊人留下的題刻,如“玉峽台”、“弈棋石”、“飛雪亭”等。清澈溪水從石闕中間傾瀉,潺潺作響,如同從鴛鴦瓦上流下一樣,把河底基石磨鍊的光滑如鏡。再下游,河水流到較平緩處,遇到巨石阻擋,出現了向回返滾的水浪,形成了“黃華流水顛倒顛”的奇景。
另外還有白玉溪、黑龍潭、龍口泉溪、龍鬚泉、鐵鏡池、王母池、洗參池等,都是令人迷戀的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