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區博物館

鹽都區博物館

鹽都區博物館位於江蘇鹽城市,2010年都區委、區政府在城南核心區“鹽瀆明城”投入1.2億元,建設明清仿古建築,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占地15畝、主體三層局部四層的鹽都區博物館。2011年12月主體竣工驗收,隨著該館的建成開放,必將提升文化鹽都的建設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都區博物館
  • 類別:文化博物館
  • 地點江蘇鹽城
  • 竣工時間:2011年12月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工作成果,參觀信息,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1961年,在鹽城縣工人文化宮建立鹽城縣博物館。1963年,館址遷至陸公祠。1968年11月,合併於鹽城工農兵文化宮。1975年分開,與文化館、圖書館合署辦公。1978年,在原縣工商聯大樓舊址重建有民族傳統風格的展館。1979年10月,新館對外開放。此時,館內有幹部職工11人,共收藏文物5722件。1981年3月,與文化館、圖書館分開辦公。1983年春,升格為市博物館。為完善縣級文化功能,1998年鹽都區恢復博物館建制。陸續建成歷史文物陳列廳、水鄉民俗文物廳、趙泰來藝術藏品廳、董加耕事跡展覽。區博物館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紮實開展工作,從陣地活動到文物研究,從考古徵集到展廳布置,從文物法宣傳到各級文保單位保護,從民間收藏工作到參加省、市文博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6年3月15日,區博物館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鹽都區博物館新館在鹽瀆明城建成。新館投資近億元,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

建築布局

博物館內建有古代歷史文物陳列廳、水鄉民俗文物陳列廳、董加耕事跡展覽廳、文房用具陳列廳、國畫作品陳列廳、書法作品陳列廳、剪紙藝術陳列廳、舞台攝影作品陳列廳、筷子書法作品陳列廳、體育名人簽名明信片陳列廳、地方文獻廳、水鄉民俗風情攝影陳列廳等12個展廳。博物館陳列從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隋唐、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及近現代的民俗文物共3000餘件,攝取了歷史留下的履痕,再現了鹽都歷史長河發展的蹤跡,反映了淳樸敦厚的民俗風情,體現出鹽都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風貌,是鹽城市最富地方風情的特色博物館。現正籌建新增英籍華人趙泰來捐贈文物展覽廳。目前,捐贈的文物已到位,展廳的規劃、方案已定稿,裝璜布展工作已啟動。計畫國慶節期間對外開放,展廳的建成將在鹽都區博物館的發展史上添上絢麗的一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鹽都博物館鹽都博物館

工作成果

(1)區博物館建成歷史文物廳、水鄉民俗廳、趙泰來藝術藏品廳、董加耕事跡展覽廳等展廳。
(2)區博物館被鹽城市委宣傳部命名為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區博物館在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碩果纍纍,鹽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區財政投入經費50多萬元。歷時3年,共普查古遺蹟、古墓葬、古建築等文物點85個,其中複查30個,新發現55個。區政府公布了郝氏宗祠、郝柏村舊居、沈拱山墓、宋澤夫故居等28處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郝氏宗祠、王氏宅院等5處被列入第三批市級文保單位。郝氏宗祠、薛氏宅院入選《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
(4)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斐然,2007年3月,鹽都傳統民間美術項目.老虎鞋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5)2008年7月鹽都區的老虎鞋、龍舞、八桅立式大風車、柳編、沈拱山的傳說、張莊藕粉圓6個項目被列入鹽城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鹽都區榮獲江蘇省文化廳表彰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民間手工技藝“八桅立式大風車”、民間文學《沈拱山的傳說》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鹽城舞龍、青獅舞等八大類23項列入鹽都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6)利用人文資源,開發文化產業,與旅遊、宗教部門聯手開發,現已形成大縱湖旅遊度假區、龍岡華都森林公園、新區世紀公園、大縱湖清代書法家宋曹祖居、北龍港明代翰林院大學士朱升墓、龍岡胡喬木故居、葛武郝柏村舊居等文化產業帶。
(7)成立區收藏協會,創辦《鹽都收藏》,舉辦民間進農村展覽、收藏博覽會等系列活動。
(8)在國家省市媒體發表文物信息200多篇,出版《鹽都人文景觀》、《鹽城民俗》、《豐瑞鹽瀆》、《鹽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彙編》、《鹽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彙編》、《藏海拾貝》、《藏苑足跡》、《藏夢成真》等多部學術論著。
(9)齊抓共管,共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建設、規劃、交通、水利、國土、公安、工商等部門同力協作,加大文物安全保護力度,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展覽期間,文物工作者現場解答有關文物法律法規知識。

參觀信息

鹽都區博物館地址在鹽都區新區乾坤南路2號

地圖信息

地址:鹽城市鹽都區解放南路267號鹽瀆明城1號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