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揚關

鷹揚關

鷹揚關,古關隘,位於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部。坐落在東經111°56′41″,北緯24°41′19″,國道323線連山上草村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桂嶺和湖南江華縣接壤,距連山縣縣城23公里。因此,有“一腳踏三省”之稱。

其地形險要,扼三省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名將岳飛曾駐守過此關,太平天國洪秀全、石達開曾率兵在此關激戰三天三夜並留下了“太平天國古戰場與三十六墳”遺址;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於一九三一年一月曾路過此關,並設有戰壕、堡壘等。

1999年連山縣將鷹揚關打造成紅色旅遊景區,修復了古關城樓、城牆、戰壕、堡壘、鐵索橋等。該景區先後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清遠市國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旅遊景區,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到此見證當年紅軍革命足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鷹揚關
  • 地理位置: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部
  • 建成時間:唐代
  • 連線地區:廣東廣西湖南三省
關隘概況,歷史沿革,旅遊開發,周邊環境,傳說故事,地圖信息,

關隘概況

鷹揚關,古關隘,位於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部。坐落在東經111°56′41″,北緯24°41′19″,國道323線連山上草村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桂嶺和湖南江華縣接壤,距連山縣縣城23公里。因此,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其地形險要,扼三省之咽喉。

歷史沿革

鷹揚關原名崖鷹關。據傳建於唐代。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山東章丘縣人韓鳳翔任連山綏瑤直隸廳同知將崖鷹關改名為鷹揚關。據《新唐書·選舉上》載:唐時“百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牲少年,歌《鹿鳴》之詩”,“清季亦沿此制,於鄉試放榜的次日,宴請考中的文舉人和內外簾官,歌《鹿鳴》作魁星舞”,稱“鹿鳴宴”;在武鄉試放榜後,考官和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稱“鷹揚宴”。“鷹揚關”由此得名,大概取“鷹揚奮發”之意。
該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名將岳飛曾駐守過此關,太平天國洪秀全、石達開曾率兵在此關激戰三天三夜並留下了“太平天國古戰場與三十六墳”遺址;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於一九三一年一月曾路過此關,並設有戰壕、堡壘等。

旅遊開發

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厚實的歷史人文內涵,1999年連山縣委、縣政府致力將鷹揚關打造成紅色旅遊景區,修復了古關城樓、城牆、戰壕、堡壘、鐵索橋等。該景區先後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清遠市國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旅遊景區,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到此見證當年紅軍革命足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2012年景區再次改造擴建,投資250萬元,豐富了景區的內涵,增建了紅七軍紀念館、紅七軍廣場、紅軍戰士浮雕、廉政警句格言塑石等。

周邊環境

鷹揚關下有個廟江村(又稱繞江),即關東入口處,坐落在燈盞嶺中間。十八條小河在嶺腳下匯合(俗稱十八水),然後繞燈盞嶺而過,自東往西經鷹揚關流向廣西的賀江。廟江村坐北向南,背有尖山,山峰如削,直指藍天;與之並立相對的是芙蓉山、大龍山,正面是犁頭山,有如一把鋒利的犁頭,把廣東廣西犁成兩半。右邊是龜山,狀似烏龜。過龜山,沿著一條兩山對峙的峽谷,約5000多米,直通鷹揚關頂。谷里,老樹古藤,茂林秀竹,鬱鬱蒼蒼。谷右邊是蛇山,宛如南蛇出洞,蛇頭兀起,窺視東方。

傳說故事

此處有古民諺云:“燈盞嶺腳踏蛇龜,有命去,無命回。”有一個民間傳說,可知鷹揚關及上草之險要:古時西北方有一個部落,其首領欲擴大地盤,帶一支部隊,攻城掠地,從廣西打到連山縣邊境。部落首領派探子探查連山路途情況,探子語言不通,問了毗鄰地區的幾個老百姓便回去報告:“前面鷹揚關即屬連山管轄。從鷹揚關到永和的路途艱險,山路崎嶇,危險難行。聽聞那第一,要經過十八條河(即地名十八水);第二,要穿越一片遼闊的萬里荒坪(萬里坪);第三,要搶渡一座神仙砌造的‘仙人橋’,此橋仙人降臨就有,仙人離去就不見了;第四,要通過一個七里長的黑山洞,還要走過死馬坪(走馬坪)。”首領聽後,以為前面關隘難渡,路途險阻,於是命令部隊調頭,放棄攻打連山。關於仙人橋,也有個傳說:古時,三省邊界人民曾想互相往來,但來到鷹揚關,望著洶湧繞江水,只得無可奈何地回去。天上七仙女知道後,乘王母娘娘不備,偷偷溜下繞江,在十八水匯聚處,架了一座橋。誰知山裡的猴子壞了事,見仙女架橋,便學公雞啼鳴,仙女們以為天亮了,橋還沒架好,便飛回天宮。十八水口,還留下兩個巨大的橋墩,人們稱之為“仙人橋”。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城西北隅永和鎮上草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