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灘

鹽鹼灘

鹽鹼灘,又稱鹽沼,是沿海潮間帶和陸地間的一種生態系統,海水或鹹水有規律地湧入流出地帶。這一地帶主要生長鹽土植物。這些植物是陸生植物且耐鹽鹼。在水域食物鏈及海陸營養交換中鹽鹼灘扮演著重要的地位,此外次地帶也為一些陸地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支持。同時它起著海岸保護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鹼灘
  • 外文名:salt marsh
  • 別稱:鹽沼
  • 學科:地質科學
釋義,鹽鹼灘分布,鹽鹼灘生物,植物,動物,

釋義

鹽鹼灘,又稱鹽沼,是沿海潮間帶和陸地間的一種生態系統,海水或鹹水有規律地湧入流出地帶。這一地帶主要生長鹽土植物。這些植物是陸生植物且耐鹽鹼。在水域食物鏈及海陸營養交換中鹽鹼灘扮演著重要的地位,此外次地帶也為一些陸地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支持。同時它起著海岸保護的作用。
鹽鹼灘常出現在溫帶和極地的海岸線上,有穩固、形成和淹沒三種狀態。通常鹽鹼灘有河流帶來的成績物形成的砂基或泥基,且處於障壁島、路堤、河口等有遮蔽之處。熱帶和亞熱帶因有紅樹林而不易形成鹽鹼灘,因為後者的生態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導的。

鹽鹼灘分布

歐洲的鹽鹼灘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海濱,由鹽生植物湯森氏米草和許多一年生草本植物(如鹼茅)等組成。
在北美,鹽鹼灘主要分布在東部海濱潮間帶內。主要由細葉米草和互花米草組成。燈心草屬植物也是常見成分,北部是傑勒德氏燈心草;南部是 Juncus rosemarianus。
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日本的海濱也有鹽鹼灘分布。日本東京灣的潟湖分布有鹼蓬群落。北海道東部海濱的潟湖,如能取湖、風蓮湖和根室等湖灘,都分布有肉質植物鹽角草組成的鹽鹼灘,秋季呈現一片紅色,每株鹽角草象紅珊瑚一般,十分美麗。
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濱,分布木本鹽生植物群落——紅樹林。如亞馬孫河、剛果河、湄公河等河口以及恆河三角洲、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和佛羅里達半島等地沿海都有面積大小不等的紅樹林。
在中國,鹽鹼灘主要分布在西部大陸性乾旱和半乾旱氣候的內蒙古高原、新疆和高寒氣候條件下的青藏高原。面積小而零星,以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的鹽鹼灘面積最大。東部渤海、黃海、東海的海濱,凡淤泥質海岸分布的地方,也都有面積不等的鹽鹼灘分布,鹼蓬、鹽角草、燈盞花等組成常見的群落。閩江口以南的東海和南海海濱出現紅樹林。雷州半島南端、海南島和台灣南部紅樹林生長較好。

鹽鹼灘生物

植物

鹽鹼灘中的植物種類十分貧乏,一平方米通常僅3~5種,而且常形成單種群落。藜科植物是鹽鹼灘中占優勢的種類,其他科,如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報春花科、天南星科、燈心草科和菊科等也有一些代表。熱帶的紅樹林則由紅樹科、紫金牛科等科植物組成。
鹽鹼灘植物的生活型,以一年生肉質植物最為典型。如藜科鹼蓬屬植物的鹼蓬,鹽爪爪屬植物的鹽角草、鹽生草,報春花科的海乳草,水麥冬科的水麥冬等都是代表。
鹽鹼灘中的植物長期生活在多鹽的生理性乾旱條件下,其形態結構具有旱生特性,根據鹽鹼灘植物對多鹽環境的適應方式,可以區分兩個生態型:
①鹽生植物
它們的耐鹽性強,細胞液的濃度高、滲透壓高,可達40個大氣壓以上,甚至最高達到100個大氣壓,因而能從含鹽量高的土壤中吸取水分。植物的莖和葉肉質化,而且其肉質性隨鹽分增高而增強。水分占植物體的92%以上,呈中性和弱鹼性,因此植物在生理性乾旱條件下得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有的植物葉片退化、縮小,或與莖合生成筒狀,僅下表面與外界接觸,以減少水分蒸騰,如鹽角草。
這些鹽生植物灰分含量很高,中國柴達木盆地的鹽生植物有的灰分含量可達30%以上。
②泌鹽植物
它們與鹽生植物不同,植物體內不積累鹽分,而通過泌鹽方法,把體內的鹽分排出體外。泌鹽植物的葉具有特殊的分泌腺,分泌的液體中含有氯化鈉。水蒸發後鹽類結晶遺留在葉表面,然後通過風吹、雨露淋洗,脫離開植物體;或在秋後隨脫落於地表的莖葉到達土壤。分布於中國西北內陸和海濱的馬牙頭和紅樹林中的白骨壤(海欖雌)以及米草類都屬於泌鹽植物。

動物

鹽鹼灘地表過濕,土壤中多鹽,不利於動物生活,故動物種類也十分貧乏。蛟蟲是主要動物群,而且避開鹽水,在植物上部活動。土壤動物有蠕蟲。在海濱的鹽鹼灘中常有蟹、貝類和軟體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