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沖積平原

黃河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河沖積平原
  • 外文名稱:The alluvial plain of the Yellow River
  • 所屬地區:寧夏、內蒙古
  • 地理位置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
  • 面積:4.2萬平米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銀川平原,簡介,現狀,河套平原,簡介,現狀,

銀川平原

簡介

銀川平原(Yinchuan Pingyuan):位於賀蘭山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地質構造上為斷陷盆地,經黃河及平原湖沼長期淤積而成。自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包括山前洪積平原,東西寬10~50公里,南北長165公里,面積7000餘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由於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現狀

銀川平原處於溫帶乾旱地區,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無霜期約160天。熱量資源較豐富,10℃以上活動積溫約3300℃。氣溫日較差大,平均達13℃,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物質積累。雖乾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黃河年均過境水量達300餘億立方米,便於引灌,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較好,為發展農林牧業提供極有利條件。2 000多年前,中原大批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一起,利用黃河水開渠灌田,經營農牧,成為中國大西北開發最早的灌區,素有“塞上江南”之譽。有著名的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秦渠、漢渠等古渠。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新辟的西乾渠、東乾渠等9等乾渠和2000餘條支斗渠。位於河西灌區的唐徠渠,興建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經唐代大規模擴建,20世紀50年代後又加修整;渠線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等5縣市,長154公里,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斗渠800餘條,可灌農田5.3萬餘公頃,是寧夏最大的引黃自流乾渠。
50年代末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使銀川平原灌溉面積擴大為20餘萬公頃,比1949年增加近2倍。其中銀南灌排條件較好,作物以稻麥為主,是寧夏的高產穩產地區。銀北主要作物為小麥、雜糧、甜菜、大豆等,因地面坡降小,地下水位高,土質粘重,排水不暢,土壤鹽漬化較嚴重。但土地廣闊,發展生產的潛力很大。銀川附近湖沼棋布,為寧夏重要的水產基地。賀蘭山山前洪積平原草場遼闊,是寧夏灘羊產區;隨灌溉面積擴大,林木、瓜果、枸杞和畜牧業發展迅速。銀川平原耕地僅占全自治區1/5,而糧食產量占2/3,糧食商品率約達30%以上。

河套平原

簡介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占平原總面積的1/4,余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

現狀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縱橫交織,適於種植春小麥、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為內蒙古、寧夏地區的主要農業區。有塞外米糧川之稱。平原上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鹼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豐,黃河北岸山前埋藏較深,平原較淺,由10~30米減至2~3米;含水層由厚變薄,湧水量由100噸/小時遞減為60噸/小時;礦化度漸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黃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約1~3米,湧水量10~40噸/小時,礦化度1~3克/升。
又稱後套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梁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 1050米。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斗、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銀川平原:是我國八平之一的河套平原的西南部,故稱西套。位於賀蘭山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經黃河長期沖積和賀蘭山長期洪積而成,呈北偏東延伸,南北長82公里,東西寬64公里,總面積為3499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