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節行書詩軸

黃節行書詩軸

基本介紹

作品簡介,黃節簡介,

作品簡介

黃節行書詩軸》是我國清代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黃節的書法作品。此作是黃節為賀好友余紹宋五十大壽而作。此作為紙本,縱103厘米,橫23厘米,為浙江省圖書館藏品。款中“越園”即好友余紹宋。
黃節行書詩軸

黃節簡介

黃節(1873——1935),廣東順德人,字晦聞,又字玉昆,別署佩文、黃史氏、蒹葭樓主、甘竹灘洗石人等。清末在上海與章太炎、馬敘倫等創立國學保存會,刊印《風雨樓叢書》,創辦《國粹學報》。民國成立後加入南社,長居北京,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以詩名世,與梁鼎芬羅癭公、曾習經合稱嶺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樓集》。作品兼見唐詩的文採風華與宋詩的峭健骨格,人稱“唐面宋骨”。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頗多精當見解,著有《詩旨纂辭》、《變雅》、《漢魏樂府風箋》、《魏文帝魏武帝詩注》、《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詩注》、《鮑參軍詩注集說》、《謝康樂詩注》、《謝宣城詩注》、《顧亭林詩說》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清華園裡,有好幾位不向當局賣賬的學者,他們以學人的風骨,維護著學術的尊嚴,其中有一位就是精通國學的順德人黃節。無論是汪精衛電召出席所謂“國難會議”,還是陳濟棠邀任教育廳長,他都堅辭不就。
其實,黃節本是一個熱衷時局的人。早年他在順德簡岸讀書草堂就讀時就與同窗以匡世扶危相勉勵。後浪跡大江南北,接觸進步人士,接受反清思想,從事文化救國事業。為此,他曾變賣祖業,赴上海與章太炎、鄧實、馬敘倫等創報刊,辦學會,闡發反清思想,寫下大量愛國詩文,還曾為胡漢民草擬《誓師北伐文》。
袁世凱復辟帝制期間,黃節頻頻撰文抨擊,致遭忌恨。此後,不再從事新聞輿論工作,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1917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授中國詩學。1922年拒任北洋政府秘書長。後曾擔任過一年的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兼通志館館長。因對時局不滿,於1929年辭職,仍回北大,同時兼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
黃節一生以詩名世,作品兼有唐詩的風采風華與宋詞的骨格峭健,人稱“唐面宋骨”。在學術方面,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頗有見地,學界視為一代宗師,著述達10餘部之多。
1935年1月24日,黃節病逝於北京,葬於廣東白雲山御書閣畔。
清末與章太炎、鄧秋枚等人在滬創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社,主筆《國粹學報》。1908年參與發起南社,以詩文鼓吹革命,人稱為“南國詩人”。又因曾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被稱做“詩人廳長”。歷任高等學堂監督、北大教授、廣東通志館長等。1929年兼清華研究院導師。為廣東簡朝亮弟子,工詩,著有《蒹葭樓詩》、《詩學》、《詩律》、《阮步兵詠懷詩注》、《曹子建詩注》、《漢魏樂府風箋》、《周秦諸子學》等。有資料說黃節書法宗米芾,旁及《馬鳴寺碑》。米芾書風多變,或英俊剽悍,用筆迅疾;或超逸俊邁,自然天成;或穩健凝重,氣魄雄強;或跌宕生姿,變化莫測……米芾書法是靈氣、天資、功力再加上癲狂諸多因素的結合體,非一般人可以強學得來,因此,後人學他,大多是只像一點或一個方面。黃節學米,也沒能逃出這個窠臼。從這幀作品看,黃節學米的痕跡並不十分明顯,但個別字及一些點畫上又實實在在有米芾的影子,如“江”、“水”、“更”、“雲”等字便是。
黃節書法寫得放鬆自然,撇畫細勁並帶有波折,是其特色所在。另外,他在寫折筆時以圓轉為多,順勢而下。相對而言,鉤畫不太理想,單薄而機械,有過於隨意之嫌。
黃節書法結字頗有幾分生拙的味道,再加上字與字之間牽連極少,表現得很獨立,故而顯得老成持重,絲毫沒有米書那種天馬脫銜、追風逐電、熱情奔放的特點,反倒有幾分碑意,這就是黃節學《馬鳴寺碑》的結果。《馬鳴寺碑》為北魏時真書,它的點畫豐厚渾勁,橫折豎筆飽滿,橫筆起伏變化,用筆方圓結合、剛柔相濟。這些特點在黃節的這件行書作品中也有表現,如“平”、“君”等字。雖然黃節的書法中見碑見帖,但兩者結合得比較和諧,十分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