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黃河故道(黃河故道(碭山黃河故道))

碭山黃河故道(碭山黃河故道)

黃河故道(碭山黃河故道)一般指本詞條

碭山境內黃河故道流域面積277.8平方公里,水面36.5平方公里,流經7個鎮和4個果林場,全長46.6公里,水質達到國家三類標準。

碭山黃河故道已開發出“烏龍披雪”、“故黃映雪”、“梨樹王”等10多個自然景點。

2016年,碭山梨花節期間,赴碭遊客突破6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2.4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碭山黃河故道
  • 外文名稱:DangShan Yellow River communist-held
  • 地理位置: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
  • 著名景點:梨都博物館
地理位置,生物,主要景點,梨都博物館,梨樹王,瑤池煙霞,黃河故道遺蹟公園,碭山民俗文化園,風景圖片,

地理位置

碭山境內黃河故道流域面積277.8平方公里,水面36.5平方公里,流經7個鎮和4個果林場,全長46.6公里,水質達到國家三類標準。
碭山黃河故道

生物

每年秋末冬初,碭山縣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就變成了鳥類的天堂。近日,數千隻大雁、灰鶴、天鵝、綠頭鴨等候鳥在濕地保護區核心區集結,短暫的休息後準備集體向南遷徙。春來秋去,這些鳥類舉家結伴南遷時在黃河故道濕地歇腳,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呈現水碧天藍,百鳥翔集的美景。每年10月底至1月份,越冬鳥類大規模南遷的時候,這期間,包括大雁、灰鶴、天鵝、綠頭鴨等在內的諸多候鳥種類,從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飛來,沿著多條遷徙通道向南飛去進行越冬,而作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黃河故道濕地是候鳥南遷的一處重要中轉站。到第二年春天,也就是3、4月份的時候,這些鳥類再陸續返回北方繁殖。
碭山縣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碭山縣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

主要景點

梨都博物館

碭山縣50萬畝梨園,濃厚濃郁的“梨文化”,10多億公斤產量,國內外聞名的“碭山酥梨”品牌,造就了世界“梨都”美名。建設梨都博物館,以實物、圖片等形式,利用現代聲、光、電系列服務,展示碭山、全國及至世界其它國家各種梨果及其栽培歷史及文化。
碭山黃河故道
博物館由主樓和“世界梨園”兩部分組成,主樓室內承擔全部展示功能,頂部設觀景台,供遊人觀賞黃河故道及萬畝梨園的美景,“世界梨園”為室外梨園,面積1000畝左右,引種栽培世界各種梨樹品種,建成世界上梨樹品種最為齊全的果園,與碭山“世界梨都”地位相適應。該項目投資總額2000萬元。

梨樹王

碭山梨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存有逾百年梨樹6萬餘株,以其滄桑歲月、綠蔭碩果,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其中一株樹齡達200多年,樹冠占地面積0.4畝,最高單株年產量2000公斤,被譽為“梨樹王”,該景區以此為重點,完美服務設施,同時建設“梨鄉小坊”。
“梨鄉小坊”集梨產品加工作坊、特色產業觀光、休閒勞動以及特色旅遊接待設施功能為一體,建設材料體現質樸自然的特點,營造戲劇化(古代作坊)的休閒氛圍,由作坊和“果吧”兩部分組成,作坊主要用於梨膏糖製作,供遊客參觀和參與,體驗勞動樂趣。製作過程以手工勞動這主,營造純粹的田園生活氛圍。“果吧”向遊人提供一般酒吧、茶座的服務,同時提供具有梨都特色的梨果及其它水果品嘗,水果食品、飲品品嘗服務。投資總額1000萬元。

瑤池煙霞

黃河故道水質清潔,無任何污染,構成了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畫卷。特別在梨花、桃花盛開,碩果纍纍的美好季節,身歷其境,泛舟水上,觀兩岸美景,品梨桃佳果,令人飄飄然欲仙,如入“瑤池煙霞”夢境。在該景區建設遊船碼頭,增加服務設施,同時建設黃河文化走廊,展示碭山人民的黃河情結。投資總額2000萬元。

黃河故道遺蹟公園

公元1128年至1855年黃河流經碭山700餘年,最後一次改道北徙後,在碭山縣境內中北部留下一條東西長46.6公里的廢河道,即黃河故道。故道現有水面650公頃,濕地300公頃。故道內鳥類雲集,多達百餘種,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10種,省二級以上保護鳥類20多種。有木本植物200餘種,野生草本植物300多種,是皖北地區最大的物種多樣性基因庫。黃河故道地區1999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0年被命名為碭山酥梨省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勤勞勇敢的華夏民族。黃河是一條多變的河流,歷史上數百次泛濫與改道,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黃河流經碭山期間,有記載的決口和泛濫多達50餘次。為了與洪水抗爭,碭山人民修建了大規模的堤防系統,迄今保存完好,成為黃河故道演變過程的有力見證。黃河改道後雖然結束了長期洪澇災害的歷史,但廢棄的河床被漫漫黃沙所吞噬,“風起漫天沙,張嘴沙打牙,走路難睜眼,莊稼被打瞎”就是當時的寫照。面對新的災難,碭山人民並沒有妥協,而是拿出千百年來與洪水作鬥爭的勇氣,與風沙抗爭。種植抗風沙、耐鹽鹼、耐旱澇的梨樹,不僅有效治理了風沙,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科院《總體規劃》對此評價說:“碭山梨園與黃河故道遺蹟的綜合價值是極高的,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任一單一領域,從整體來看,其地位是重要的和無與倫比的,是具有全國意義甚至國際意義的旅遊資源。”
該項目藉助自然河道蹤跡,河道變遷沙盤,主題雕塑小品,黃河故道剖面(或大型室外剖面模式)、黃河文化展廳等形式,結合科學、準確、生動的解說,全面、系統地展現黃河歷史上改道的變遷過程,揭示黃河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為遊客提供了解黃河歷史、領會黃河文化、找尋黃河情結的最佳去處。投資總額1500萬元。

碭山民俗文化園

碭山縣獨特的地理位置融會了四省的民眾風情,構成了“走一縣,看四省”的獨特民俗風貌。從地方戲曲到日常習俗,從四方俚語到行為舉止,四省特色皆有體現,成為名副其實的“四省民俗博物館”。通過建設民俗文化園,展現梨都碭山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廣受人們喜愛的鬥雞、鬥狗、斗羊等具有特色的民間動物競技表演,所對遊客產生的較強的吸引力,可通過較為完美的組織和管理,作為民俗園和特色產品進行開發。投資總額2000萬元。

風景圖片

碭山黃河故道景區景色怡人,風景秀麗,春秋之際這裡都是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
碭山人民也滿懷著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