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平頂山市的別稱)

鷹(平頂山市的別稱)

鷹,別稱“鷹城” ,平頂山市,起源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地應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鷹
  • 別稱:“鷹城”
  • 出處:《括地誌》
  • 起源周武王兒子的封地應國
地點介紹,鷹(應)山,鷹(應)水,鷹(應)國,

地點介紹

平頂山應國【西周初期應叔立國~東周早期滅國;歷,起源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地應國(平頂山滍zhì陽鎮)。應國【西周初期應叔立國~東周早期滅國;歷350餘年歷史】以鷹為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應,國名,
侯爵。《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夏商時期,在今山西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 至今河南平頂山地區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應叔被封為應侯,因封地屬應國故地,國名仍為應國。而平頂山市的地形圖就是《雄鷹斂翅俯衝抓捕獵物圖》,鷹眼便是舞鋼市(如圖)。應國玉鷹發現於1986年6月發掘的滍陽嶺應國貴族墓群中部的一號墓中,這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器、玉器、貝幣等珍貴文物之中,發現了一隻溫潤光潔,泛青透明的玉鷹,長2.2厘米,寬5.7厘米,頂部與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作展翅飛翔狀,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頭部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與雙翅翅尖的兩個小孔都用以穿繩佩戴,設計可謂精巧而獨到。玉鷹眼睛和背翅施以線雕,兩爪捲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著藝術的美感。史學界根據多方面的考證,認為這是古應國貴族王室的族徽標誌,正與應龍氏族的圖騰吻合,也許為原古應國貴族代代留傳下來的傳國之寶。現在,該玉鷹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平頂山以前的歷史只能查到六朝。當時正在搞一個城市雕塑,因為出煤,準備搞一個太陽城標識。古文字專家郝本性說這沒有特點,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陽城,他建議改成鷹(應)城,鷹字在商代就有,後來這個城市的別名就開始叫鷹城。1986年6月出土的玉鷹成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標誌。滍陽嶺成了平頂山市“鷹”圖騰的發源地,平頂山也是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
鷹城地形圖就是《雄鷹斂翅俯衝抓捕獵物圖》鷹城地形圖就是《雄鷹斂翅俯衝抓捕獵物圖》
平頂山市地形圖猶如一隻神鳥做斂翅俯衝狀,其眼睛便是舞鋼(如上圖)。作為以鷹為崇拜的鷹城百姓來說巨型飛鳥就是雄鷹氣勢如虹的俯衝狀只是為著獵物。雄鷹氣勢如虹的俯衝是最能體現雄鷹力量和速度的屬性章顯。地形圖中雄鷹俯瞰斂翅俯衝的瞬間動感強烈,擁有欲決以死戰的氣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賞價值。
鷹是最能證明天空的浩瀚無邊和心靈的通脫曠達的飛鳥,我們在史詩中通過對遠古雄鷹的命名來完成自我的命名。雄鷹一旦發現獵物時、並不會急於出擊,往往會先在天空盤旋幾圈,通過對獵物的觀察、他們會選擇最好的時間、最佳的俯衝路線抓捕獵物,對於這些翱翔於天際的雄鷹來說,一旦出手、必求一擊必中。全國唯一以“鷹”為別名的城市—平頂山市地形圖就是《雄鷹斂翅俯衝抓捕獵物圖》,鷹眼便是舞鋼市雄鷹是人類心目中力量和速度的象徵,地形圖中氣勢如虹的雄鷹俯瞰斂翅俯衝的瞬間動感強烈,擁有欲決以死戰的氣概,很有震撼力和欣賞價值。《雄鷹俯衝抓捕獵物圖》的飛行動作就像是一首詩,一幅畫。

鷹(應)山

應,國名,侯爵。古典漢語“應”“鷹”通假。《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應(鷹)山是伏牛山的余脈,南瀕白龜山水庫沙河(即古滍水)自西向東經由水庫流向汝河,爾後匯入淮河。
江河東流,物是人非,神秘千年應山歷經朝代更替,但應(鷹)山之名卻如同泰山存於永恆。應山是華夏地名的奇蹟,這真是永恆中蘊涵哲理,不變中深藏奧妙。這不能不說是應山平凡的獨特和偉大,是應山文化的深刻和豐富。有詩為證:
應(鷹)山遠眺
南湖北塔遠山青,舊市新城遙望中。
莫道應河沉寂久,征帆一夜掛東風。

鷹(應)水

平頂山應河發源於伏牛山東麓的應源(今魯山梁窪鎮,梁窪鎮又名應源鎮),注入古應國的滍水。古典漢語“應”“鷹”通假。流經古應國地標滍陽嶺。滍陽嶺是一條土嶺,人稱滍陽土龍。遠遠望去滍陽嶺猶如一條巨龍依偎在茫茫天地間,低首垂尾飲水於沙河之中。滍陽嶺的南端瀕臨白龜山水庫,舉目遠眺波光粼粼,一片汪洋。滍陽嶺西面緊靠古應河,應河西岸有一座不太高大的石山,叫做應山應河原為古滍水,它自西北而來,緩緩注入沙河亘古不變。冬天的應河水流平穩,無聲無息,無限溫情,然而到了夏季,卻是水流湍急來勢洶洶,尤其到了雨季,更是一番洶湧澎湃的聲勢,令人望而生畏。
魯山縣梁窪鎮北門外的趙嶺村南坡出大泉,為古應河源頭,西寨門所以叫臨應門,梁窪鎮又名應源鎮。1990年代初,應河源頭的泉水還很旺,一溪清流曲折蜿蜒,到寶豐張八橋鎮的外良莊自然村,水幅三四米,擺一行石頭才能過。而今溝水日漸枯弱,外良村50畝水面的小水庫也已名存實亡,應河古源從此斷絕。

鷹(應)國

應國,春秋應國包括今葉縣魯山,寶豐,郟縣,襄城部分和平頂山市區。其都城按照史籍記載方位,應該在平頂山市區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稱沙河,發源於魯山縣西南的堯山,即今石人山風景區,東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應國山西南遷至中原後,為弘揚其應龍氏族祖先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榮耀,而把沙河名為滍水,把濱河而建的新國都定名為“滍陽”,又把周圍的山水定名為應山、應河。此即為史籍上所說葉縣魯山為“古應鄉”的來歷。滍陽鎮是一個千年古鎮,也是中州名鎮,曾是南北通衢,古鎮城門原有“應濱”、“古應”等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滍陽縣,後魏末置雉陽縣,隋改為湛水,又改為犫城,唐改為滍陽,尋省,今為滍陽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