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梧芳

黃梧芳(1924年- ),上海人,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1950年6月廣西大學農學院畢業。長期從事植物病理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專門人才。在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特別是玉米葉斑病類的病菌生理分化、致病毒素和抗病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中國玉米病害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梧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4年5月20日
  • 職業:植物病理學家
  • 畢業院校:廣西大學農學院
  • 主要成就:校先進工作者、科教興農突出貢獻者,河北省優秀知識分子
人物經歷,人物經歷,學術研究,研究背景,理論初探,學術成果,個人影響,主要論著,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黃梧芳,1924年5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祖籍廣西省容縣。黃梧芳曾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國小讀書,1937-1944年在廣西省立桂林高中讀書,後轉湖北省立第八中學至高中畢業。1946年9月,他考入廣西大學農學院,1950年6月畢業。
大學畢業後,黃梧芳毅然放棄隨家去香港定居的機會,主動到條件艱苦的吉林省綜合農業試驗場(現吉林市農科所),從事大豆褐斑粒病的調查與研究。1954年,由於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他調到河北農學院植物保護系,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先後擔任過植物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植物免疫研究室副主任,河北省高校職稱評審、農林學科評審組組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華北分會副理事長,河北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等職務。由於教學、科研成績顯著,黃梧芳曾獲校先進工作者、科教興農突出貢獻者,河北省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他的科研成果多次獲獎,其中“玉米單倍體胚性細胞無性系抗小斑病突變體研究”評為1989年河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人物經歷

1950年6月 廣西大學農學院畢業。
1950-1954年 吉林省綜合農業試驗場技術員。
1954-1983年 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3年至 植物病理學教授。

學術研究

研究背景

60年代,玉米病害發生嚴重,尤其是玉米小斑病常爆發流行,損失巨大。黃梧芳與教研室的老師深入田間調查,開展研究與防治,獲得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在此期間,美國玉米種植帶玉米小斑病亦嚴重發生。1970年達到頂峰,造成了165億千克的直接經濟損失。這次慘痛教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植病學家的廣泛關注。

理論初探

黃梧芳密切注視國外研究動態,針對中國玉米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研究方案。經過課題組幾年的不懈努力,測定了全國十幾個省市上千份標樣,摸清了中國玉米小斑病群體的生理分化狀況和玉米品種資源的抗病性表現,認為特定的病害是特定的寄主在特定的病原和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玉米小斑菌的生理分化不能簡單地分為T、O兩個生理小種,而存在某種特殊性。經過嚴格篩選,他和同事首次在國內提出鑑別玉米小斑菌的8個鑑別寄主,即T單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遼馬43、二南二四(包含T、C、S型不育系及正常系)。根據這8個鑑別寄主,可鑑別出16個生理小種。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當時育種部門普遍採用或擬採用的T、C、S型雄性不育材料呈專化致病性的T小種、C小種、S小種及同時對三者都能致病的強毒力小種。這些結果為育種部門的抗病育種及雄性不育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堅定的理論基礎。該研究成果得到俞大紱、方中達、吳紹騤等的高度評價。

學術成果

在明確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種的基礎上,相繼發表了“不同細胞質玉米對玉米小斑菌的專化反應”、“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種分布頻率”等一系列文章。研究結果表明,全國各主要產區分布著不同類型的生理小種。玉米小斑菌的小種與不同細胞質間的互作存在著很高的專化性。某些對C型不育細胞質或T型不育細胞質玉米具有專化致病性的小種都以較高的頻率存在。若大面積單一種植某一類型的玉米,勢必對病原菌群體造成更大的選擇壓力,促使致病類型迅速上升,造成病害的爆發流行。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遺傳種質單一性意味著抗病的脆弱性,在玉米抗病品種選育和推廣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抗性多樣化問題。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真菌病害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原理,黃梧芳又帶領課題組一班人對玉米小斑菌的形態特徵、生理生化特性、遺傳變異、致病機理、藥劑防治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除對病菌的扇形突變、單孢系單斑系後代變異、有性世代的遺傳規律、無性世代的寄生適合度屬性變異等做了大量細緻工作外,其中以致病毒素的研究最具特色,是國內最早開展此類工作的單位之一。1992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真菌致病毒素研討會”上,該課題組以交流論文的質量高、數量多而受到與會者的好評。他們不但對玉米小斑菌毒素的理化性質、提純方法及生物測定技術等提供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而且還利用致病毒素在病菌生理小種鑑定、抗病品種測定上進行了嘗試。其中“根冠細胞測定法在玉米品種抗病性鑑定中的套用研究”獲省教委二等獎。

個人影響

黃梧芳非常重視各學科中的新方法新技術在植物病理學中的交叉利用。他領導的課題組先後與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吉林市農科所等單位合作,利用細胞組培技術和毒毒誘變篩選抗病突變體,探索了一條抗病育種新途徑。目前已分別獲得玉米抗小斑病、大斑病和圓斑病,小麥抗根腐病和赤霉病的突變材料。其中獲得的多個玉米抗小斑、小麥抗根腐病的突變品系經多年多點田間觀察表現良好,受到省科委、省教委的獎勵。
黃梧芳一直承擔著極其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社會活動。他先後主講過“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真菌生理學”、“植物光學顯微技術”、“高級植物病理學”等課程。他在講台上辛勤耕耘了40年,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農業專門技術人才。很多人已成為各部門的骨幹力量。
50年代建系初期,由於師資力量薄弱,黃梧芳主動承擔起三四門課的講授和實驗任務。他從講義到實驗材料的準備都一人完成,每天只有4-5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正是這些鍛鍊,培養了他後來不畏困難和挫折、勇挑重擔、堅韌豁達的性格。
黃梧芳非常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從參加工作起,就以嚴謹的態度,對每個實驗及科研活動都親自準備和觀察。經費不足時,就自製工具和儀器等。他發表文章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自己拍攝和沖洗的,質量之高常受到同行的好評。他經常強調,養成親自動手觀察的習慣是一個科技工作者必備的素質。因此他主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技術性課程“植病技術”和“植物光學顯微技術”等都形象生動,有理有據。

主要論著

1 蔬菜和果實的貯藏原理(俄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 植物細胞中的病毒內含體(俄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3 細菌學基本原理(英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4 玉米蠕孢菌葉斑病(英文).見:河北農大科技譯叢.1974
5 河北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
6 植物抗病育種概念和套用(英文).北京:農業出版社,1978
7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雜糧病害部分).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8 農業土壤真菌(英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人物評價

黃梧芳為人正直,對不正之風及不良現象敢於提出意見和批評。他對別人嚴格要求,自己則以身作則。由於他的學識和為人,得到了病理教研室同事的一致尊敬。他在擔任教研室主任一職時,室內學術氣氛濃厚,植物病理學多次被評為校一類課程。在繁重的教學、科研的同時,他還培養了植物免疫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3名,編著和翻譯了全國農業院校統一教材等近10種。1983年,他與王煥如一起籌建了“河北農大植物免疫研究室”。該室目前已成為學校主要教學科研基地之一,取得了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10餘項,被授予省級先進科研集體稱號。
黃梧芳的講課效果全校聞名,學校和系多次組織教師觀摩。全系的許多年輕教師都得益於他的指導。對初登講台的青年教師他更是耐心指教、從不保留,有時拿出自己的講稿讓他們參考。為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他從未間斷過蒐集各種資料。他將整理成的上千張卡片,充分消化後溶入各種講義、教材中。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第二外語(俄),並翻譯出版了不少書籍。
身為學科帶頭人,黃梧芳特別重視解決新老交替、培養年輕人的工作。目前,他所在的研究室已成為老中青結合、梯隊合理的集體。近年來,他不顧年事已高,仍活躍在植物病理學的工作崗位上,為學科的發展、為農業科技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