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芽

黃芽

黃芽有兩層涵義,其一指茶名,即黃芽茶;其二指養生術語。黃芽茶主要有四川蒙山黃牙和安徽霍山黃芽。

養生術語:在人靜的過程中,先天真一之氣慢慢地產生並匯聚到一起,就像剛剛生成的黃芽一樣。

人心靈知虛靜,道心真知發現,生氣復還,如草木在地中萌芽,其色黃嫩,其質純水,故名黃芽。黃芽即是真鉛,為先天之精,內煉中先天一氣的萌芽,如草木萌生黃芽,充滿生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芽
  • 產地:四川省名山縣蒙頂山山區
  • 簡介:其一指茶名
  • 實質:養生術語
  • 種類:四川蒙山黃牙和安徽霍山黃芽
茶名,蒙山黃芽,霍山黃芽,養生術語,

茶名

蒙山黃芽

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頂山山區。蒙山黃芽的採制工藝與茶品:以每年清明節前採下的鱗片開展的圓肥單芽為原料,經過一殺青、兩色黃、一堆放、三復鍋、二烘焙等製作工藝,使成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全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葉底全芽嫩黃。是黃芽類名茶極品。
蒙山茶栽培始於西漢,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唐元和八年(813)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載:“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每年清明節前,名山縣令擇吉日,沐浴禮拜,朝服登山,請山上寺院主持大和尚焚香禱告,開啟茶園。在“皇茶園”中採摘茶葉360片(合夏曆全年日數),炒製成茶,存入兩隻銀瓶,貢送京都,供帝王祭祖之用。同時,在蒙山上清峰、甘露峰、玉女峰、井泉峰、菱角峰等處採摘“凡種”茶葉,揉製成團,名“顆子茶”,貯於18隻錫瓶之內,陪貢入京,稱作陪茶。這正如有詩所云:“蒙茸香葉如輕羅,自唐進貢入天府。”蒙頂茶年年作為貢品奉獻歷代皇室享用,直到清末罷貢,長達一千一百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蒙頂茶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盛產於安徽省霍山縣盛產一種名茶,其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故被稱為“霍山黃芽”。司馬遷《史記》記述:“壽春之山(霍山曾隸屬壽州,故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唐朝李肇《國史補》把黃芽列為14品目貢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黃芽歷代都被列為貢茶。宋代開設霍山茶場,茶葉主要運銷蘇州、揚州、山西、山東、河南、東北等地。明朝萬曆年間,霍山縣令王毗翁《黃芽焙茗詩》云:“露蕊纖纖才吐碧,即防葉老采須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來一縣香。”1915年,霍山黃芽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1999年,霍山黃芽再獲全國“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目前,霍山黃芽已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金葉黃芽”與黃山、黃梅戲並稱為“安徽三黃”。霍山黃芽之所以出名,其根本原因在於其內在本質。它的茶葉芳香物質及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十分豐富。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顯示,霍山黃芽的香氣成分共有46種之多,其中香葉醇含量高出一般名茶5倍之多。同時,霍山黃芽還富含胺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雖不能“久服得仙”,但長飲霍山黃芽,確實有助於延年益壽,有益於身體健康。霍山黃芽的優秀品質緣於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茶樹品種。霍山黃芽主產於該縣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區。
黃芽
霍山黃芽加工工藝複雜、工序繁瑣,是國家為物質文化遺產。安徽綠力生態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結合家傳秘方再次複製千年霍山黃芽,現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霍山黃芽傳統工藝傳承人。該公司所出“清茗”黃芽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榮譽。
據史料記載,霍山黃芽起源在唐朝之前。唐李肇《國史補》把壽州霍山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
霍山黃芽唐時為餅茶,唐"膳夫經手金錄"載:"有壽州霍山小團,此可能仿造小片龍芽作為貢品,其數甚微,古稱霍山黃芽乃取一旗一槍,古人描述其狀如甲片,葉軟如蟬翼是未經壓制之散茶也。"
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志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注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誌》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霍山黃芽曾一度失傳。1971年以來開始挖掘、研製、恢復生產。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縣茶辦室選派農業局茶廠、壩上茶站三位茶葉技乾,在烏米尖同三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茶農共同炒制黃芽茶,總計14斤茶樣,當即用白鐵桶封裝六斤上報國務院進行鑒評。翌年縣土產公司又布點三處,正式生產黃芽,金字山為重點,數年來,由審評室老茶師負責技術輔導。其餘兩處為烏米尖和金竹坪。此後,經過大化坪區農技站、茶站的技術人員反覆切搓,試驗改進,黃芽茶採制技術有所提高,品質規格趨於固定。黃芽茶收購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購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價8.50元。
至尊霍山黃芽至尊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炒制工藝未見記載,據金雞山、烏米尖做過數十年黃芽的老農口傳,解放前曾為山東商人生產"米茶",採摘細嫩的一芽一葉,炒制技術與今相仿。
現今的霍山黃芽系散茶又稱芽茶。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後二、三日採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其炒制技術分為炒茶(殺青和做形)、初烘(攤放)、足火(攤放)和復火踩筒等過程。
七十年代以來,"霍山黃芽"每年都特貢中央國家機關為辦公用茶。90年獲商業部農副產品優質獎、93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抱兒鐘秀”黃芽貢茶的傳說
公元641年,唐太宗時,24歲的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贊乾布成親,據《西藏日記》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的大量物品中就有壽州茶葉和茶籽。
據唐翰林學士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記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今安徽霍山),此邕湖者(今湖南嶽陽)。”又據《唐國史補》記載,唐代貢茶有十餘品目,霍山黃芽位列前六。
民國四年,《霍山縣誌》記載,公元1915年,霍山“抱兒鐘秀”黃芽茶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獲“金獎”。
是什麼原因使霍山的茶葉遠赴西域?又是誰製作的霍山黃芽在大唐盛世成為貢茶?“抱兒鐘秀”黃芽茶又為何能在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故事還得從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妹李翠蓮說起。
話說大唐太宗皇帝登基之後,改元貞觀。是時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八方進貢,四海稱臣,後人稱之為“貞觀之治”。唐太宗的御妹玉真公主李翠蓮出生在帝王之家,自幼淡泊名利,敬佛修善,經常出沒於京城大小寺廟之中。雖貴為公主,但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在唐太宗為玄奘法師西域取經餞行的法會上,李翠蓮巧遇一位霍山南嶽廟的遊方高僧。高僧見李翠蓮面相慈悲,骨格清奇,便對李翠蓮說道:“公主出身豪門,心懷慈悲,幼時即結佛緣,甚是難得,如能在東南方出家修行,他日必成正果。”李翠蓮聽了高僧一席話後,更堅定了她出家修行的決心。於是,在一個秋陽高照的日子,她悄然離開京城,千里迢迢地來到霍山,在霍山縣令和南嶽高僧的幫助下,到了掛龍尖上的一座庵廟削髮為尼,當上了住持。
由於庵廟規模不大,年久失修,李翠蓮決定對庵廟進行維修和擴建。這樣,擴建後的庵廟有前殿、中殿、後殿,東、中、西廂房數十間房舍,四周圍有院牆,分東、南、西、北四門,牆壁均用塊石壘砌,風格獨具,氣勢宏偉。由於庵廟建於掛龍尖一山之巔,這裡松竹繁茂,怪石嶙峋,泉水淙淙,終日白雲繚繞,李翠蓮在廟宇建成之際,欣然揮毫寫了“萬里晴空紅日近,一庵高踞白雲深”的對聯,貼在廟門兩邊的門框上,由於聯語有“白雲庵”三字,故此廟從此就叫白雲庵了。
冬去春來,李翠蓮在白雲庵修行已有數年。她在京城時雖不食葷,卻酷愛飲茶。小小年紀幾乎飲遍了國內名茶。霍山是著名的黃芽茶之鄉,每到春季,姑娘媳婦們紛紛上山採茶,男子漢們在家中忙於烘製黃芽茶。此時的霍山城鄉真箇是“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來一縣香。”李翠蓮在誦經弘法之餘,也帶領眾尼隨當地茶農一起採茶制茶,樂此不疲。李翠蓮在採茶制茶之初,遍訪當地茶農,虛心請教採茶制茶的經驗。晚上,李翠蓮在燈下細心研讀陸羽《茶經》。幾年後,李翠蓮終於悟出茶葉製作的精髓,總結了一套完整的採茶制茶方法和加工工藝。她製作的茶葉有一種獨特的清香之氣,得到當地茶農的讚賞,經常向她討教制茶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一天,一位農婦捧著一包自製的生茶,請李翠蓮品嘗指導。李翠蓮品嘗之後甚是驚訝。見此茶雖然製作粗糙,但茶質甚好。急問農婦此茶產於何處。農婦答道,此茶產於抱兒峰(今霍山太陽鄉金竹坪附近)。李翠蓮又問,何為抱兒峰,峰在何處。農婦答道,說起抱兒峰,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呢。
茶農諺語
在娘家清清秀秀,到婆家黃皮骨廋 ——來形容霍山黃芽。

養生術語

原系外丹家用指丹鼎內所生芽狀物,視其為生機方萌之象,又其色黃,故名。內丹家借用,謂先天一炁萌生的象徵。《悟真篇》:“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即指入靜之中,先天真氣漸生漸聚,如同方萌黃芽。又為“藥物”的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