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腿漁鴞

黃腿漁鴞

黃腿漁鴞(學名:ketupa flavipes),是鴟鴞科、漁鴞屬的鳥類。黃腿漁鴞是大型鴞類,體長58-63cm,外形很像褐魚鴞,但體型稍大,上體較多橙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羽乾紋;飛羽和尾羽具橙棕色橫斑和端斑。下體橙棕色,具暗褐色羽乾紋,跗蹠上部被羽。

黃腿漁鴞棲息於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闊葉林和林緣次生林中,常單獨活動,主要在下午和黃昏外出捕食,以魚類為食,兼食鼠類、昆蟲、蛇、蛙、蜥蜴、蟹和鳥類。

黃腿漁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腿漁鴞
  • 拉丁學名:ketupa flavipe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漁鴞屬
  • :黃腿漁鴞
  •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1836
  • 英文名:Tawny Fish-owl
  • 保護級別:無危(LC),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腿漁鴞前額至上背,包括肩羽在內的上體橙褐色,具寬闊的黑褐色羽乾紋,除後頸和上背外,各羽兩翈還具淡棕色塊斑。兩翼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外翈均具棕色橫斑和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深茶黃色,具黑色羽乾紋,尾上覆羽先端則形成矢狀羽端斑。尾黑褐色,具5道“V”形橙棕色斑和羽端斑。頭、頸和耳羽簇橙棕色,各羽中央黑色。眼先白色,羽軸末端黑色,頰、頦橙棕色,具黑色羽乾紋。其餘下體橙棕色,具寬闊的黑色羽乾紋,下腹和尾下覆羽黑色羽乾紋不明顯或缺失。喉羽基白色,形成一大型白斑。覆腿羽為橙棕色絨羽。跗蹠後緣1/3被羽,前緣被羽過半。
黃腿漁鴞的虹膜鮮黃色,嘴角黑色,上嘴先端角黃色,蠟膜暗綠色,跗蹠灰黃色,爪暗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065g;體長627mm;嘴峰42.4-48mm:翅420-440mm;尾210-242mm;跗蹠75-84.5mm。

棲息環境

黃腿漁鴞棲息於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闊葉林和林緣次生林中,多棲於河邊喬木樹上。

生活習性

黃腿漁鴞常單獨活動,主要在下午和黃昏外出捕食,有時白天也活動和獵食。特別是陰天,捕食時常棲於河邊高高的樹枝上,俯視水面,見有食物,則猛撲下來,用爪抓捕食物。受到驚擾時不輕易飛走,鳴聲似“whoo-hoo”。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兼食鼠類、昆蟲、蛇、蛙、蜥蜴、蟹和鳥類。

分布範圍

黃腿漁鴞在中國以內分布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和台灣。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和中南半島。

繁殖方式

黃腿漁鴞的繁殖期從11月到翌年2月。喜歡利用鷹類舊巢,通常並不修理即產卵,也產卵於地洞或岩洞中。繁殖期間雌雄成對生活。通常每窩產卵2枚,卵的大小為56-59mm×45-48mm。

亞種分化

黃腿漁鴞為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黃腿漁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2,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黃腿漁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黃腿漁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部、農業部1989年1月14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