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房

黃縣房

黃縣房位於龍口市,始建築於清初,是黃縣巨富“丁百萬”家族所建造的四合院式建築,具有膠東地域特色。建築採用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屋頂覆以仰哈魚鱗青瓦,每路中軸對稱布局,宅院規劃完整,功能齊全。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縣房
  • 代表建築:丁氏故宅、西河陽村民俗博物館
  • 地點:龍口市
  • 時期:清代
  • 類別:房型
  • 解釋:具有膠東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築
丁氏故宅,簡介,建築特點,履素堂,西河陽村古村落,簡介,吉元故居,同德店故宅,建築特點,傳統式黃縣房,黃縣三雕,

丁氏故宅

簡介

代表了龍口人歷史的富有、聰明和靈力。
黃縣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丁氏故宅和西河陽村古村落為代表。
丁百萬是黃縣著名富豪,以經營當鋪、錢莊起家,清康熙年間始致富。丁氏發跡後,徵召邑內外能工巧匠,在黃縣城裡營造宅第,規模宏大,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屋坐西朝東,為典型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群分若干個大院,每個大院由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古樸大方。如今的丁氏故宅,只是丁氏家族八大支系中的“西悅來”一支遺存下來的部分宅居,現存55棟243間,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不足其原有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鼎盛時期,該家族宅第多達3400餘間,遍及大部分黃縣城區,氣勢恢宏,冠絕一時。

建築特點

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在前後柱間架設大梁,大梁之上重疊數層小梁,用來承托屋頂,逐漸縮短,構成兩面坡形式。在左右柱間架設額枋,在額枋之上對應梁頭間架檁,檁上架椽,構成了抬梁式建築的空間骨架。
笆板:屋面笆板上面覆有三層材料,第一層為1公分厚的白石灰,稱護板灰;第二層用熬制的糯米汁、優質黃土和白灰三種材料攪拌而成,以2.5公分厚抹上;第三層是抹草泥,最後覆瓦。這樣,不論風雨如何肆虐,即使瓦片全部破碎,也不會漏雨。
仰合魚鱗青瓦:泥質魚鱗灰瓦覆蓋,呈曲線形;下雨時,雨水經過緩衝後,流至屋檐垂直落下,形成一排排水簾,既實用又壯觀。
黃縣房
抬梁式木構架結構
中門開在一線上:故宅整體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屬套院式封閉群體,四周以牆圍合,外形酷似宮城,採用傳統中軸分界對稱格局。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便以一條更道為中軸分界線,縱貫東西分成封閉的兩大宅院,每個大院又由橫向五進四合院落組成。尤為講究的是,從第一院落正廳到最後一幢房屋的前後中門都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當有重要禮儀時,中門全部打開,直貫始末。
門當戶對:大門兩旁的石鼓,稱為門當;門框上方的四個門簪,稱為戶對。
黃縣房
中門開在一線上
福囤子:房頂對稱的龍頭,稱為正吻,有鎮宅避邪之威,龍頭之間的脊飾,俗稱"福囤子",表示家中糧食滿倉,已逾屋頂。
黃縣房
福囤子
主僕有別禮儀多:故宅院落地面鋪設考究,石塊的色彩、形狀區分明顯。如,“愛福堂”與“履素堂”之間的更道用青色不規則石塊鋪成,是僕人、傭人、更夫走的路。而主人走中門,中門之間院落地面由方正白色理石鋪成。主僕所走道路不同,彰顯封建等級。
黃縣房
故宅院落地面鋪設
五脊六獸:故宅屋頂飛檐飾以龍頭吻獸。在岔脊上,分列著5個形態怪異的小獸,建築學上稱為行什、鬥牛、獬豸、狻猊、押魚,民間俗稱“五脊六獸”“獸狗子”。
黃縣三雕技藝:照壁上的喜鵲登梅圖,瀟灑飄逸,線條流暢。建築中的額、枋、柱、門裙板等部分的木雕,雕工細膩精湛,在與雀替相連的額枋部位,用鏤空法雕出吉祥圖案,配有浮雕佛手、壽桃、石榴、葡萄、珊瑚、靈芝、荔枝、如意、八寶圖等,旨在表現宇宙萬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給人以美的享受。儘管其中有宣傳封建禮教、追求功名利祿的內容,但也含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