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育

黃春育(1930-)號雲心。福建德化葛坑下玲人。福建晉江專區(今泉州市)醫士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德化縣醫院五官科組建者。歷任晉江專區第二醫院(原惠世醫院,今泉州市第二醫院)五官科醫士,德化縣醫院五官科醫師、主治醫師、行政副主任。泉州市地區五官科名醫生之一,尤擅眼科。德化縣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泉州市鯉城詩詞學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春育
  • 別名:號雲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0年
  • 出生地:福建德化葛坑下玲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黃春育出身於世代書香舌耕家庭。曾祖父黃立德,諱文洙,字重泗,號魯川,弱冠科試取進縣學第8名,是謂“秀才”,後執教村塾。祖父黃景熙(1859~1932),諱惠疇,字英亮,號奮庸,副貢生,一生以塾師為業;清末民初德化山區匪亂,帶兒輩流寓執教永春等地,後客死葬於永春五里街鎮龜龍橋。父黃際和(1900~1971),諱時雍,字豪洽,號漢英,自幼隨父誦讀《四書》《五經》,新學制開始轉縣立高等國小校,畢業後入集美師範。他一生執鞭杏壇,培桃育李,長期於永春、南安等地任教,其間最長者永春養賢學校教員7年,南安金淘水閣會心國小校長10年。有子女6人,於外地出生者4人。1940年代初始返回德化,先後任職於上涌國小、葛坑國小。他通古文,工詩賦,擅美術,桃李芬芳。
黃春育於民國19年農曆2月27日出生於福建永春。小時隨父於南安金淘水閣會心國小啟蒙,後又隨父就讀於上涌、葛坑國小,升德化縣立國中,轉德化尚養初農、高農,1951年秋考入晉江專區醫士學校。1954年夏畢業後,分配於晉江專區第二醫院眼科任醫士。未幾,眼科擴建為五官科,黃春育成為他的老師、五官科名醫林兆榕主任的得意門生與主要助手。
黃春育秉賦聰穎,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善於鑽研。他被分配到眼科(後擴建為五官科)時,初出校門,什麼都陌生。但他學習、工作極為認真主動,時時處處盯著老師、主任林兆榕如何看病,如何詢問病情,如何檢查發現陽性體徵,如何鑑別診斷病症,等等。當時五官科人手少,病人多,每場手術他都得參加,多看多實踐,不懂的就勤問勤請教,觀察思考細緻入微,技術操作一絲不苟,所學極有心得。其間1954年底至1955年夏,林兆榕主任到省協和醫院進修期間,黃春育又跟隨外科醫師崔太甫,擔任外科中小型手術主要助手。中小型手術復康快,病人進出院頻繁,手術業務多,半年時間的緊張臨床實踐,為其後來五官科的各種大小手術打下紮實的基本功。經他本人的虛心勤奮努力和名師的誨導指教,至1956年,已基本熟練五官科各種大小型手術,能夠獨當一面。之後,他經常參加專區巡回醫療隊,跟隨王兆惠院長下到同安(時屬晉江專區)、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時屬晉江專區)等邊遠縣巡回醫療,負責其五官科醫療業務,並指導、提高各縣五官科醫療技術水平等工作;在醫院裡,經常上崗主刀,分擔林兆榕主任的繁重負擔,有時病人多,他曾一個上午連續利索地做完7例手術,療效極好,病人滿意,等等,屢次獲得林兆榕主任、王兆惠院長和各縣醫務同行、廣大病者的讚揚。這時,他已頭角嶄露,成為晉江專區五官科的青年名醫生而馳譽於泉州市區和各縣。
1960年,德化縣醫院還沒設五官科,為了邊遠山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需要以及當時極“左”思潮的某種政治因素,黃春育於是年10月被“下放”回德化縣醫院組建五官科。由於當時該院五官科還是空白,一無所有,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部分器械如鼻息肉鉗、上頷竇刮匙、淚囊開張器等市場上缺乏,購買困難,黃春育就自己繪圖,親自指導名鐵匠方央惠(福建永泰人,後定居德化)打造後,親自動手銼磨修光,以解決器械缺乏無法手術之困難。1960年代初,德化縣醫院五官科僅黃一人,人手不足,他又設法與外科搭檔互幫,五官科做手術時,由外科醫師孫耀源(泉州人,後曾任德化縣醫院院長、德化縣衛生局副局長等)當他的助手,外科做手術時,由黃當孫的助手。這樣的局面,曾延續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儘管設備條件差,人手不足,黃春育在其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驅動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聰明才智,把五官科工作開展得很好,凡當時晉江專區二院五官科能做的業務,德化縣醫院五官科都能完成,極少轉診。而他的醫術醫德,也隨之很快傳遍德化廣大城鄉及鄰縣永春的蘇坑、蓬壺、吾峰、介福等地,使求醫者接踵而至。
1970年3月,“文化大革命”氣焰正熾,造反派極“左”思潮登峰造極,黃春育被置於當時的“臭知識分子”等“九種人”之列再次下放,到霞碧公社霞山大隊(今龍門灘霞山村)“改造”,駐隊創辦合作醫療站,帶徒培訓赤腳醫生。他走後,德化縣醫院五官科遂如同虛設。全縣各地五官科患者來到縣醫院因找不到黃醫生,要在德化縣城等候兩天一班的汽車,先從城關坐到霞碧,然後從霞碧雇轎子抬著再走半天、四五十華里山路到達霞山醫療站就診。可是有些病人到霞碧後雇不到轎,有的病人雇轎子抬到霞山後碰巧黃醫生出診不在,這時患者又是多么晦氣、無奈與苦楚。兩年後,由於各地五官科病者的迫切要求和廣大幹部民眾的強烈呼聲,黃春育於1972年春被調到霞碧衛生院,以方便病者就診。但這樣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難於適應城關和各地五官科病者的需要,有些急病號因等不到班車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縣醫院中醫師黃承?患視網膜炎,得雇腳踏車載到霞碧接受治療,外科醫師王富成患食道損傷,靠步行到那裡就診。霞碧衛生院規模小,設備差,病床少,有的重病號手術後沒有病床住院,民眾病號得找到當地農民親戚朋友家,機關幹部、職工病號要找到本系統社直單位,如行政部門的找到公社,教育系統的找到學校,商業部門的找到供銷社、糧站,金融部門的找到信用社,等等,使公社與社直單位、學校、農民家都變成“住院病房”,何其尷尬與無奈。約1974年,永春縣蓬壺公社有箇中年婦女眼睛患白內障,她的丈夫特地向一華僑親友借了一輛新的進口高檔腳踏車,腳踩載著妻子要到霞碧衛生院求醫,不料快到古洋橋時,因下坡急轉彎,不小心摔入橋下,腳踏車摔壞,夫妻倆一個摔斷腿一個摔破頭皮,鮮血淋漓,坐在小河邊痛哭;幸得好心人郵遞員李玉成騎腳踏車送郵件路過發現,才找到附近的農民,動員他們用板車載著拉到縣醫院接骨與外科縫合治療,否則後果不堪構想。1975年冬縣擴乾會期間,縣委書記馬三聘鼻子大出血,經縣醫院治療多日,病情反覆未能止血,日夜臥趴床沿,床下放置痰盂,頭俯伸床外,讓流出的鼻血滴入孟中,因找不到五官科的醫生治療而痛苦萬分。後來適逢霞碧公社黨委書記許泉城去看望他,提醒他霞碧公社衛生院有位五官科名醫,建議將其請來應急。馬無奈聽取許的意見,調黃來城關為他止血。止血後,因霞碧衛生院原收有五官科住院病人,黃不能繼續留下,馬三聘只得乘專車到霞碧住院,經黃春育醫師診治一周后痊癒康復回縣。因為這事惹得馬書記大為光火,責問縣衛生部門領導為什麼如此有醫術有才華的醫師不用而長期讓廣大病人活受罪!問得某些領導者啞口無言,無限尷尬。1976年春節過後,縣衛生部門才速將黃春育調回德化縣醫院,以順應廣大病者的迫切要求。
黃春育回到德化縣醫院繼續主持五官科工作以後,其人員編制、業務等一再擴大,他先後任該科負責人、主治醫師和行政副主任,直至1991年4月退休。在他被“下放”霞山大隊和基層衛生院“改造”期間,訊息傳到地區第二醫院,該院領導和五官科林兆榕主任對如此糟蹋、浪費專業人才感到非常惋惜與心疼,據稱曾數次通過地區衛生部門領導機關下文要調回黃春育醫師,可都被縣有關部門擋駕封殺,調令猶如泥牛入海。以上種種,一代良醫黃春育當年任人擺布的命運,讓社會上廣大有正義有良知者義憤、不平與無限感慨,一直談論至今!而當年的黃春育,亦正是當年中國千千萬萬“臭知識分子”命運之一斑。
黃春育樂觀豁達,笑對人生,醫德高尚。他沒有去計較個人得失與一切,他想到的是疾患病人的痛苦和如何救死扶傷,每到一地,就是給那裡的人們送去溫暖,送去醫藥,盡其所能為病人排憂解難。在他下放霞山大隊“改造”的兩年時間裡,除每月一次回霞碧公社領工資、糧票時路過蘇洋大隊(今蘇洋村)看望老婆、孩子外,沒日沒夜巡迴出診於霞豐、下山電、冷水坑、白石、張山、前洋、水府等各個村落。當時他的愛人黎荷珍(原為助產士,主管護師退休)帶著3個孩子下放霞碧公社蘇洋大隊合作醫療站,最大的孩子才八九歲,最小的女孩僅四五歲,她負責的片區如有病人或難產婦,不論晝夜得背著小女孩爬山下嶺出診於蘇洋、東漈、上亭、古洋、石室、磻坑等村落。因她的宿舍緊挨公路邊,怕孩子幼小不懂事溜到公路戲耍出事故,出診時得把房裡的火柴、熱水瓶等收拾好後將孩子鎖在房內;有時過午過晚回不來,沒人燒飯,在家的孩子就關在房裡挨餓。但黃春育沒有工夫也無能為力去考慮這些。在霞碧公社衛生院期間,全院出診最常最多的是他,有時出診回來剛跨進院門,汗水尚未擦乾又有人來請黃醫生出診。全社12個大隊的僻村角落他都跑遍,出門就是爬山趟水、羊腸小道,很多地帶荒無人煙,但他樂此不疲。一生走遍全縣18個鄉鎮和最邊遠的村莊,如南埕的中林、棗坑,雷峰的雙芹、上寨,龍門灘的朱地、大溪、村兜、埔尾,水口的久住、上湖、竹柄,葛坑的龍漈、龍塔,楊梅的上雲、雲溪,等等都有他的足跡。他虛心學習,敢於請教,善於鑽研,一專多能,內科、外科等兼治,抽調他去做計生結紮手術,所做手術沒有合併症,效果很好。一生所做眼科手術上千例,受診病人遍及泉州市各縣及莆田、福州、三明、南平、廈門等地區。曾三上全縣最邊遠的水口淳湖村,做了幾十例眼科手術。淳湖海拔高,冬天氣候特別冷,有一次縣醫院副院長仇同淮也同往,看到消毒器械的藥水了、笑著回去,這是醫務人員最舒心最快樂的時刻,什麼困難疲勞都沒了!”赤水街97歲的老鐵匠陳金華(習呼“煉司”),一家8個大學生(三對兒媳及長孫、長孫媳),其本人因患白內障雙目失明8年,生活非常不便,經他手術後復明,還能親手搭掌瓜棚,搭好後坐在架棚上高興地說:“我97歲了還能復明幹活!”使圍觀的鄰居親友讚嘆不已。福建泰寧縣珠口鎮梅下鄉廠下村青年黃某患斜視,曾3次相親皆嫌他“五官不正”而告吹,經黃醫生手術矯正後歸去3個月結成良緣,特來信致謝。等等。一個個患者復康帶來的愉悅與幸福,給黃春育的心靈輸送了濃濃的春色與甜意。
黃春育同情窮人,關心病者的困難與疾苦。他學的是西醫,但重視發揮中華傳統醫藥的潛在優點與療效。他根據1950年代提倡的中西結合、土洋並舉、綜合治病的方針,於臨床實踐中努力摸索總結這方面的經驗,達到花少錢治好病,如眼視網膜炎病變、副鼻竇炎症以及喉科的急性扁桃體炎等,傳統中草藥均有極好的療效,又不易復發,深得患者的歡迎。1971年他在霞山創辦合作醫療站,全大隊1000多人口,每人一年只收5角錢,由於指導思想明確,重視傳統醫藥的開發利用,做到花少錢保全大隊社員的安康。當時除特別重病號外,如毒蛇咬傷、胃出血等都在大隊醫療站治療,一年下來還結餘30多元錢。數十年後的今天,當地民眾還念念不忘當年的這種做法。
從醫經驗豐富的黃春育認為:“藥不在貴才好,對症最重要;開處方要筆下‘留情’,多為病人著想省點錢。我一生從醫數十年,都是花少錢治好病。因現在不少人經濟尚有困難,底子薄,尤其是農村。而今醫藥廣泛用新時尚,認為藥愈洋愈新愈貴愈好。然洋、新、貴不一定都對症,‘舊藥’不一定都不好,老藥仍有它的好處,藥性熟悉更易對症,療效更高。現在有時看一次感冒要七、八十元錢,很多病人承受不起不敢來看,忍一忍,死了算。古人說:‘學醫要先學德’,醫生要了解民情,同情窮人,懂得貧病交加的痛苦,不可一味大手筆,為賺百分之十五的藥材利潤,大筆一揮,一日住院幾百元上千元,如此無異於‘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心安忍哉?還有,從醫者必需掌握:吃藥能好不打針,肌注能好不靜脈注射.吃藥打針能治好的最好不開刀。對此,有些人未必注意到……”。有感於此,他填了一首詞《憶江南·貧病難》:
來治病,何事最相宜?頭痛打針兼“施恥”(cT)①,疔瘡輸液是常規。掛帥在“金龜”。
黃春育從醫可貴的另一方面,是對待病人不論身份、貧富,一視同仁;不管是西裝革履者、領導幹部、富商巨賈或衣冠襤褸的窮人、村漢、老嫗,均是和顏悅色熱情相待,認真詢問病情,細心檢查疾患,慎重診斷病症,然後對症下藥。在詢問檢查病情過程中,他又總是根據患者的不同年齡、對象和心理狀態,用其極為和藹親切通俗詼諧風趣的語言,給予撫慰與開導,解除病者不必要的思想顧慮與悲觀情緒。做到治病先調治其心理狀態,使病人見到黃醫生,猶如見到親人一般溫暖;經他診療後,似乎感到病情已頓時減輕三分。他這種高尚的醫風醫德,傳遍城鄉,遠近聞名,有口皆碑。

人物評價

已故中學老教師、前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李明志(1917~2000)生前賦七律一首,並條幅書贈:
靈樞熟讀有操持,指下留人是國醫。
眼疾遮眸除視異,喉喔頑症愈傳奇。
青囊秘訣心中數,素問精華主治宜。
福履安綏神矍鑠,親朋戚友祝期頤。
泉州鯉城詩詞學會會長、泉州一中退休高級教師許復進贈詩《黃春育醫師》二首:
診病施醫不論錢,高精技術為民先。
多年盲婦除遮翳,九秩老翁重見天。
救死扶傷功在德,存仁行義世稱賢。
雖雲不富心安樂.贏得清名入錦箋。
鬚眉矍鑠顯精神,坦蕩胸懷自率真。
扁鵲雖非同一脈,華佗應許是前身。
功成休退養生好,詩寫征程得句新。
慷慨為人知己在,天涯芳草有親鄰。
退休教師、泉州市鯉城詩詞學會會員、德化瓷都詩社社員蘇文輝,賦五絕二首並條幅書贈,其中冠頭《春育醫師》一首:
春回萬物榮,育德自誠生。
醫復老翁眼,師名妙手呈。
重任肩身上,風霜跋涉勤。
民康為己任,似此幾多聞?
黃春育於1978年、1985年和1986年先後被評為“德化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87年高票當選為德化縣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於1991年4月退休。退休後,撰寫有《老年養生》,並以其為教材,為德化縣老年學校教授《老年保健養生》課10年。1997年被評為“泉州市老年教育先進工作者”。他興趣廣泛,晚年生活充實,正致志於研習詩詞、書法和丹青等藝術。他是泉州市鯉城詩詞學會會員,德化瓷都詩社社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