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廟行政村

黃廟行政村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馬嶺崗鎮,位於菏澤城西南部,距鎮駐地4公里,東與段莊趙樓兩村交界,南與青丘村接壤,西與范水坑村相鄰,北與車子李相連。

本村由羅頭侯、崔劉莊、黃廟、廟東朱、張莊、王莊、唐東范、付莊、朱莊八個自然村組成,均由明朝洪武年間年,自山西省洪桐縣遷此建村。總面積9.2平方公里,全村呈梯形走向,村委會駐地黃廟村。全村共有11個姓氏,總人口2965人,其中男1480人,女1482人,耕地面積2962畝,本村以種糧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廟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 地理位置: 菏澤城西南部,距鎮駐地4公里
  • 人口:2965人
簡介,村莊歷史,自然資源,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簡介

人口分布
黃廟
2965
黃廟517
崔劉莊445
張莊230
王莊231
堂中范244
付莊201
朱莊340
羅頭候776

村莊歷史

黃巢故里
黃廟村是悠久的古老村莊。據黃氏宗譜序言介紹,早在隋唐時代便有數戶人家“隸耕於此”,建業修廟,生息繁衍,並與朱、范、付、張等姓氏村莊相鄰。黃氏家庭中多有俠義之士,忠厚粗爽,剛正耿直者居多。“飛毛腿黃七爺”的神奇的傳說,“黃巢乃吾族中豪強者也”是族人之驕傲,其|“殺富濟貧”“除暴安良”之義舉至今仍被傳為佳話。雖其歲月久遠,但褚多因素尚有案稽。黃廟為黃巢故里之說亦證據昭顯。
一、黃廟村史及宗譜足可佐證
約於唐末(約886)年間黃氏宗族遭滅絕之禍,暗中四處避逃,遷徙他鄉,唯留一廟宇於砂址作記,並囑傍鄰朱姓託管。據說廟內並未紀念物品存留,謂之“娘娘廟”,其意為未有男性或男性逃避遠方。宋真宗景德年間,逃往山西之一支黃姓人家,“先人黃大老夫婦偕三子,受族中長者之託來曹州冤句一帶尋根祭先”。因年月久遠,再加多次黃水淤積,面目全非,遂將三子分別於“西廟、中樓、東口”成一線三點定居並互相輔弼。其長子黃河禮遵先人之訓,將雜草叢生之“黃娘娘”(一說黃蒿廟)再更名為“黃廟”。
二、費解的廟宇命名令人值信
黃氏宗譜記載:先祖定居後,‘遵先人訓,多與朱姓接觸,四訪遺址’。後發現草叢中一“裸露石塊”,後確認為古廟原址,乃於原址處修一簡陋廟宇,為避“賊寇之嫌”遂稱“黃娘娘廟”。
據黃氏家族世代相傳之說,該名稱含義頗具繁多:一不失黃家姓氏,二“避草寇之諱”,三便於日後更名。據世代傳言:廟宇修建得益‘朱氏眾多者輔佐資助’,理應依其為先,在大明洪武年間,黃家先人曾以此謙讓朱姓。而朱姓卻以黃巢為“一代豪傑”,“為民除惡,屢建奇功,功不可磨”為由推辭,終命作“黃廟”,廟宇及村莊命諱即確定,朱姓也因居住於黃廟東側更名為“廟東朱”。
三、廟內關羽塑像,顏色蹊蹺,謎底被解是一依據
黃廟起源於唐末宋初,成形於明清。約在洪武年、正德年兩次重修,正德年間已成規模,分南北兩院對峙,殿堂、廊房俱全,院內石碑繁多,殿內羅漢林立,唯有一黃面關羽塑像引人注目,關羽這一線面形象為何成為黃色臉孔,這一謎底只有黃氏族人心知肚明。
早年廟內石碑記云:“族中強者逢殺身禍,後人紀之,避其本姓氏,以色示也。”是以黃色表黃姓,以關羽表黃巢形像之意。這一事實泥塑在“文革”時被毀,至今仍記憶猶新,是黃氏宗族痛心疾首之撼事。廟內現立之“黃巢爺”塑像取代了當初的黃面關羽塑像。
綜上,黃廟是黃巢故里,黃面關雲長即黃巢形像,已被周邊群鄉鄰接受,眾多關於黃巢的神奇傳說也由原來的隱匿家傳化公開。如今,逢初一、十五等傳統祭日,八方村民多聚於廟內焚香祭拜,廟中常煙霧繚繞,其影響日趨擴大。

自然資源

該自然村位於樹苴鄉北邊,距離樹苴鄉集鎮33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耕地總積2040畝(其中:地253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作物。擁有林地344畝,經濟林果地125畝,主要種植核桃經濟林果。

農村經濟

2009年該自然村耕地面積253畝,林地2040畝,人均耕地1畝,共有經濟林果地125畝。農村經濟總收入55.66萬元,其中:種植收入33.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畜牧業收入11.1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0%;林業收入11.1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0%。外出勞務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4200元,人均純收入2000元。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5%。

基礎設施

該自然村目前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視、通水。全組有59戶通自來水,0戶存在飲水困難;59戶通電,無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該村小組進進道路為泥土路面,村內主幹均未硬化,全村沒有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改廁的1戶,改廄的1戶;裝有太陽能2戶;建有小水窖4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0畝。該自然的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目前無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59戶,無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2010年全自然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輛,機車2輛。

特色產業

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5%。

人口衛生

該自然村現有農戶59戶,共253人,其中:男130人,女123人。農業人口數為253人,勞動力總數170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50人,外出務工人數170人。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53人。2010年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享受低保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59戶,總計253人,參合率10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3公里。無垃圾堆入場地。

文化教育

該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九街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樹苴中學。該自然村距離國小6公里,距離中學33公里。目前該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5人。
該自然村沒有文化活室和圖書室,也沒有宣傳隊

村務公開

該村以會議方式進行村務公開,是按季度公開,公開形式為黑板報,會議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