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

伶倫

伶倫又稱泠倫,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中國古代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即中國音樂的始祖(《呂氏春秋.仲夏紀》)。

《呂氏春秋·古樂》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的一段記載,說伶倫模擬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古樂》篇還記載了伶倫制樂的傳說。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後,自伶倫作《鹹池》起,始有專用樂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伶倫
  • 別名:泠倫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黃帝時期
  • 職業:樂官
  • 主要成就:發明律呂,據以制樂
  • 譽稱:樂祖
方誌記載,作律,產生,考證,傳說故事,古詩,漫畫,

方誌記載

伶倫相傳是遠古時期為軒轅黃帝管理家廟、主持祭祀的樂官(見《列仙傳·一卷》:古仙人洪崖先生,黃帝之近臣,能歌善舞,三皇時伎人也)。《呂氏春秋·古樂篇》以他為中國樂律和樂器的發明者(見《呂氏春秋·古賢篇》:“昔黃帝令伶倫作五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合五音,以施謨詔。”)
相傳淶水縣樂平(今稱洛平)龍宮山、伶山(今稱靈山)、釜山、三層崖一帶,曾是伶倫常年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其中,樂平是伶倫訓練祭祀樂工、測試鐘音準之地。釜山三層崖的鐘模坑(俗稱鐘沒坑)是伶倫鑄鐘之地,坑邊至今散落著冶鍊金屬時丟棄的廢礦渣。

作律

產生

關於三分損益法的產生
音樂考古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掌握了骨笛等樂器(例如:1986-1987先後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現的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18支)的製作技術。那時雖然還沒有文字,顯然當時的人們己經對音階音程關係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也說明了音樂活動已具有一定普遍性,還掌握了生成音階與音程關係的方法。
人類對所有與生存和生活相關的自然規律的探索是與人類自身的漫長進化過程相伴進行的,這些探索不僅包括天文、曆法、農耕、醫藥,也包括音樂、樂律。 單就生成音階與音程關係的方法來說,從簡單到複雜、從粗陋到精準、從不那么符合人聲到高度符合人聲。直至找到了具有充分律制意義的三分損益法,也必然經歷了漫長的實踐——認識、比較,篩選的過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己是早已定型成熟的生律法了。 筆者認為,任何一樣東西的生成,都是因其存在才使得人們意識到去發明。就如到底是先有規矩還是先有方圓,如果人們不意識、不認知到有圓這個物體的存在,如何會去想到要去畫其,只有意識到此物體的存在,才會想要去描述他。 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分損益的產生是因先有了音階才使得古人去創造律制、創造三分損益。

考證

關於伶倫作律的考證
關於音樂的產生。《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這是有關伶倫作樂最早的文字記錄。 《呂氏春秋》是秦國承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稱《呂氏春秋》“一字千金”,即如果有人能夠改動一字,就懸賞千金。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這也可說明《呂氏春秋》用詞考究,內容嚴謹,裡面的內容都是極為規範和具有參考價值的。呂不韋的這一舉動,一方面為了精益求精,更多的.則是為了提高《呂氏春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據考證。《呂氏春秋》中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其中關於伶倫作律的記載,不只具有將這一史料保存下來的音樂史學價值,而且後人可以通過對這一史料的分析,為解決音樂史上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參考資證。 《呂氏春秋》中關於伶倫作律的記載便涉及兩個音樂史學問題,一是,黃帝令伶倫作律,聽鳳凰之鳴,這個傳說是否確有其事?二是,中國古代的十二律究竟是“土產”還是“進口”依據是什麼? 首先,《呂氏春秋》是經過精心的編纂、編排整齊,且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幾乎沒有多少佚失的中國先秦典籍。並且作者及成書年代非常明晰,很少有異議。《呂氏春秋》本身的可信度為伶倫作律“聽鳳凰之鳴”。這一傳說的可信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很多人認為“聽鳳凰之鳴”不可信。並在“鳳凰”這個點上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鳳凰本來就是傳說中的神鳥,為烏有之物。“鳳凰”既無,何來“鳳凰之鳴”。我個人認為,《呂覽》中所說的鳳凰,可能只是對一種鳥的代稱,並不是實指鳳凰鳥。著名音樂史家楊蔭瀏先生對“伶倫作律”事也屬信而“從有”者。他在脫稿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第一部音樂史著《中國音樂史綱》中,述及“上古期的樂律——十二律”時,不僅徵引了《呂覽》中的“伶倫作律”原始文本,同時也對“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做了頗為獨到的解說。其曰“鳳凰不知是何鳥,說者多以為聽鳥音制律,為無稽的神話,其實卻未必無部分地真實的可能。在一九四二年八月,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鄧媛女士曾經在川西灌縣青城山上圓明宮道觀中,親自聽得一種不知名的鳥,叫出合乎自然規律的以下諸樂語。要照它們做一套合於D調的五音律管,的確並非難事。據道士說,這種鳥在春天很多,秋天正值稀少得絕無僅有的時間。在春天去,是否能聽得合乎他律的鳥歌,現還不知道。
關於這一點,鄧媛女士覺得動物學家之曾專門研究過鳥鳴者,也許能供給我們以更多的材料。 楊先生不僅對“伶倫作律”的文本予以徵信,還試圖對“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這一神話性的描述做出合乎客觀事實的理性化的解釋,並期待著動物學家們的相關佐證,足見先生所信之篤。 在理論上很多學者紛紛進行研究探索,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來支持伶倫作律“聽鳳凰之鳴”這一傳說的可信性。而李來璋遵循《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有關“黃帝令伶倫作律”的記敘,進行了吹律和制律的實踐探索。並依法自己做出了十三根律管。從而證明了,遠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由身為樂官的伶倫制出並完善了我國的十二律的音體系。由此又可得出是先有十二律,黃帝才命伶倫去作律

傳說故事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於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
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伶倫作樂律,伶倫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
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伶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
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伶倫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伶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伶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
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
黃帝說:“話不能這么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伶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
有一天,伶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伶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隻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伶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製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隻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伶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
伶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聽後高興地說: “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伶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裡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裡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伶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
伶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製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讚揚。在此之後,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製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古詩

誰說軒轅在時事,伶倫采竹二十四。伶倫采之自昆丘,軒轅詔遺中分作十二。
伶倫以之正音律,軒轅以之調元氣。當時黃帝上天時,二十三管鹹相隨。
唯留一管人間吹,無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王安石
一徑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漫畫

《伶倫》,縱橫動漫獨家簽約漫畫,作者滄九。作品已完結。
簡介:仙界樂師伶倫,掌管萬物之聲,也掌管著靈力強大的上古神器伏羲琴”,伏羲琴擁有能夠淨化墮落的靈魂,並能支配萬物心靈的神秘力量。因此,為了得到伏羲琴的各路人士,都在黑暗中伺機而動……
已有章節:
一、伶倫之離殤
二、伶倫之禍端
三、伶倫之異象
四、伶倫之異象下
五、嬰靈
六、混沌魔心
七、冥界
八、夢魘
九、竭蹶
十、陰霾
十一、誅心
十二、誅心二
十三、誅心三
十四、誅心四
十五、孤寒
十六、初覺
十七、異變
十八、入瓮
十九、執迷
二十、甯宓
作品最後一次更新時間:2011-06-06 17:51: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