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榮

黃彬榮

黃彬榮,男,1955年9月生,漢族,湖南省永興縣人大專文化,清華大學藝術品鑑賞與經營管理高級研修班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彬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永興縣
  • 出生日期:1955年9月
黃彬榮,湖南省開元博物館,“華夏名匾館”,中華傳統銀器館,中醫古秘方館,古沉香木館,奇石礦物晶體館,《華夏名匾》書籍,

黃彬榮

郴州市二屆人大代表、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收藏協會常務理事、湖湘文化協會理事、郴州市文聯副主席。歷任郴州市工藝美術廠廠長、郴州地區二輕局物資公司總經理、郴州市開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凱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現任湖南省開元博物館理事長、湖南省開元盛世珍藏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彬榮先生於1994年創辦第一家企業——郴州市開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湖南省開元集團,旗下共有五家公司,擁有總資產數億元。主要經營房地產投資開發、礦產業開發、城建開發投資、博物館、古玩藝術品收藏交易及相關行業投資。他的這些公司多次獲得郴州市“納稅貢獻獎”、“納稅先進單位”、“納稅大戶”等榮譽稱號,並連年被評為“郴州市重契約守信用單位”、“湖南省重契約守信用單位”。黃彬榮先生也因此被郴州市人大評為“市二屆人大代表活動積極分子”,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百家優秀私營企業家”榮譽稱號。
上世紀70年代初,黃彬榮先生作為知青下放到農村。1974年返城後,招工進了郴州市工藝美術廠,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愛上了古玩藝術品收藏。由於工作的關係,他對木雕藝術品的製作流程、原材料及工藝技巧相當熟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古代匾額,發現匾額集書法、雕刻、篆刻、詩詞、裝飾於一身,不愧為工藝精品,而且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於是,他將收藏的重點放在匾額上,當時全國幾乎還沒有人關注到匾額的文化價值。1994年,黃彬榮辭職下海,從事礦產業和房地產行業,他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專門進行古玩藝術品收藏。憑藉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摯愛、“先知先覺”的超前眼光和多年辦企業積累的雄厚資金,他堅持不懈地從全國各地收藏各個時期的民間文化瑰寶,共收集了以匾額、銀器、家具、古沉香木等幾大類共3萬多件。
匾額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損毀的部件,特別是年代久遠的匾額,加上又經過文革破“四舊”的衝擊,存世已相當稀少,若不及時搶救將會造成國家文化遺產的更大損失。對此,黃彬榮先生有一種特殊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緊迫感。他自覺地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搶救古代匾額的行動中去,曾經南下北上,走南闖北,跑遍大半箇中國尋找和搶救匾額。他不辭辛勞,進村入戶,將一塊塊珍貴的歷史文化名匾從穀倉門、牛欄門、豬欄門、廁所門上救了下來。他還發現,有的被搭在鄉村的小水溝上作橋板了,有的被當作剁豬草的墊板了……他看著真是痛心。每當他搶救下來一塊老匾,都要高興好多天。
隨著藏品規模的不斷擴大,黃彬榮先生開始著手籌備辦館的事,他要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向社會公開展示出來,讓公眾共享。他先是創辦開元古玩收藏館,後來又在長沙創辦了湖南省開元珍藏館。經多次申請,多方籌措,多次搬遷,2010年9月,終於獲得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正式成立了湖南省開元博物館。
黃彬榮先生對文博事業的追求不會就此滿足,他有著更長遠的宏大規劃。出於對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他希望通過建立以華夏名匾館、傳統銀器館為主體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博採眾家之長,最佳化內部結構,走文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為實現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更好地配合博物館的展覽,充分挖掘藏品的文化價值,他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研究每一塊匾額和每一件銀器,編著出版了《華夏名匾》和《傳統銀器》等專著,填補了國內空白。黃彬榮先生認為,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做成一件真正能留在世上傳給子孫後代的象樣的事,就算沒有白活了。目前,黃彬榮先生正在為他的眾多藏品、特別是無比珍貴的“華夏名匾”安一個永久的家而奔走操勞。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簡介
黃彬榮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是經湖南省文物局批准民政廳註冊登記的省級第一家民營博物館。本館耗資數億元,專業從事文物、藝術品的收藏、宣傳、保護、研究、展覽及交流等活動,擁有匾額、銀器、家具、古沉香木、中醫藥古籍等幾大類珍貴館藏3萬餘件,尤以匾額和銀器最具特色。本館由著名收藏家、企業家黃彬榮先生創辦,屬公益性獨立法人,免費向社會開放,同時也接受社會各界捐贈。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的創建,緣起於黃彬榮先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熱愛和他對匾額文化的無限熱情,傾注滿腔心血和近三十年來的收藏積累而形成的。其前身為湖南省開元珍藏館,歷經多年籌建,多次搬遷,終獲政府批准,終於正式成立開館。目前租用場地5980平方米,其中展館2980平方米,由於場地條件所限,暫只開設四個展廳。大部分藏品無法展出,故另設3000平方米倉庫專門存放。本館展覽旨在建立開放平台,突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注重儒家文化研究與交流,同時開展鑑定和諮詢業務。
湖南省開元博物館,以保護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遺產,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為宗旨,從籌備到正式開館,做了大量艱辛細緻的工作,短時間即取得很大成功,引起巨大反響,受到上級有關領導的高度關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被評定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並榮獲“中國十大私立博物館”等稱號。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理事長劉吉部長,在我館籌建期間曾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呂濟民,南京博物館原館長張甫生,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單霽翔,湖南省文化廳廳長、黨組書記周用金等領導和專家先後親臨我館指導工作,一致認為:開元博物館藏品精典,幾大門類中,特別是華夏名匾收藏,規模之大、品位之高,全國罕見。
“華夏名匾館”“華夏名匾館”所藏歷史文化名匾,是全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據有關專家和同行測算研討以及市場綜合分析,經過時代變遷,特別是文革破“四舊”的毀壞,國記憶體世的歷史名人匾額極少,大概只有300-500塊,我館藏就有300塊以上,非常罕見。我館目前收藏古代及近代匾額近千塊中就有宮廷匾10多塊、三甲匾60多塊、一品官員匾90多塊、二品官員匾100餘塊、民國要員及將領匾40多塊、知名書畫家匾80多塊……最早的是用金絲楠木所制東漢時期郭璜題匾;晚唐郭延嵩所題《樞密第》等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匾額,都無比珍貴。又如北宋狀元蔡齊題的《殿元》、南宋謝諤的《崇本堂》以及記載南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重桂聯芳》均極其珍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年所題開科榜牌極具史料價值,明代景泰皇帝朱祁鈺所題《龍章寵錫》為目前發現的最早聖旨匾額。清代乾隆、嘉慶、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題匾,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匾額,近現代如孫中山、袁世凱、徐世昌、蔣介石、劉少奇等人所題牌匾都品位極高,世所罕見。由理事長黃彬榮編著、匯集我館精品的《華夏名匾》精裝版已於今年十月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華夏名匾館”

“華夏名匾館”所藏歷史文化名匾,是全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據有關專家和同行測算研討以及市場綜合分析,經過時代變遷,特別是文革破“四舊”的毀壞,國記憶體世的歷史名人匾額極少,大概只有300-500塊,我館藏就有300塊以上,非常罕見。我館目前收藏古代及近代匾額近千塊中就有宮廷匾10多塊、三甲匾60多塊、一品官員匾90多塊、二品官員匾100餘塊、民國要員及將領匾40多塊、知名書畫家匾80多塊……最早的是用金絲楠木所制東漢時期郭璜題匾;晚唐郭延嵩所題《樞密第》等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匾額,都無比珍貴。又如北宋狀元蔡齊題的《殿元》、南宋謝諤的《崇本堂》以及記載南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重桂聯芳》均極其珍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年所題開科榜牌極具史料價值,明代景泰皇帝朱祁鈺所題《龍章寵錫》為目前發現的最早聖旨匾額。清代乾隆、嘉慶、同治皇帝及慈禧太后題匾,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匾額,近現代如孫中山、袁世凱、徐世昌、蔣介石、劉少奇等人所題牌匾都品位極高,世所罕見。由理事長黃彬榮編著、匯集我館精品的《華夏名匾》精裝版已於今年十月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華夏名匾館華夏名匾館

中華傳統銀器館

“傳統銀器館”所藏中國傳統銀器是國內數量最多、品種最齊、檔次最高的,款式獨特,工藝精湛。特別是江南民間銀飾最具特色,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至中華民國,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銀文化的精髓。我館共藏銀器銀飾近萬件,目前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2009年11月,長沙市舉辦首屆民間收藏精品展,我館送展的宋代銀制雙龍戲珠香薰一舉奪得十大珍品第一名桂冠。由館長黃彬榮編著、匯集本館精品的《傳統銀器》即將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黃彬榮

中醫古秘方館

中醫是我國先民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被稱為我國歷史上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西漢開始就有“中醫”的說法,它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而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尚中”、“中和”才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這與我們心中認識的“中醫”是有些區別的。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和發展,湧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先人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文字資料。但是中華醫學秘笈的傳世由於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傳兒不傳女,傳長子不傳次子,世代單傳,甚至斷傳,因此流傳於民間的手抄古籍極其珍貴。同時中醫古籍受到世界各國醫學界的高度重視,現有很多中醫學古籍善本已流失於國外,據市場反饋訊息:宋元時期中醫古籍許多年前已流入日本、韓國;明末清初時期中醫古籍善本也被法、美等西方國家大量收購。相關歸國學者透露:西方國家正在設法把部分中醫處方申請國際專利保護,以達到今後控制中國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的目的。得知這些訊息後,我們認為:搶救保護和傳承好這些珍貴的中醫古籍是每箇中華兒女的責任,也將是我們最大的義務。於是我們的團隊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跑遍了大半箇中國,並利用自己從事收藏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建立的網路,從民間和各地收藏家手中一本一冊的辨認,重點收集我國醫學書庫里沒有記載發行的手抄醫籍和秘方手冊,以填補我國國藏醫學書籍的空白,通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有了一些收穫。
目前我館已收錄、整理、裝訂了自明末到民國時期數百年間中醫秘籍手抄本近兩千冊,疑難病治療秘方10萬餘個,設“中醫藥古秘方館”展廳陳列展出,並可供專家學者研究挖掘。這些秘方如果被研發,將會誕生一批類似於“六味地黃丸”“古漢養生精”之類價值極高的中藥產品,甚至可以攻克醫學界部分癌症治療難題,為人類健康做出重大的貢獻。
中醫古秘方館中醫古秘方館

古沉香木館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她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她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
沉香【古語寫作“沈香”(沈,同沉)】則是香中極品,又名“沉水香”,“水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不僅是名貴的中藥材,也是稀有的高級香料,明、清時代就被用來雕刻成各種文房器物。沉香木堅實如鋼筋一般,放在火中燒,則香氣沖天;沉在海里,則能使魚鮮肉嫩;做成木炭則炭末也可作名貴香料,光彩浮溢;盛在盤子裡,縷縷清香就好像將蘭花放在家中,蟲邪不敢靠近,還能使人淡雅舒暢。沉香就是沉香木樹幹被真菌侵入寄生,發生變化,經多年沉積形成的香脂,是具有驅穢避邪、調中平肝作用的珍貴藥材,如今已十分稀少。史載宋時“一兩黃金一兩沉香”,至明清已成“一寸沉香一寸黃金”。等重量到等體積的轉變,預示著沉香資源的稀缺。而明清宮苑的用香之風依然盛行,把沉香視為名士生活的一種重要標誌,無論是皇宮貴族、文人墨客,還是佛家高僧,大都薰香品香、或是以香養生,以禮贈賜。如此侈麗的沉香實是經典的奢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珍物與精神寄託,無論古今,她永遠都是不滅的傳說。
遠在唐代時期朝堂設有香案,百官上,衣衫染香以示崇敬與莊重。王公大臣常各攜名香,以試優劣。皇帝定期向公主、后妃等賜送香藥,用以修飾姿容。唐代皇帝多信佛教,自然將陳香作為珍貴的供佛寶物。到了宋代,宮廷里更是普遍使用沉香。各式宴會、慶典皆搖焚香助興。不僅有熏燒之香,還有各式精美香囊、香袋可供佩掛。還有所謂的試香,於庭園內試燃新制的合香,品論香的氣味、香露的形態、焚煙留存的久暫,這是宋代宮廷不可或缺的娛樂之一。
其實文人的生活中早在魏晉時期就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當然到了唐宋就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確乎是書香難分了。難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嘆“香之為用大矣!”
在宗教形成之前,人類就早已經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香料以增添香味、驅蟲辟穢、防治疾病,並且在東西方的祭祀儀式上都流行焚燒香木,通過煙氣製造特殊的氣氛。香料,特別是用於焚燒的香,與人的精神活動有格外密切的關係,所以古往今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世界三大教以及其他宗教都認為沉香是稀世珍寶,都對香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其中佛教尤甚。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據記載,《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沉)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 因此幾千年來佛家用香的風習不改,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以至於現在有佛寺處必有香菸,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香菸自然成了佛家與神靈傳遞信息的橋樑。
佛家將沉香末、片,用於參禪靜坐或誦經法會熏壇、灑淨、燃燒,能夠使人沉澱斂致,修身養性也可製作成佛珠佩掛於身上、手腕,念經時撥動佛珠,沉香受體溫加熱,散發出特有的香氣以定神靜心。唐宋時期人們就開始用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佛像、木魚等宗教製品,以示對神靈的尊敬和崇拜。
總之,香既能悠然於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她是一種精英文化,更是一種大眾文化。但近現代某短時期,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實為時代之遺憾。然而走過風雲激盪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我們堅信,香不會是一個因循守舊、疏遠時代的老人,而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玉樹臨風,超塵拔俗。
我館展出部分古沉香物件,突出“古”字,弘揚我國傳統的香文化。
古沉香木館古沉香木館

奇石礦物晶體館

“奇石礦物晶體館”展廳正在籌備當中。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天然奇石是大自然的精靈、大自然的奇觀,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石玩石之風,由於受到歷史、文化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的石頭市場以“觀賞石”或“奇石”為主。現代以來,由於國際市場上風靡盛行礦物晶體,人們對礦物晶體逐步有了新的認識。
礦物晶體,俗稱寶石結晶體,只產生於礦山的夾縫與空洞中,數量極少。它具有“天然的色澤紋理和自然的原始風貌”,被人們稱 為“天然的藝術品”。 另外,礦物晶體具有唯一性,即每一個完整的晶體都代表一個特別的礦物個體,種類與種類、個體與個體之間均不相同;它的生成要經過幾十萬年、百萬年甚至上億年之久,由於這些晶體的不可再生性而堪稱大自然的寶貴遺產,因此,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礦物晶體對於研究地球的內部運動和結構、地殼的變化和地質的演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礦物晶體裡含有的稀有礦物和化學元素,也給現代科技提供了研究素材。不過,對於收藏者來說,礦物晶體的璀璨奪目、形態萬千則更是堅定的理由:礦物晶體一般都是五彩繽紛、晶瑩剔透,這些具有多面體外形的晶體,具有奇特、稀有而且美麗的特性:在燈光的照耀下,各種礦物晶體會折射出奪目的光澤:朱紅、檸黃、湖藍、湛藍、乳白、淡紫……流光溢彩,色彩之豐富超乎想像。墨綠色的孔雀石是一種銅礦標本,色澤飽滿厚重,外觀柔和端莊,並天然生長出千萬條不同造型的褶皺,外表還裹著薄薄一層絨,仔細看去,像絲絨包裹下的盆景小山般誘人;鈣鋁石榴子石是顆粒狀的紅寶石結晶體和茶色水晶的共生礦,每塊只有幾毫米見方的紅寶石結晶體,有很多“拋光”棱面,類似於已經加工完成的紅色鑽石。
中國已發現的礦物晶體品種豐富、造型獨特、共生物質多,世界上已知的150種有用礦物在我國都已經找到。而有很多的礦產資源,無論是儲量還是質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雌黃、輝銻礦、辰砂、黑鎢礦等晶體都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礦物自然形態,屬於中國優質礦物晶體,在國際市場上備受尊崇。
我國現有四大礦物晶體產區。西南三省探明的礦產達110種之多,有“礦物晶簇王國”美稱,主要有七彩褐鐵礦、異極礦、水鋅礦、輝銻礦、鉛鋅礦、方鋁礦、菱鎂礦、螢石、雄黃、水晶等。貴州的辰砂和輝銻礦譽滿全球。西北產區包括新疆、青海兩省區。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花崗偉晶岩中,常常可以看到色彩艷麗、千姿百態的礦物單晶和晶簇,主要品種有石榴石、綠柱石、鋰輝石、磷灰石以及各種色調的水晶晶簇、鈉長石晶簇、電氣石—鈉長石—石英—綠簾石集合體等。青海主要有水晶、紫晶、黃晶、煙晶、茶晶等;華南礦物晶體品種不多,但名氣較大,廣東陽春的孔雀石揚名國內外。中南產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最早名揚海外的礦物晶體有湖南錫礦山的輝銻礦晶簇、湖南石門礦的雄黃雌黃組合和湘西鳳凰一帶的矛頭辰砂雙晶。歷史上這一地區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優越。這一地區的特點是與銅礦共生的礦物晶體特別多,該地區除了孔雀石久已成名之外,香花石、湖北石、方解石、螢石和鎢礦也是最為走俏的藏品。
我館陳列展出的礦物晶體主要是中南、華南地區一帶之產物。並以此為平台與奇石愛好者和其他收藏愛好者交流學習,傳承宣揚奇石文化,展示奇石魅力,廣結石緣,廣交天下石友。
黃彬榮

《華夏名匾》書籍

匾額乃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載體之一,集書法藝術、雕刻藝術、篆刻藝術、詩詞藝術、裝飾美學於一體,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和藝術鑑賞價值。由理事長黃彬榮編著、匯集我館精品的《華夏名匾》於今年九月已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統一發行,售價398元。
目前已被清華、北大等三十五所名校圖書館收藏。
華夏名匾華夏名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