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原栽培型)

麻竹(原栽培型)是我國南方栽培最廣的竹種,產福建、台灣、廣東、香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竹(原栽培型)
  • 尺寸:竿高20-25米,直徑15-30厘米
  • 產地:福建、台灣、廣東等
  • 特色:筍味甜美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20-25米,直徑15-30厘米,梢端長下垂或弧形彎曲;節間長45-60厘米,幼時被白粉,但無毛,僅在節內具一圈棕色絨毛環;壁厚1-3厘米;竿分枝習性高,每節分多枝,主枝常單一。籜鞘易早落,厚革質,呈寬圓鏟形,背面略被小刺毛,但易落去而變無毛,頂端的鞘口部分甚窄(寬約3厘米);籜耳小,長5毫米,寬1毫米;籜舌高僅1-3毫米,邊緣微齒裂;籜片外翻,卵形至披針形,長6-15厘米,寬3-5厘米,腹面被淡棕色小刺毛。末級小枝具7-13葉,葉鞘長19厘米,幼時黃棕色小刺毛,後變無毛;葉耳無;葉舌突起,高1-2毫米,截平,邊緣微齒裂;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35H (50)厘米,寬2.5-7 (13)厘米,基部圓,先端漸尖而成小尖頭,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的中脈甚隆起並在其上被小鋸齒,幼時在次脈上還生有細毛茸,次脈7-15對,小橫脈尚明顯;葉柄無毛,長5-8毫米。花枝大型,無葉或上方具葉,其分枝的節間堅硬,密被黃褐色細柔毛,各節著生1-7枚乃至更多的假小穗,形成半輪生狀態;小穗卵形,甚扁,長1.2-1.5厘米,寬7-13毫米,成熟時為紅紫或暗紫色,頂端鈍,含6-8朵小花,頂端小花常較大,成熟時小花能廣張開;穎2片至數片,廣卵形至廣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4毫米,兩表面之上部均具微毛,邊緣生纖毛;外稃與穎類似,黃綠色,惟邊緣之上半部呈紫色,長12-13毫米,寬7-16毫米,具多脈(29-33條),小橫脈明顯;內稃長圓狀披針形,長7-11毫米,寬3-4毫米,上半部呈淡紫色,脊間2或3脈,兩脊外至邊緣各有2脈,脊上及邊緣均密生細長纖毛;鱗被不存在;花葯黃綠色,成熟後能伸出小花外,長5-6毫米,藥隔先端伸出成為小尖頭,其上還生有微毛;子房扁球形或寬卵形,上半部散生白色微毛而下半部無毛,具子房柄,有腹溝,其長約7毫米,花柱密被白色微毛,柱頭單一,與花柱間無明顯界限,偶或柱頭2枚。果實為囊果狀,卵球形,長8-12毫米,粗4-6毫米,果皮薄,淡褐色。

分布範圍

產自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在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亦見少量栽培。越南、緬甸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和香港。

主要價值

本種是我國南方栽培最廣的竹種,筍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筍乾和罐頭上市,甚至遠銷日本和歐美等國。竿亦供建築和篾用,庭園栽植,觀賞價值也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