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恭

黃守恭

黃守恭(629~712年),字國材,號一翁,唐貞觀三年(629年)生。先祖黃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東晉晉安郡太守,後隱居侯官(今福州)黃鄭巷(今黃巷)。唐太極元年(712年),黃守恭逝世,享年84歲,葬於泉州西郊(今北峰鎮招峰塔後村東側)。紫雲黃氏始祖。

基本介紹

  • 本名:黃守恭
  • 字號:字國材,號一翁,晚號惟康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淮南道光州固始
  • 出生時間:629
  • 去世時間:712
  • 主要作品泉州開元寺
生平,後人,黃氏世系源流,

生平

父黃芳於隋末由侯官遷至南安縣東南十五里西洞州(泉州市鯉城區開元寺內),生黃沖、守恭、守美。
黃守恭少習詩書,博通經史,聲蜚士林,時稱“郡儒”。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即曰:肇經、肇紀、肇綱、肇綸。又配司馬氏,生有一子曰:肇緯。初事貨殖,後務農桑,辟桑園周圍七里,田叄佰陸拾莊。成為名聞遐邇的莊園主。平時扶貧濟困,一生樂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獻桑園宅建開元寺。
當時有高僧匡護,俗姓王,來西洞州一帶傳播佛教,屢次登門求公獻地建寺,黃守恭撥地建尊勝院供匡護講經說法。垂拱二年(686年) 高僧匡護朝謁暮訪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僧曰:“非也”。公曰:“欲吾莊田”,僧曰:“非也”。公曰:“然則何為?”僧曰:“願求長者一袈裟地耳。”公即許之,僧即以袈裟豎於竿上末,其陽影盡橕於此地,無佘尺寸也。公愕然曰:“汝果擬盡欲吾此地耶?”僧曰:“然,”公曰:“吾宅後桑園汝能管開白蓮花者,吾盡將此地與汝。”僧曰:“請長者一觀何如。”公依其到桑園,僧曰:“請長者賜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將水噴於園中桑樹,頃刻之間,盡開白蓮花,公不樂而回宅。僧即雲遊四方去也。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無福居於此地,當舍之。”令書押此地,尋僧之所,榜一貼出,忽然紫雲一朵,僧即在榜下,僧入見長者曰:“長者誠有是心哉。”公曰:“然。非特舍地,當有田叄佰陸拾莊,盡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僧曰:“莫愁。長子肇經居南安之呂洋,次子肇紀居惠安之黃田,三子肇綱居安溪之參陶,四子肇綸居同安之金柄,五子肇緯居詔安之南詔。付袈裟一領交長子收執為一派子孫,紫跋四地,日後子孫後世祭祀,明節相逢,符合之一脈。”公曰:“後世子孫倘有稍衰,願聖僧明言訓之。”僧曰:“豺狼尚知報本,而況人乎?長者舍宅為佛寺,舍田為佛資,其德非小,其澤非輕耳,後世兒孫綿綿富貴,與靜璽同休,何衰之?”又曰:“長者舍宅建寺,功德無量,貧僧無可報,後將東園建祠為長者檀樾祠,長者貴躬百安,每年春秋明節切須著兒孫等概奉祀,後世兒孫一脈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義也。”
黃守恭就此舍園建寺,因有桑開白蓮花之瑞,初名白蓮應瑞道場,後改稱蓮花寺。寺中有一殿宇曰:“桑蓮界”。又有紫雲蓋地之祥,改稱紫雲寺。寺的山門對面有座“紫雲屏”照牆。開元年間改名“開元寺”(即今泉州開元寺)。

後人

如今我們到泉州參觀開元寺,猶可以看見這株曾開白蓮的古桑,大可合抱,樹頭主幹已裂為三叉,古乾龍盤,被作為珍貴文物保留下來,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極大地提高了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守恭獻宅建寺,歷代傳為佳話。守恭子孫,都以開元寺中的檀越祠為祖廟,“紫雲”為堂號。黃守恭遣子分派“五安(唐朝時僅有南安一安)”時,作了一首“示兒詩”:“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
還有五安黃會親詩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開元共一流。欲曉紫雲真命脈,源頭始祖在泉州。”黃守恭生有五子。長子黃經居縣北呂洋(屬南安縣),次子黃紀居縣東黃田(後屬惠安縣),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後屬安溪縣),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後屬同安縣),五子黃緯居漳浦綏安(今漳州市詔安縣)。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
歷經1300餘年,如今紫雲後裔,廣播閩、浙、贛、粵、港、澳、台,並僑居海外新、馬、泰、菲、歐美等地,瓜瓞綿長。紫雲黃氏子孫歷代科第聯芳,管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人才輩出,遍及海內外,每當回來尋根認祖,他們見面時總要念出這首“認祖詩”。以此詩作為認祖聯親的憑據,成為一俗。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
(註:詔安秀篆黃氏乃始祖峭山公直系後裔,非紫雲之後。另潮汕黃詹乃莆田唐一門五學士黃璞之裔)

黃氏世系源流

附錄《中華民族黃姓總世系》
第1世(中華民族總始祖):
少 典——有熊國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黃帝)
第2世:
炎 帝——少典長子;與黃帝同為華夏族祖先。
黃 帝——少典次子;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因奠定了傳男制度,又號公孫,國於有熊,受禪於神農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墩敏,成而聰明”,開物成務,文明漸啟,黃帝是中國古代野蠻時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後世之“炎黃子孫”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兩人同姓,12姓為:姬(兩人同姓)、酉、祁(祈)、己(妃)(兩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環)、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為正妃,配女節,配彤魚氏,配嫫母;史載子四(昌意、玄囂、青陽、苗龍)
第3世:
昌 意——黃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陽、日安)
第4世:
橋 極——玄囂之子;子一(高辛)
高 陽——昌意長子;即顓頊帝,是我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歲時成為氏族酋長,12歲時率領本族東遷少昊(即嬴摯)東夷部落所在地窮桑地區(今山東曲阜一帶),得信任而輔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後,20歲的顓頊即帝位,不久又內遷中原,承繼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初國於高陽,後都於帝丘,在位78年;配鄒屠氏,騰皇氏;子十六(姒鯀、駱明、窮禪、季番、歡頭、瘦約、伯服、檮杌、蒼舒、聵凱、檮盛、大監、寵降、中容、仲達、稱)
日 安——昌意次子;居於西方,後入中原,子孫以安為姓。
第5世:
高 辛——橋極之子;即嚳帝;配陳峰氏之女慶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摯,慶都生放勛)
窮 禪——高陽三子;子一(敬康)
稱 公——高陽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
卷 章——稱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吳回)
第7世:
吳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誅後,繼兄位為祝融火神,後人在天水關,築火神苗宇來紀念之;子一(陸終)
第8世:
陸 終——吳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蓮、籛鏗、會人、曹安、季連)
第9世:
季 連——陸終六子;受封羋姓,封地在今河南省東北、山東省西南之地,其後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
女 修——季連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業(本宗),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讚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準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縣。古時,這裡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華;子一(伯益)
第12世:
伯 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賾凱,又字虞余,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最早發明打井取水。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張水利地圖。治水成功後,被帝舜賜封為贏姓,成為贏姓14氏之血緣始祖,時間約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為:黃氏、徐氏、趙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終黎氏、運奄氏、莬(wèn)裘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云:“伯益知禽獸”。《後漢書》云:“伯益綜聲於鳥語”。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這與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上所言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為虞官。《孟子》另有記載,說舜派遣伯益擔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燒山澤,迫使猛獸逃匿,使過著畜牧流徙生活的人們從此過上了安居墾種的生活。後世尊他為保佑人們免遭猛獸傷害之神的“百蟲將軍”,並修廟祭祀他,就是這個原因。 舜對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將自己美麗的小女姚氏嫁給了他,並且封伯益於費,所以伯益又叫“大費”,或叫“費侯”。舜之後,夏禹繼承了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禹對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後指定皋陶長子伯益為自己的繼承人,並在晚年授政於伯益,讓自己的兒子夏啟為臣。夏禹在位10年,東巡山東會稽時逝世,臨終遺言傳位給伯益。傳說伯益為夏禹守喪三年後,將王位避讓給了夏啟,自己在箕山之北隱居下來。在華夏族人的擁立下,夏啟於是即天子之位,夏朝建立,原來氏族社會“公天下”終於被階級政權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國歷史進入了文明時代。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伯益娶塗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
大 廉——伯益長子;號東方,夏帝啟在殺害伯益之後,為籠絡、安撫伯益部落及其後人,遂加封伯益的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封長子大廉於有黃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帶,建立古黃國。從此,古老的黃國一直生存延續到公元前648年,後被楚國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黃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懷文、隱)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啟封若木於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國,其後人乃以徐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詳。
第14世:
隱 公——大廉三子;配京;子一(高)
第15世:
高 公——隱公之子;配福;子二(黃函、黃熊啟)
第16世:
黃熊啟——凱公次子;子一(黃祖仲)
第17世:
黃祖仲——熊啟之子;子一(黃有自)
第18世:
黃有自——祖仲之子;子一(黃孝祖)
第19世:
黃孝祖——有自之子;子一(黃員融)
第20世:
黃員融——孝祖之子;子一(黃無際)
第21世:
黃無際——員融之子;子一(黃起龍)
第22世:
黃起龍——無際之子;子一(黃本宗)
第23世:
黃本宗——起龍之子;子一(黃自軒)
第24世:
黃自軒——本宗之子;子一(黃菜)
第25世:
黃 菜——自軒之子;子一(黃萃)
第26世:
黃祁門——上虞長子;余情不詳。
黃 萃——菜公之子;子一(黃芬)
第27世:
黃 芬——萃公之子;子一(黃局)
第28世:
黃 局——芬公之子;子一(黃勤)
第29世:
黃 勤——局公之子;子一(黃根)
第30世:
黃 根——勤公之子;子一(黃崇軒)
第31世:
黃崇軒——根公之子;子一(黃梁伯)
第32世:
黃梁伯——崇軒之子;子一(黃祖甲)
第33世:
黃祖甲——梁伯之子;子一(黃汝鴻)
第34世:
黃汝鴻——祖甲之子;子一(黃廩)
第35世:
黃 廩——汝鴻之子;子一(黃主土)
第36世:
黃主土——廩公之子;子一(黃有稿)
第37世:
黃有稿——主土之子;子一(黃佗)
第38世:
黃 佗——丕稿之子;子一(黃擴)
第39世:
黃 擴——佗公之子;子一(黃父叔)
第40世:
黃父叔——擴公之子;子一(黃吳父)
第41世:
黃吳父——父叔之子;子一(黃岵)
第42世:
黃 岵——吳父之子;子一(黃彤)
第43世:
黃 彤——岵公之子;子一(黃修)
第44世:
黃 修——彤公之子;周威烈王時新田人,初仕魯,為參軍,後仕晉,居相位,忠君為國,學貫墳典,端肅綱紀,德顯於世,譽傳古今;子一(黃亞夫)
第45世:
黃亞夫——修公之子;子一(黃林父)
第46世:
黃林父——亞夫之子;子一(黃棫)
第47世:
黃 棫——林父之子;子一(黃文壇)
第48世:
黃文壇——棫公之子;子一(黃約續)
第49世:
黃約續——文壇之子;子一(黃黌)
第50世:
黃 黌——約續之子;子一(黃元所)
第51世:
黃元所——學公之子;子一(黃中立)
第52世:
黃中立——元所之子;子一(黃起屈)
第53世:
黃起屈——中立之子;子一(黃髦子)
第54世:
黃髦子——起屈之子;子一(黃見推)
第55世:
黃見推——髦子之子;子一(黃鞅)
第56世:
黃 鞅——見推之子;子一(黃履)
第57世:
黃 履——鞅公之子;子一(黃辰)
第58世:
黃 辰——履公之子;子一(黃芮伯)
第59世:
黃芮伯——辰公之子;子一(黃考)
第60世:
黃 考——芮伯之子;子一(黃君牙)
第61世:
黃君牙——考公之子;子一(黃宓)
第62世:
黃 宓——君牙之子;子一(黃荊)
第63世:
黃 荊——宓公之子;子一(黃詹父)
第64世:
黃詹父——荊公之子;子一(黃艱)
第65世:
黃掌伯——浚溪長子;余情不詳。
黃 艱——詹父之子;子一(黃繄)
第66世:
黃 繄——艱公之子;子一(黃擘)
第67世:
黃 擘——繄公之子;子一(黃吉甫)
第68世:
黃吉甫——擘公之子;子一(黃適)
第69世:
黃 適——吉甫之子;子一(黃顴)
第70世:
黃 顴——適公之子;子一(黃垂)
第71世:
黃 垂——顴公之子;子一(黃息)
第72世:
黃 息——垂公之子;子一(黃熾)
第73世:
黃 熾——息公之子;子一(黃宰)
第74世:
黃 宰——熾公之子;子一(黃棟)
第75世:
黃 棟——宰公之子;子一(黃妥)
第76世:
黃 妥一—棟公之子,子一(黃扁)
第77世:
黃 扁——妥公之子;子一(黃淑)
第78世:
黃 淑——扁公之子;又名黃景修,以儒道封秦國丞相,而秦國任用商鞅推崇耕戰和刑法,景修公力辭不不被採納,遂辭去丞相至新羅(今朝鮮),以避秦之難,而住新羅;子一(黃浩)
第79世:
黃 浩——淑公之子;又名黃武;子四(黃琦、黃敬、黃惠、黃修)
第80世:
黃 惠——浩公三子;又名黃建,官至司內使;子一(黃歇)
黃 修——浩公四子;余情不詳。
第81世:
黃開業——敬元之子;字宏達;配姜氏;子二(黃維圭、黃令先)
黃 歇——惠公之子;(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楚國潢川人,是留居故地的黃國遺民後代。按《史記·春申君傳》: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號四門長者,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上書說秦昭王,昭王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於秦,秦留之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歸太子,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孝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趙人李園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乃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勇,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李園既入,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 ,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考烈王卒,李園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死春申君。官至楚國丞相,封為春申君,如今江蘇省常州、蘇州和上海等很多地方都據春申君而命名,後被李園獻女行刺身亡,有詩讚曰:“少年初拜太長秋,半醉垂鞭見王侯。馬上把鸚三市鬧,袖中攜劍五雲遊。王霄金結迎歸院,錦繡紅妝擁上樓。昨日庭中親靈宅,碧溪流水對門頭”。;配李,配姬;子十三(黃尚、黃俊、黃堂〈或黃詠〉、黃珦、黃暉、黃韶、黃往、黃擎、黃平、黃曦、黃安、黃述、黃究〈或黃婉〉),女一(黃貴姑〈深諳兵法,以平虜有功封為司馬烈女〉)
第82世:
黃維圭——開業長子;余情不詳。
黃令先——開業次子;字華生;配姜氏;子一(黃致遠)
黃 尚——歇公長子;封成侯,避亂隱居於湖北省江夏縣黃鶴鄉,成為江夏黃氏;子一(黃廣)
黃 俊——歇公次子;遷居河南省太康縣;余情不詳。
黃 堂——歇公三子;又作黃詠,官任會稽太守,遷居江西省吉安縣;子一(黃敖〈即黃極忠〉)
黃 珦——歇公四子;諱鐔,又名黃向;子四(黃完、黃定、黃寄、黃泰)
黃 暉——歇公五子;官至鄂州刺史;余情不詳。
黃 韶——歇公六子;又名黃召,官授尚書僕射,斬匈奴有功,敕賜金帛,封鎮國大將軍;余情不詳。
黃 往——歇公七子;余情不詳。
黃 擎——歇公八子;余情不詳。
黃 平——歇公九子;官至舒州刺史;余情不詳。
黃 曦——歇公十子;又名黃義,官至永州太守;余情不詳。
黃 安——歇公十一子;余情不詳。
黃 述——歇公十二子;封安成君;余情不詳。
黃 究——歇公十三子;避亂隱居於湖北省江夏縣黃鶴鄉,成為江夏黃氏;余情不詳。
第83世
黃致遠——令先之子;字茂林;配房氏;子二(黃石、黃知節)
黃 廣——尚公之子;字耀山,漢初官至總兵大元帥;配吳;子五(黃籍、黃荇、黃艾、黃荊、黃蒿)
黃 敖——堂公之子;又名黃極忠,今湖北江陵一帶人,為漢高祖劉邦開國建功,公元前196年農曆11月被劉邦封為邔侯,食邑一千戶,謚為“嚴侯”,又稱為“邔嚴侯”;子一(黃榮成)
黃 完——珦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定——珦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寄——珦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 泰——珦公四子;字南仲,仕楚,官至執圭;余情不詳。
第84世:
黃 石——致遠長子;余情不詳。
黃知節——致遠次子;字芳成;配姜氏;子一(黃翊)
黃 籍——廣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荇——廣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艾——廣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 荊——廣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 蒿——廣公五子;字雜微,漢高祖時任真定太守,30歲時辭官隱居,改名為黃安,家族由湖北江夏遷居河南洛陽;配蔣;子三(黃定國、黃護國、黃平國)
黃榮成——敖公之子;公元前168年承父位被封為第二代“邔侯”,亡於公元前159年,謚為“夷侯”;子一(黃明)
第85世
黃 翊——知節之子;字梅良,生於秦始皇公元前227年;配季氏;子二(黃復生、黃復佐)
黃定國——蒿公長子;字正平,漢高祖公元前197年時官至沛陽縣令,漢文帝時升為河東太守;配夏;子二(黃嵩、黃昆)
黃護國——蒿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平國——蒿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 明——榮成之子;公元前159年承父位被封為第三代“邔侯”,亡於公元前124年,謚為“共侯”,史書上稱為“邔共侯”;子一(黃遂)
第86世:
黃復生——翊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復佐——翊公次子;字成華,生於漢高祖公元前196年;配連氏;子一(黃雯)
黃 嵩——定國長子;字中嶽,漢景帝時官至安定郡太守;配韓(封恭人);子三(黃彬、黃彰、黃彩)
黃 昆——定國次子;余情不詳。
黃 遂——明公之子;公元前124年承父位被封為第四代“邔侯”,食邑增至四千戶,但由於削蕃政策,公元前116年漢武帝以剝奪公主之馬而廢除邔侯國;公元前62年,黃遂的孫子黃調受詔復家;公元1年,其後裔黃敞被封為關內侯。
第87世:
黃 雯——復佐次子;字良生,生於漢文帝公元前165年;配韋氏;子二(黃誠、黃惠)
黃 彬——嵩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彰——嵩公次子;字大文,官至河東太守;配柳;子一(黃霸)
黃 彩——嵩公三子;余情不詳。
第88世:
黃 誠——雯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惠——雯公次子;字孟新,生於漢武帝元塑公元前126年;配姜氏;子二(黃維銳、黃維青)
黃 霸——彰公之子;(公元前132年-公元前51年),河南省太康人,字次公,宣帝時,任揚州刺史,潁川太守,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官至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黃霸取代丙吉為丞相位,封為“建成侯”(今河南省永城縣一帶),食邑六百戶,公元前51年在丞相位上去世,諡號“定侯”,後世把他與龔遂作為封建“循吏”的代表,稱為“龔黃”;配巫,配陳,配紀;子八(巫氏生黃宗〈又名黃賞〉,陳氏生黃容〈又名黃仲達〉、黃宏、黃叔、黃季、黃劉、黃釗、黃劍)
第89世:
黃維銳——惠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維青——惠公次子;字致中,生於漢昭帝公元前86年;配季氏;子二(黃德盛、黃德茂)
黃 宗——霸公長子;(公元前?年-公元前21年),又名黃賞,嗣封為第2代建成侯,食邑增至二千戶,謚為“思侯”,官至關都尉;子一(黃輔)
黃 容——霸公次子;又名黃仲達,官至御史大夫;配黨;子一(黃仍)
黃 宏——霸公三子;又名黃以貴,字良佑,性格純厚,幼善騎射,漢武帝公元前54年召補為皇家衛士,遷居河南汝南縣,官至左議諫大夫;配李;子三(黃祐、黃祜、黃祺)
黃 叔——霸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 季——霸公五子;留居於河南太康縣;余情不詳。
黃 劉——霸公六子;官為御史大夫,留居於河南開封府太康縣;余情不詳。
黃 釗——霸公七子;子四(黃金、黃玉、黃滿、黃堂)
黃 劍——霸公八子;余情不詳。
第90世:
黃德盛——維青長子;余情不詳。
黃德茂——維青次子;字茂生,生於漢宣帝公元前51年;配韋氏;子三(黃藻、黃輝、黃惇)
黃 輔——宗公之子;(公元前?年-公元7年),字子元,公元前21年嗣封為建成侯,公元前1年官至衛尉九卿,謚為“忠侯”;子一(黃忠)
黃 仍——容公之子;漢成帝初期官至京兆尹;配姬;子一(黃嘉)
黃 祐——宏公長子;字正周,官至太常卿;配項;子三(黃喜、黃善、黃良)
黃 祜——宏公次子;字篤周,宣帝初為外黃令,除莽有功,召為中郎將,加封南郡太守;配張;子四(黃馝、黃馥、黃馡、黃馞)
黃 祺——宏公三子;字行周,隱居不仕;余情不詳。
黃 金——釗公長子;字逸中,官至左將軍;余情不詳。
黃 玉——釗公次子;官至太常卿;余情不詳。
黃 滿——釗公三子;官至崇政殿學士;余情不詳。
黃 堂——釗公四子;余情不詳。
第91世:
黃 藻——德茂長子;余情不詳。
黃 輝——德茂次子;余情不詳。
黃 惇——德茂三子;字良惇,生於漢成帝元延公元前12年;配連氏;子二(黃懋曾、黃崇范)
黃 忠——輔公之子;公元7年嗣封為建成侯;子一(黃沛)
黃 嘉——仍公之子;官至大司空;配郤;子二(黃元相、黃元善)
黃 喜——祐公長子;字如節,別號欣樂翁,遷居河南汝南縣;配劉;子二(黃靖、黃績)
黃 善——祐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良——祐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 馝——祜公長子;字宇江,官至京兆尹;余情不詳。
黃 馥——祜公次子;字廷治,官至侍中;余情不詳。
黃 馡——祜公三子;字菊園,自幼好軍事,元帝時官至中郎將,參塞北軍事,屢以奇計破匈奴,升為敦煌太守,後裔有一支留居於此,成為東漢時著名的敦煌黃氏;余情不詳。
黃 馞——祜公四子;字任君;余情不詳。
第92世:
黃懋曾——惇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崇范——惇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沛——忠公之子;余情不詳。
黃元相——嘉公長子;東漢初年官任諫議大夫;配柴;子二(黃伯良、黃伯直)
黃元善——嘉公次子;子一(黃伯周)
黃 靖——喜公長子;子三(黃憲、黃慧、黃懋)
黃 績——喜公次子;余情不詳。
第93代:
黃伯良——元相長子;漢明帝時官至司徒;配燕;子一(黃況、黃筆)
黃伯直——元相次子;余情不詳。
黃伯周——元善之子;配彭;子一(黃冺)
黃 憲——靖公長子;字叔度,號征君,氣量寬宏,才學非凡,14歲時名傾天下,年僅48歲,其後裔成為河南汝南慎陽黃氏;余情不詳。
黃 慧——靖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懋——靖公三子;余情不詳。
第94代:
黃 況——伯良之子;又名黃金,字廷善,居江夏,生於公元34年,官至葉縣縣令,為官清廉,貧無奴僕;配李氏;子二(黃香、黃季)
黃 筆——伯良次子;子二(黃委、黃和)
黃 冺——伯周之子;余情不詳。
第95世:
黃 香——況公長子;字文強,湖北江夏安陸源口人,(公元56年-公元122年),安帝時任魏晉太守,公博學多才,以孝順、文章聞名京師,也以文章入仕,漢章帝賜扁額“天下無雙,江夏黃香”,9歲痛失慈母,《三字經》中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之句而名垂後世,黃香家貧而躬執勤苦,與孔子情形類似,官拜尚書令,為古代“廿四孝”之一,現有《九宮賦》、《天子冠頌》、《責髯奴辭》流行後世,葬於湖北省雲夢縣北郊的義堂鎮黃孝村附近;配李氏,封誥命夫人,享年84歲;子八(黃瓊、黃瑰、黃璉、黃琛、黃瓚、黃珂、黃佩、黃理)
黃 季——況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委——筆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和——筆公次子;余情不詳。
第96世:
黃 瓊——香公長子;字世英,(公元86年-公元164年),湖北黃州江夏人,官至東漢桓帝時宰相。初屢召不就。後因李固致書,順帝時應徵至京,拜議郎,歷任司空、司徒、太尉(即三任宰相),為政練達,能爭善辨,忠君敢言。桓帝欲加封大將軍梁驥,滿朝稱頌,公獨提異議:“賞必當功,爵恐怕越德”。旋因宦官左官等五侯擅權,稱疾不起。臨終上疏,要求皇上:“廣納賢才,依靠忠良,遠避讒佞”。言辭懇切,一片忠心。延熹七年卒於家,贈車騎將軍,謚忠侯;配李氏、劉氏、胡氏(也有說配陳氏、顏氏、李氏);共生十四子(黃守亮、黃閣、黃妥、黃儲、黃賤、黃明、黃恕、黃乾〈潛〉、黃縉、黃卿、黃賁、黃資、黃贊、黃德)
黃 瑰——香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 璉——香公三子;字世榮,官至侍御史;余情不詳。
黃 琛——香公四子;字世茂,官至司農;余情不詳。
黃 瓚——香公五子;字世蕃,官至河東太守,從河南南陽分支,成為湖南省零陵黃氏開基祖,三國時名將黃蓋是其後裔;配范;子五(黃孚仁、黃孚義、黃孚禮、黃孚智、黃孚信)
黃 珂——香公六子;字世藻,官至冀州刺史;余情不詳。
黃 佩——香公七子;字世蔚;配周;子一(黃俞)
黃 理——香公八子;居江夏;配朱;子一(黃孚勇)
第97世:
黃守亮——瓊公長子;字子廉,官任南陽太守,成為河南南陽黃氏的開基祖;配張;余情不詳。
黃 閣——瓊公次子;字茂生,生於漢明帝永平69年,官拜僕射中郎將;配姜氏,夫婦俱歿葬湖北省安陸口祖墳;子二(黃琬、黃瓚)
黃 妥——瓊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 儲——瓊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 賤——瓊公五子;余情不詳。
黃 明——瓊公六子;余情不詳。
黃 恕——瓊公七子;余情不詳。
黃 乾——瓊公八子;余情不詳。
黃 縉——瓊公九子;余情不詳。
黃 卿——瓊公十子;余情不詳。
黃 賁——瓊公十一子;余情不詳。
黃 資——瓊公十二子;余情不詳。
黃 贊——瓊公十三子;余情不詳。
黃 德——瓊公十四子;余情不詳。
黃孚仁——瓚公長子;又名黃安,遷居湖南省零陵縣;子一(黃蓋)
黃孚義——瓚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孚禮——瓚公三子;子一(黃連)
黃孚智——瓚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孚信——瓚公五子;余情不詳。
黃 俞——佩公之子;余情不詳。
黃孚勇——理公之子;官至刺史,遷居湖北沔陽;配何;子一(黃承彥)
第98世:
黃 琬——閣公長子;(公元141年-公元193年),字子琰,由祖父黃瓊養大成人,才思敏捷,聞名京師,東漢獻帝時封關內侯,官至太尉,反對董卓專權,公元192年與司徒王允合謀誅殺了董卓,後又被董卓部將李傕所殺;子十一(黃松壽、黃椿壽、黃龜壽、黃山壽、黃江壽、黃侃、黃伸、黃冠、黃帶、黃權、黃保)
黃 瓚——閣公次子;字子恆,生於漢和帝永元91年,公由湖北江夏遷徙當時的南陽(今湖北襄樊);配劉氏,夫婦俱歿葬安陸口祖墳;子二(黃簪、黃纓)
黃 蓋——孚仁之子;字公覆,三國時為周瑜獻火攻之計大破曹操;子一(黃柄)
黃 連——孚禮之子;子一(黃竢)
黃承彥——孚勇之子;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之岳父;余情不詳。
第99世:
黃松壽——琬公長子;字延年;配趙;子一(黃遠)
黃椿壽——琬公次子;其子孫傳至10代後遷居於江蘇省常州和無錫一帶;余情不詳。
黃龜壽——琬公三子;世代居住於湖北省江夏一帶;余情不詳。
黃山壽——琬公四子;世代居住於湖北省江夏一帶;余情不詳。
黃江壽——琬公五子;其子孫傳至6代後遷居於江西省廬陵縣一帶;余情不詳。
黃 侃——琬公六子;字荊茂,少好勇,喜兵書,因平亂關東被授騎都尉,後從江夏遷居河南光州固始;配鄭;子二(黃垍、黃培)
黃 伸——琬公七子;余情不詳。
黃 冠——琬公八子;余情不詳。
黃 帶——琬公九子;余情不詳。
黃 權——琬公十子;先事劉璋,再投劉備,後傾曹操,官至車騎將軍,與弟黃保是四川以西黃氏的開基祖;子三(黃賈、黃崇、黃邕)
黃 保——琬公十一子;四川以西黃氏的開基祖;余情不詳。
第100世:
黃崇——權公次子;字茂盛,又字煌霖,生於漢順帝永建13年;配陳氏,夫婦俱歿葬南陽坪上;子二(黃忠、黃賁)
第101世:
黃 忠——崇公長子;(公元145年農曆正月10日-公元220年農曆12月25日),字漢升,又字竟威,號舜夫,河南省南陽人,三國時蜀國五大虎將之一。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守長沙攸縣,先主劉備南定諸郡,公遂委質,隨從入蜀,攻劉璋,忠公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219年,遷征西將軍,於陝西省漢中市斬曹操大將夏侯淵而立奇功,先主為漢中王,賜爵“關內侯”。及先主即位,封忠公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為“五虎將軍”。章武222年,忠公隨失主伐吳,失主以公年老無所用,公不悅曰:“吾年雖七旬有餘,尚食肉十斤,臂開兩石弓乘千里馬,看吾斬將老也不老?”果衝鋒破陣,奪關斬將,後被創,殞於御營,謚“剛侯”。葬於湖南省益陽縣毛立坪桂香橋;配曹;子二(黃敘、黃公衡)
第102世:
黃敘——忠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公衡——忠公次子;字隍公,(210年農曆12月1日-280年農曆11月21日),號靖楷,晚號道隆,官至車騎將軍,東漢末年嘗避亂於仙遊平明山,後回河南光州固始,謚“景候”;配邱;子一(黃騰)
第103世:
黃 侃——珣琅之子;字荊茂,少時尚武,喜兵書,因司徒王久推薦補為宿衛(即皇家衛士),官任騎都尉,後由湖北江夏遷居河南省光州固始;配鄭;子一(黃湘)
黃 騰——公衡公之子;初名黃迪,(231年農曆9月5日-310年農曆10月10日),蜀國延熙初年,為車騎將軍;配鄭;子一(黃知運)
第104世:
黃 湘——侃公之子;字坤望,東晉晚期任殿前侍史;配李;子二(黃堯、黃舜)
黃 哲——英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睿——英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知運——騰公之子;初名黃潛,字丕渭,(255年農曆正月12日-340年農曆9月20日),官至永嘉太守,立郡學,置義田;配詹;子一(黃元方
第105世:
黃 堯——湘公長子;遷居到江蘇南京鐵井頭;余情不詳。
黃 舜——湘公次子;又叫黃擴,官任蘇州總兵大元帥,留居信州;配何;子二(黃杜〈或黃社〉、黃迪〈或黃豫〉)
黃元方——知運之子;字彥豐,號萇馨,(280年農曆正月4日辰時-375年農曆11月15日寅時),五胡亂華,東晉322年,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入閩仕晉安郡太守,為福建黃氏最早入閩黃氏之祖,世稱晉安黃氏,政尚慈惠,封閩國公,實為閩粵兩省黃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烏石山黃巷,謚“文節”;配鄭;子一(黃仲)
第106世:
黃 迪——舜公次子;字遇龍,官任江夏郡太守,家居信州禾坪;配謝;子三(黃恕、黃志、黃忠)
黃 仲——元方之子;字杓迪,(325年農曆6月16日-402年農曆10月2日),南郡都尉內史,葬於候官縣西;配何;子九(黃雍舊、黃雍新、黃雍天、黃雍地、黃雍金、黃雍木、黃雍水、黃雍火、黃雍土)
第107世:
黃 恕——迪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 志——迪公次子;字從魁,從江西信州遷居到福建邵武府三都禾坪鄉鸛藪落籍,後散布外省;配江;子一(黃良)
黃 忠——迪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雍舊——仲公長子;字偉公,號泓伯,(371年農曆10月21日-451年農曆12月15日),封太史黃門侍郎;配王;子四(黃如章、黃如意、黃如詩、黃如文)
黃雍新——仲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雍天——仲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雍地——仲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雍金——仲公五子;余情不詳。
黃雍木——仲公六子;余情不詳。
黃雍水——仲公七子;余情不詳。
黃雍火——仲公八子;余情不詳。
黃雍土——仲公九子;余情不詳。
第108世:
黃如章——雍舊長子;余情不詳。
黃如意——雍舊次子;字奎公,(399年農曆10月15日-502年農曆12月9日),東宮舍人,壽103歲;配胡;子四(黃西、黃齊、黃賦、黃辛)
黃如詩——雍舊三子;余情不詳。
黃如文——雍舊四子;余情不詳。
第109世:
黃 西——如意長子;字昱公,官仕梁,歷官湖廣江陵縣令,安陸縣令,便居於江夏焉;配曲;子一(黃薰)
黃 齊——如意次子;(433年農曆7月20日-511年農曆11月12日),中郎將,贈太保;配林;子一(黃貴林)
黃 賦——如意三子;余情不詳。
黃 辛——如意四子;余情不詳。
第110世:
黃貴林——齊公之子;(466年農曆6月25日-540年農曆10月2日),國子監祭酒,贈太傅;配詹;子四(黃瑞儀、黃端儀、黃祥儀、黃禮儀)
第111世:
黃瑞儀——貴林長子;余情不詳。
黃端儀——貴林次子,(500年農曆5月15日-580年農曆11月21日),南朝建安府都陽縣令;配鄭;子一(黃若)
黃祥儀——貴林三子;余情不詳。
黃禮儀——貴林四子;余情不詳。
第112世:
黃 若——端儀長子;(533年農曆10月10日-605年農曆9月19日),南朝荊州剌史,武帝召為附馬;配邱;子六(黃浮之、黃滔之、黃浪之、黃流之、黃淵之、黃源之)
第113世:
黃浮之——若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滔之——若公次子;(566年農曆9月12日-640年農曆2月2日),隋朝青錢弘文館學士,官至御史中丞;配陳;子二(黃芫、黃芳)
黃浪之——若公三子;余情不詳。
黃流之——若公四子;余情不詳。
黃淵之——若公五子;余情不詳。
黃源之——若公六子;余情不詳。
第114世:
黃 芫——滔之長子;余情不詳。
黃 芳——滔之次子;號竹岩,(600年農曆7月2日-675年農曆2月10日),撰家譜圖序,官至晉安太守,勤恤庶民,講學於閩之東山;配鄭;子三(黃沖、黃守恭、黃守美)
第115世:
黃 沖——芳公長子;又名守沖字士謙,(627年農曆正月6日-710年農曆11月15日),封秘書監;配蘇,配胡;子二(黃岸、黃崖)
黃守恭——芳公次子;字國材,號一翁,晚號惟康,(629年農曆2月1日-712年農曆12月18日),黃守恭少習詩書,博通經史,聲蜚士林,時稱“郡儒”。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即曰:肇經、肇紀、肇綱、肇倫。又配司馬氏,生有一子曰:肇緯。初事貨殖,後務農桑,辟桑園周圍七里,田叄佰陸拾莊。成為名聞遐邇的莊園主。平時扶貧濟困,一生樂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獻桑園宅建泉州開元寺,
到泉州參觀開元寺,猶可以看見這株曾開白蓮的古桑,大可合抱,樹頭主幹已裂為三叉,古乾龍盤,被作為珍貴文物保留下來,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極大地提高了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守恭獻宅建寺,歷代傳為佳話。守恭子孫,都以開元寺中的檀越祠為祖廟,“紫雲”為堂號。黃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時,作了一首“示兒詩”:“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
還有五安黃會親詩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開元共一流。欲曉紫雲真命脈,源頭始祖在泉州。”黃守恭生有五子。長子黃經居縣北呂洋(屬南安縣),次子黃紀居縣東黃田(後屬惠安縣),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後屬安溪縣),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後屬同安縣),五子黃緯居漳浦綏安(今漳州市詔安縣)。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
黃守美——芳公三子;字士材,號怡康,(633年農曆3月8日-705年農曆11月28日),由福州黃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詔;配馬:余情不詳。
黃守寬——芳公四子:余情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