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膚木(中藥)

鹽膚木(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鹽膚木,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的根、葉、花、果實。分布於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支氣管炎,咳嗽咯血,腹瀉,痢疾,痔瘡出血;根、葉外用於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漆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鹽膚木
  • 別稱:鹽霜柏、鹽酸木、敷煙樹、蒲連鹽、老公擔鹽、五倍子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漆樹科
  • :鹽膚木屬
  • :鹽膚木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 採收時間:根:全年可采,葉:夏、秋季
  • 用量:15-6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葉、花、果實。

性味

味酸、鹹,性涼。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

主治

感冒發熱,支氣管炎,咳嗽咯血,腹瀉,痢疾,痔瘡出血;根、葉外用於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漆瘡。

相關配伍

1、治疥瘡:鹽膚木葉煎水溫洗。(《安徽中草藥》)
2、治漆瘡:鹽膚木葉適量,煎水洗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15-6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患處。

採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夏秋季采葉,曬乾。

形態特徵

鹽膚木,又名酸桶、鹽麩樹、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及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鋸,葉面暗綠色,葉背粉綠色,被白粉,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寬大,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形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分布於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性狀鑑別

肚倍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2-3m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
角倍呈菱形,具不規則角狀分枝,柔毛較明顯,壁較薄。
以個大、完整、壁厚、色灰褐者為佳。

藥理作用

1、增加冠脈流量。
2、抗菌。
3、抗病毒。

相關論述

《貴州民族常用天然藥物》:“根:祛風濕,利水消腫,活血散毒。主治風濕痹痛,水腫,跌打腫痛等。”

附註

濱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i(DC.) Rehd.與前種的區別點為葉軸及葉柄無翅或有窄翅,小葉近無柄,基部稍偏斜,兩面均有毛。分布於福建、台灣、廣西、廣東等地。亦供藥用,功效相似。濱鹽膚木皮顯酚類(包括鞣質)、三萜、有機酸反應。葉顯黃酮苷、三萜、鞣質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